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榮,石龍
我國體育人文學科研究的發(fā)展與成果評述
王桂榮,石龍
體育人文學科在體育美學、體育人類學和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科研成果顯著,主要集中在獨特的體育人類學方法論、中西文化結合的體育人文價值觀、凝聚人類終極理想的體育審美觀、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體育改革發(fā)展觀等方面。中國人文體育思想發(fā)展折射出中國體育改革發(fā)展的思想歷程,學科所產(chǎn)生的學術影響深遠,對于體育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長遠指導價值。
人文體育;學術成果;評述
體育人文學科思想體現(xiàn)體育在人類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關懷,更加注重參與者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是對體育運動認識的深化。學者認為,關于人文體育不是懸空不實際的,也不是獨立的一部分,而相對過去多提倡體質健康,缺少人文追求而需要著重提倡的觀念。目前,我國學者們并非把西方人文體育觀念照搬過來,而是提出中國體育必須懂得西方體育的形成發(fā)展及體育文化中的普世價值和審美理想,才能夠看清體育。他們主要集中在體育美學、體育人類學、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建立和體育改革發(fā)展的建言上做出了顯著貢獻,筆者對近幾年我國人文體育學科研究成果做膚淺的梳理和評述,以請教于各位同仁。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認識到體育應該是一門社會科學,要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認識體育[1]。在當時百業(yè)待興,人們關注體育技術和訓練方法的情況下,無疑被淹沒。之后,有學者開始體育美學研究,直抵體育人文學科核心領域。在80年代體育文化熱中,早期人文體育研究者登高望遠,高舉體育美學研究大旗,推動體育文化屬性的昄依。我國著名體育人文學科研究者胡小明認為,中國體育美學發(fā)展必須與世界接軌,早在1984年就把國外體育美學研究成果引進國內;這在當時封閉喧囂的體育界中無疑又打開了體育學術殿堂一扇明亮的窗戶。
體育美學的研究需要具備抽象的思辨方式和敏銳的內心情感體驗。我國早期有一批長期愛好體育美學研究的學者,他們?yōu)轶w育人文學科研究形成了中西文史哲貫通,古今中外包容的研究方法[2];也使人們看到體育精神價值在國內長期被忽視,需要調整研究思路和方法,著眼于基礎建設和社會改革。
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孕育了無限的美學元素,博大精深。一些學者長期進行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足跡踏遍各地,提供了實證研究的扎實基礎。早在1990年我國學者就吸收體育人類學方法,進行民族體育的研究[3]。
大部分體育學者堅持體育整體上是一個應用領域,體育學是匯聚各類實用知識的應用學科,研究重在實證與應用,尊重實證是體育研究的顯著特征和主要路徑。人類學倡導的參與觀察就是實證的程序,這是西方科學共同遵循的范式。體育研究判斷其有無價值的首要標準,是能否正確地觀察-實證[4]。同時,按照體育價值區(qū)域的不同特點采用適應的研究方法[5]。有學者尖銳地指出,體育學如果脫離實用領域,即使編出再高深的“理論”也是屠龍之術,“成果”瞬息即逝,使學科建設空心化。縱觀中國體育理論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急功近利者多,各種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簡單嫁接過來,體育人文的隱形特點被其他學科的內容代替。這種落后一方面缺少對學問的深深敬畏;另外假大空不著邊際的脫離實際無第一手材料的風氣甚濃。這在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尤為突出,非常需要體育人類學以實證過程的示范加以矯正。
體育人類學研究綜合了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精華,極大地拓展了體育學研究的領域,為中國體育界學者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方法。胡小明先生創(chuàng)新性總結出融入人體測量與評價等多種學科短周期集中的田野調查方法,采用體質人類學的測量方法和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法,獲得第一手全面的科學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能夠獨立解決問題,有體育學科自己生成起來其他學科難取代的獨特研究方法。2011年以來,學者們開始進行原始文化形成的實證研究,取得了令世界文字研究專家高度認可的成績[6]。
萬義提出人類在原始宗教觀念支配下,以身體肢體動作與神靈溝通,藉此畏神敬神、祛災祈福,是身體運動文化形成的最初動力[7]。運用田野調查研究方法,分析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進程中村落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生態(tài)結構、文化生態(tài)變遷、生態(tài)傳承方式、生態(tài)發(fā)展困境及生態(tài)修復機制等問題,探尋村落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生態(tài)模式。最后得出結論:村落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一種民俗事項[8]。同時,對彝族阿細跳月進行田野調查,以文化人類學為理論支撐,認為將傳統(tǒng)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納入到村落發(fā)展的生態(tài)空間是解決當前傳統(tǒng)體育面臨的瓶頸問題的根本所在。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村落經(jīng)濟發(fā)展、村落政治建設、村落先進文化之間,3個“雙贏”局面的形成是村落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任務和目標[9]。此外,萬義運用體育人類學的方法,對湘西3村女性群體體育進行人類學闡釋。研究結果表明,“村落女性的體育活動參與行為是具有功利性的工具理性行為,主要源于地方政府的干部行為,女性的體育活動參與意識逐漸被喚起,其效果推動著村落女性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的集體展演的發(fā)展。理想中的國家與民眾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建構和塑造的邏輯關系。因此,體育文化建設工作應該從‘政府管理模式’向‘社會治理模式’轉型,人的體育活動參與行為應該由‘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變。[10]”
