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紅,劉玉蘭
(湖南體育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4)
試論體育德育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以體育專業(yè)為例
鐘小紅,劉玉蘭
(湖南體育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4)
“思政課”課程的特征與習得主體特殊性之間的沖突,使得當前“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強。開發(fā)和應用體育德育資源,為豐富和優(yōu)化“思政課”課程教學的內容提供了可能性與可行性;在對學生道德情懷的熏陶,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的內化具有顯著的實效性。
體育;德育資源;“思政課”課程教學;實效性
現代德育教育發(fā)展模式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課程教學注重實效性。然而,“思政課”課程的教學效果遠不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思政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已成為教學與科研的重要課題。
“思政課”課程的特征與習得主體特殊性所存在現實的沖突,使得當前“思政課”的教學深陷困境。“思政課”作為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對大學生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素質和精神修養(yǎng)等價值觀層面的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其教學地位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非常重要?!八颊n”課程涉及大量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內容大都是原則規(guī)范與制度條文,雖然內容都有現實問題的結合,但卻理論性強,欠缺形象性,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這門課程的學習,一方依賴教師教學的生動與形象,另一方面需要習得主體具有潛心學習的習慣與較為扎實的文化素質,才能收到明顯的實效性。
然而,體育專業(yè)習得主體具有的特殊性與“思政課”課程的習得要求并不相符。體育專業(yè)習得主體的特殊性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行為傾向易動難靜。體育專業(yè)學生個性特征突出,他們大多四肢強壯、精力充沛。熱情、好動、好強,表現欲突出,又相對比較感性,自制不足,規(guī)范欠缺,內斂不夠,易沖動。同時體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與其他專業(yè)相比具有較強的特殊性(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一般是3∶7),其習得活動以戶外居多,動靜結合,以動為主,而不像其它專業(yè)以室內習得,以靜為主。這種極具特色的“喜動不喜靜”個性和“動多靜少”課程設置形成體育專業(yè)學生“易動不易靜”的行為傾向。其次,理論學習缺乏興趣。由于體育專業(yè)生活動空間開放,行為自主性強,訓練時間較長,運動強度較大,體力消耗大,容易疲憊;加上體育專業(yè)錄取不同于一般專業(yè),對文化成績的要求遠遠低于專業(yè)成績標準。這就導致該群體文化理論素質相對偏低,在思想理論認知能力上具有先天性不足,對文化課學習興趣較差。因此,體育專業(yè)學生對以室內為主的“思政課”理論課程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增進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教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充分開發(fā)和應用體育德育資源。上述分析可知,“思政課”課程的特征與認知主體的特殊性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當然,從理論上來說,雖然習得主體的現狀難以改變,但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把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提高到完全能使體育專業(yè)習得主體興趣濃厚的程度,則上述矛盾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現實并非如此,部分教師一味照本宣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手段缺乏針對性,遠離現實生活,遠離學生的實際,對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現實思想沒有多大幫助,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被學生戲稱為“假大空”,認為該類課程就是為了適應政治宣傳的需要,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排斥。因此,以“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為取向,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銜接貼近體育專業(yè)實際,使其成為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自主性,已成為增進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實效性的迫切需要。增進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充分開發(fā)體育所蘊含的德育資源。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追求自身本質全面實現的重要載體,在人文化和社會化的衍變過程中,孕育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具有了深刻的德育價值,是實施德育的理想手段。體育德育資源具有特殊的德育價值和功能,能夠很好地契合體育專業(yè)德育教育的特殊性。開發(fā)和應用體育德育資源已成為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教學研究不可回避的課題。
體育德育資源與體育專業(yè)“思政課”課程教學兩者在教育主題與教學對象上協(xié)調一致,把體育德育資源融入“思政課”課程,可以豐富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確保針對性和現實性,增進實效性。
體育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為豐富和優(yōu)化“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能性。體育的德育主題與“思政課”課程目標具有一致性,與“思政課”課程教學要求存在諸多契合點。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追求自身本質全面實現的重要載體,體育與德育的融通性已是人類共識。人類漫長的體育實踐活動中賦予其豐富的德育內涵和功能:從“東亞病夫”到奧運金牌大國的民族崛起史;胸懷祖國、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公平、公開、公正的規(guī)則意識;團隊統(tǒng)一、精誠團結的協(xié)作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增進友誼、促進和平的兼容開放精神;重在參與、淡看勝負的成敗觀念;公平竟技、誠信為本的競爭意識;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等等。顯而易見,體育所追求的德育主題和所蘊含的德育內涵與“思政課”課程所強調的教育要求和目標是相一致的。同時,人類參與體育活動的實踐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斷孕育新的具有時代性特征的體育德育資源,由此可以適時性地更新和豐富“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
