任琴會,韋復華,楊莉莉,李 琳
(安順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
提高有機化學教學方法的探究
任琴會,韋復華,楊莉莉,李琳
(安順學院,貴州安順561000)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很多授課教師對教學方法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結合我校實際及個人的教學經(jīng)歷,針對有機化學課程,分別從多媒體輔助教學、案例式教學、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教學等探討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因三種教學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學生基礎較好的可以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對所有學生均可,特別對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收獲較大;對自主學習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啟發(fā)式教學。所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的教學方式。
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探究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共同組成的特有的過程??茖W合理的教學設計是使課堂教學目標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所在[1-2]。對于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而言,教師應該準確的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特別是對每堂課重、難點的把握,課堂組織的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提高課堂的活躍氛圍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動的參與教學,建立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
有機化學是我?;瘜W、化學工程與工藝、農(nóng)學以及生物科學專業(yè)開設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內(nèi)容廣泛,理論推理性強,對課程的掌握有相當?shù)碾y度,然而不同的教學方法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它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與許多理工科專業(yè)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對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質(zhì)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4]。因此,分析討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效果是有意義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中迅速普及,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主要是將多媒體與傳統(tǒng)的板書結合起來,利用它們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其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優(yōu)點較多,如:易吸引學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教學過程輕松,進度快,能形象的講解一些比較抽象的內(nèi)容,如在講到分子的立體異構、模型(三維圖形)等,可以用動畫演示;還有譜圖分析、雜化形式等都能夠很形象、直觀的展示出來,清晰明朗,易于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1]。多媒體教學雖然有很多的好處,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多媒體教學速度快,容易導致“走馬觀花”式教學,教學內(nèi)容較多,學生需要注意的重點、難點部分很難掌握,有時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接受能力差,影響教學效果等。
多媒體教學雖然是一種新型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但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并不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用孤立的觀點去對待,而是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去把握問題的關鍵。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多媒體教學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是只有適合的內(nèi)容才能體現(xiàn)出所具有的優(yōu)勢,比如烷烴的結構可以用球棍模型很好的展示,軌道的雜化形式可以用示意圖形象直觀的表示。有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教師靈活的教學策略,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無論是多媒體教學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它們都只是教師教學的工具,只有運用得當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5]。
多媒體輔助傳統(tǒng)的教學法縱然有那么多優(yōu)點,但也不是完美無瑕的,還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探討。
有機化學是以化合物結構和官能團來進行分門別類介紹各類化合物的應用及性質(zhì),是一門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科學。它是我校相關專業(yè)的基礎課,不同的專業(yè)可以通過不同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提高他們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
案例式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 approach),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 method), 是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開始使用于教育之中。案例式教學法的核心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在課堂上引入一個真實發(fā)生過的與科學緊密相關的事例并對其進行科學分析[6-7]。案例式教學法注重的是從人類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潛入深循序漸進的認識規(guī)律。世界是由物質(zhì)組成的,只有認識了物質(zhì)才能認識世界,從而改造世界,這一遞變規(guī)律則實現(xiàn)了學生由認知客體向認知主體的轉變,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其主要的優(yōu)點有: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探究一些區(qū)域問題的研究規(guī)律和方法,并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易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能夠充分的調(diào)動課堂氛圍;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等。但案例式教學法也有其不足,因教師的知識有限,只能講一些相關的且自己掌握的案例,這樣就會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教學的實施;不利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者就是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等。
針對化學專業(yè)的學生,例如Einstein 的光量子理論于1916年被R.A.Millikan從實驗上證實, 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Einstein 以相對論聞名于世,卻不是以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當時有些著名的物理學家拒不接受相對論,甚至有人說,如果為相對論頒發(fā)諾貝爾獎,他們就要退回已獲的諾貝爾獎[8];1953年有由西德公司生產(chǎn)的鎮(zhèn)靜藥沙利度胺導致20世紀的“沙利度胺慘劇”等一些生活中出現(xiàn)的拓展性案例和勵志型的案例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生物科學專業(yè)的學生,我們可以一些有關實驗方面的,比如,從茶葉中中提取咖啡因,生物堿的化學性質(zhì)等,給他們講解有關性質(zhì)的驗證,提取的整個過程等。
有機化學研究涉及的內(nèi)容廣泛且結構復雜,特別是有機化學,就其已知物質(zhì)就有千萬種,還有大量未知的,我們不可能全都掌握,而主要是做到運用恰當?shù)姆椒?、一定的?guī)律去探究未知的事物,運用所學的知識融入到需要研究的課題之中,舉一反三;掌握其中的原理、規(guī)律以及必要的技能等。因此,要想讓教師教好、學生學好,需要有良好的教學質(zhì)量,而教學方法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教學方法得當,教學水平才能得以發(fā)揮。
啟發(fā)式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學生自主鉆研能力的培養(yǎng),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其自由發(fā)揮,熟練掌握知識的連接性,探討未知的事件,因此,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教學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教學進度、教學效果、教學質(zhì)量等的提高對學生進行提問、設問和反問,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教學內(nèi)容上,把適合社會科技發(fā)展的新知識、新理論同教材相結合,使其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加上授課方式的多樣化,則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9]。在課后可以布置一些能夠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探索的開放式習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理,讓他們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思想意識,增加對有機化學的求知欲和加深對有機化學知識的了解,進而把有機化學融入現(xiàn)實生活之中,開拓學習思維。啟發(fā)式教學一般會在教學中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起了科學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快速地吸收有機化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基于現(xiàn)實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10]。通過情景的設定,讓學生置身于其中,組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踴躍發(fā)言活躍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即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啟發(fā)式教學有那么多的優(yōu)點,然而并不適合所有學校和所有學生,畢竟人的智力、能力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不一樣。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教學的教學要求比較高,對善于思考的學生,其教學效果才更加的明顯,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針對不同層次的形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來提高教學效果。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愛好,學習成績的差別,學生基礎較好的可以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對所有學生均可,特別對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收獲較大;對自主學習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啟發(fā)式教學。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1]黃曉華,楊靜,李邨,等.大學化學雙語教學設計初探[J]. 大學化學,2005,20(3):18 -21.
[2]王衛(wèi).基礎化學原理教學改革探索[J].大學化學,2011,26(4):21-23.
[3]韋復華.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zhì)量的探索[J].廣東化工,2014,41(22):162.
[4]黃冠, 郭勇安,周紅,等.有機化學教學與實踐改革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5]田永峰.關于立體異構的教學思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5,23(12):70-71.
[6]Nola R.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and in science education:a philosophical critique[J].Science & Education,1997,6(1-2):55-83.
[7]湯洪敏.案例式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文化論壇, 2010(5):83-85.
[8]李炳瑞.結構化學(多媒體版).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9]魏榮寶.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大學化學,2007,22(4).13-17.
[10]陳艷雪,楊晉輝.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J].中國科技信息,2012(22):226.
Research on Methods for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of Chemistry Teaching
REN Qin-hui, WEI Fu-hua, YANG Li-li, LI Lin
(Anshun University, Guizhou Anshun 561000, 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many teacher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to teaching methods, a lot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were explore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our school and individu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organic chemistry curriculum, the methods to improv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from the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d heuristic teaching innov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ree teaching method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students can choose the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method.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for all students,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tudents with strong learning autonomy can choose the heuristic teach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students.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s; study
任琴會(1983-),女,主要從事化學教育和有機合成等研究。
O621.1
B
1001-9677(2016)01-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