楊世如采用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對苗族獨木龍舟競渡的體質人類學分析,認為苗族獨木龍舟作為一項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延續(xù)力的傳統(tǒng)習俗,并無體育意識和健身動機,其運動形式可以視為體育萌芽,實質上,更應當作為一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來看待[11]。譚廣鑫,楊世如等人應用體育人類學的方法論,挖掘整理南部侗族“抬官人”項目,認為“抬官人”所采用的肩扛動作區(qū)別于西方競技項目動作特征,具有東方原生態(tài)體育的典型特點,現(xiàn)場采集的侗族武術也與傳統(tǒng)武術動作既存在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12]。仇軍認為體育人類學研究要實現(xiàn)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13]。
中國體育理論匱乏,對于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相當陌生。一批學者展開國內體育人類學研究,致力于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引進、推廣和研究新領域的拓寬上,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績。
我國人文體育學科學術貢獻諸多,而體育人類學研究方法論則使體育界可以拿出沉甸甸的學術成果,與世界學者共同交流。體育人文學科方法創(chuàng)新和新領域開拓,將使后者代代受益,當前一批學者對中國體育界有里程碑式的貢獻。
人文體育學科學術研究始終致力于中國體育人文價值觀的樹立上。學者們認為,體育實質是人們用來“成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理應當成精神享受,回歸它的文化屬性才行。其核心問題是人文價值觀的確立,終需指向和聚集到體育人文價值研究上,也只有對體育人文價值建立起體系和標準,體育人文觀才真正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胡小明先生早在1999年率先提出人文體育觀的漸入和生物體育觀的淡出,引起學者們的共鳴和討論[14]。同時提出,隨著社會發(fā)展,中國體育必將“從生產(chǎn)到生活、從群體到個體、從工具到玩具”的轉變,并指出前兩者是體育文化從附屬于政治經(jīng)濟的回歸,“從工具到玩具”則是體育在新時期體育文化屬性的自覺顯現(xiàn)[15]。80年代之后,一批學者走出國門,赴希臘、意大利、法、德等歐美國家實地考察古代奧林匹克文化及西方體育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他們深感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需要中西方人文理念的互補,國內體育理論需要從整體上構建基礎,而非局部功能認識和看法上的改變。之后,學者們提出在遵循人文價值理論體系基礎上,從未來人類發(fā)展的宏大視野上,樹立中國體育人文價值觀,建立發(fā)展理想,融入普世價值之中,為世界體育發(fā)展做出貢獻。
中國體育學術界長期圍繞概念糾纏不清,形成了一道所謂學術研究風景,人文體育價值觀念的提出,即被一些學者質問、批評。而致力于人文學科研究的學者們認為,空談概念的界定無益于解決中國體育觀念的解放,致力于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發(fā)展的歷史梳理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休閑娛樂思想的挖掘;同時,對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學說”做了進一步分析,以此說明體育人文價值觀念的思想來源,啟蒙一些體育學者睜眼看世界[16]。
體育人文價值觀念并非一些抽象無用的人文概念,而是切實關乎中國體育改革發(fā)展的指導原則和理念。中國體育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沿襲軍國民思想至今,現(xiàn)代世界的人文觀念遲遲無法進入。一批人文學者大聲疾呼,改革開放需要觀念先導,體育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為中國社會發(fā)展做出了歷史貢獻,也必將在未來改革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7]。他們不遺余力地把倡導體育人文價值與中國改革發(fā)展取得的進步緊密聯(lián)系起來,努力使缺乏精神和理想的中國體育融入到世界體育之中。
陳琦認為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觀是中國體育發(fā)展的地域坐標;協(xié)調發(fā)展的價值取向是中國體育發(fā)展的準確定位;人文關懷是未來中國體育發(fā)展的方向,實現(xiàn)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變[18]。任海從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角度來解決我國青少年的健康危機問題,認為要旗幟鮮明地構建崇尚競技運動的青少年體育價值觀[19]。石龍通過對中國體育思想的梳理,提出,21世紀,中國體育需要重新認識西方體育的人文理念,傳承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成分,進行體育人文價值觀的構建??茖W發(fā)展觀的引導,體育人文精神的認同,將是中國體育思想跨世紀轉變的顯著性標志[20]。
隨著時代進步,歐洲體育休閑文化活躍起來,學者們提出,中國體育需要樹立主體文化觀念,吸收東方文明中養(yǎng)生游樂觀念的傳承和西方文明中人文觀念的滋養(yǎng),順應世界潮流,明確人文體育價值觀。同時,新時期要構建人文體育理論大廈,圍繞休閑論、游戲論、娛樂論、競技論、健康論來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從生物學意義上的追求擴展到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上。學者們提出,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思想家與體育成型有關的經(jīng)典中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于身體活動的論述中,提煉東西方文明特色的人文思想,對人類認同的人文價值進行了詳細論述,為中國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提供了參考[21]。