體育德育資源的現實性為豐富和優(yōu)化“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行性。雖然,“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獲得德育資源的途徑是廣泛而多渠道的,以體育運動為手段的這種德育教育途徑緊扣了體育專業(yè)的特殊性要求。體育德育資源的注入使“思政課”這類原本與體育專業(yè)學生特點相矛盾的文化理論課程與體育這門特殊專業(yè)得以緊密有效銜接起來。把這些相對更受學生關注或者更加熟悉的體育資源及其蘊含的豐富德育內涵有的放矢地融入課程之中進行講解,教其所需,學其所用,實現了加強德育教育與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這種內容對于長期浸淫在體育這個特定局域內,相對缺乏文化理論學習素養(yǎng)和興趣的學生來講更為直接,更為生動,更為深刻,對于未來將從事體育類職業(yè)的相對具有較強專業(yè)認知和評價意識的學生來講更為實用,更為親近,從心理上產生親近感,解除對思想傳導和理論灌輸的防備,就相對更容易投入到預設情境。當然這種教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開發(fā)和運用體育德育資源,確保教學內容現實性,增進教學實效性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思政課”課程是德育課程。德育作為一種價值教育,是一種學生接受思想政治原則與規(guī)范熏陶,并把它們內化自身的內在信念的教育行為。體育德育育人對于營建一個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熏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懷,內化其接受的思想道德原則意義深遠,是“思政課”課程教學的現實需要,能夠有效增進“思政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體育德育資源的形象性、娛樂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想道德品質熏陶環(huán)境。首先,體育德育資源形象性強。思想理論原則與規(guī)范屬于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可以生硬地說明某個觀點,但難以提供活生生的感受與體驗。體育德育資源卻與抽象的思想理論原則與規(guī)范不同,她所展現蘊含豐富德育內涵的思想行為或個體榜樣,是形象具體,生動直觀、感受真切的。例如,一個個現實賽場上奮勇拼搏的優(yōu)秀運動員,一場場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賽事,一面面冉冉升起的國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吶喊加油聲等等。就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來看,他們討厭空洞無物的抽象說,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生動內容。體育德育資源的形象性符合了學生接受思想理論教育的規(guī)律,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教育作用,這正是“思政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其次,體育的德育功能和價值很多時候是通過體育競賽和活動來展現的,“寓教于樂”是其重要特點。這種教育形式活潑,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輕松、舒暢?!八颊n”課程教學中如能將理論知識恰如其分地融入到這樣一些體育比賽或活動中,就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夠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體育德育資源的感染性與實踐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想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的內化情境。無意識是德育形式的最高形式,它往往把教育的意向與目的隱藏在與之相關的載體之中,通過耳濡目染,親歷親為,在潛移默化中自由地、自動地達到預設效果。體育就是這樣一種無意識德育教育。首先,感染力強。體育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參與或觀看體育運動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優(yōu)秀運動員是許多大學生喜歡和崇拜的對象,加上體育競賽和活動進行過程中本身特有的熱烈生動的氛圍,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融入感。這使體育德育資源更容易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因素,繼而通過情感強烈自然的迸發(fā),在個體身上自然而然染上烙印,實現特定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的內化,這也是“思政課”課程教學的目的追求。在“思政課”課程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體育德育資源特有的感動人、愉悅人的特性,精心設計教育情境,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使其獲得深切的內心體驗,融理性教育與情感陶冶于一爐,就能使學生在愉悅的體育文化體驗中得到熏陶,在強烈的情感陶冶中實現特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講到愛國主義時,觀看深受大學生喜愛和崇拜的籃球明星姚明在強手如林的NBA出色表現和隨時聽從祖國召喚回國參賽的視頻,更能夠引起共鳴,使學生愿意接受、效仿、加工,把愛國主義內化為自己的主觀需要。其次,實踐性顯著。體育德育功能和價值的實現可以通過個體直接開展體育活動實踐來進行的,它是寓教育于體育之中,通過親身參加體育實踐活動,經歷直接的情緒體驗,能夠更深刻地接受這一教育。這種在運動中弘揚德育的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方法比單純進行理論性德育教育,其自我參與性使其更易被內化,由親身體驗達到內心震撼,更容易形成對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的理解和認可,內化為自身品質?!八颊n”課程教學可與大學生體育實踐活動實施建立緊密聯(lián)系,對體育行為所展現出的競爭精神、規(guī)則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感和意志品質等進行及時準確地思想引導。
毋庸置疑,體育德育資源獨具特色的屬性有利于豐富“思政課”課程教學方式,活躍教學氛圍,拓寬教學空間,引導學生對外在的德育要求從認知上的服從、情感上的同化上升為行為傾向的內化和社會實踐的外化,從而引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實現“思政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
高?!八颊n”對體育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創(chuàng)新思維,下大力氣,花硬功夫,努力探索一條在高校“思政課”中最大限度開發(fā)和應用體育德育資源的德育價值和功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增進課程吸引力和針對性的路徑。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體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6B23)
[1]余靜,李新衛(wèi),余濤.基于德育價值的高校校園體育活動體系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5).
[2]戴健.利用體育專業(yè)資源——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7,(5).
[3]歷素華.奧林匹克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影響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6).
[4]鐘小紅.試論奧林匹克德育資源在體育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