人文價值觀是中國體育的基礎性缺陷,必須彌補這一課。回顧中國體育改革,一輪又一輪,仍然走不出去,正是缺少人文價值核心理念所致。今日看來,我國一批學者高瞻遠矚,早在90年代已經(jīng)大聲疾呼人文價值觀念的樹立,時至今日,更顯重要。
縱觀我國人文體育學科的發(fā)展,體育美學研究始終是主線。80年代我國人文體育自起步即有學者發(fā)表《體育美學初探》[21],目前,也有諸多《體育美學》、《體育審美論》(2014年)出版。
體育塑造人性,提升人格,凈化心靈,培育身心。對體育人文價值的提煉必然上溯到體育美的終極理想上來,審美理想是對體育的根本性和終極性認識,是統(tǒng)攝體育理論的核心,對重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育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理論意義。
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建立起體育美學學科,但是,由于社會和理論發(fā)展所限,發(fā)展一度陷入低谷。學者們撰文指出,制約中國體育美學發(fā)展的原因是美學原理論吸收不夠,體育理念缺乏,它的發(fā)展需要具有時代意識,與時俱進[22]。中國體育美學需要在人類學視域下探討原始身體美的萌芽和源遠流長的競技審美活動,為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指導。
胡小明先生認為,將探討藝術起源的游戲說理論,引入到體育理論的研究中,利用人類學對競技游戲研究成果,對游戲學說要進行深層次理論延伸,并形象地提出體育的“玩具”概念[23]。體育美主要由身體美、運動美和由健康導向指引的人文美組成。它們又各自包含了更低一層次的美。人文美展示了體育在傳播人類發(fā)展理想中蘊涵的終極關懷,如健康、正義、善良、協(xié)作等普世價值,以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文化多元之美。反映在制度層面,諸如奧運會、錦標賽、世界杯及各種各樣的體育社團組織進行的世界范圍的友好交往??紤]到對人的分層研究的必要性,可以從物種的人、群體的人、個體的人3方面來討論體育的人文之美,以健康的理想來統(tǒng)一之[24]。
倪依克在體育審美的視角下探討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并提出“原始人類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原始的祭祀與圖騰崇拜,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肢體活動逐漸演變?yōu)閷徝荔w驗。由于各地區(qū)、各民族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同。對美的認識不同,也促成了不同的體育文化和活動方式。但是,中西方文化對于身體美的最終認識,都是內在與外在美的統(tǒng)一,都更珍視人的內在與外在的和諧。體育應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從古代奧林匹克運動中獲得精神元氣,回歸體育美的本原[25]?!?/p>
杜高山以有關體育審美根源性問題為切入點,認為以體驗運動美,獲得健康美為核心的身體審美是體育審美實踐的邏輯起點,而哲學思維則是體育美學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支點;體育審美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審美形式的動態(tài)審美,需要豐富的想象力[26]。同時,對體育審美進行剖析,論證了體育審美二度空間理論,即一度審美空,審美主體與表象進行著純粹審美鑒賞,產(chǎn)生無利害的,無概念的,無目的的合目的的—自由美;二度審美空間,審美主體將自身的審美體驗混雜其間,將審美由一度審美空間美間拉回到我們可以體驗的人間,與表象進行著不純粹審美鑒賞,一切由主體體悟的關于對象的美—依附美[27]。
學者們指出,未來體育的發(fā)展,要以科技創(chuàng)造為動力,以審美創(chuàng)造為航標,兩者緊密結合,充分使用身體運動這個特殊手段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促使體育前往理想的境界。如果體育運動只信奉利益和功用而缺失審美理想,體育就看不到未來。美好的生命在于追求審美的運動。人類永無遏制地對精神世界追求的審美沖動,使理想不被消解,也使我們不斷集聚在體育活動中獲得的審美意識,去創(chuàng)造為藝術精神指引的體育文化。體育審美教育的特征就是以美育體、身心兼修。
人之所以高貴,在于精神和理想追求,建立在人性中“類意識”基礎上的普世價值觀念,在競技體育中得到生動展示,體育不僅培養(yǎng)個體優(yōu)雅,有風度;更需要體現(xiàn)出人類美好精神追求。奧林匹克的人文之美成為照亮人類心靈的最生動和最耀眼的燈塔,滋養(yǎng)著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
自提出體育人文價值觀念,續(xù)而進行體育人文價值觀念和中國體育理論休閑娛樂化改造,最后歸納到體育的終點審美價值上,可謂人文體育學科思想體系的完美閉合和提升,為后來者奠定了人文體育理論的宏大體系。但是,時至今日,中國體育審美理想長期遭受冷落。可以預見,未來必將彰顯出體育人文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價值。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要有一顆敬仰學術的虔誠之心;要有一種崇高的人文情懷;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要有學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人文體育觀下的體育研究提倡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也要對體育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一批學者把以人為本求真向善的學術思想和深沉的人文情懷,都聚集在對現(xiàn)實問題強烈的改革意見中。
學者們對中國體育弊端時時大聲疾呼,他們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改革發(fā)展中。當前中國體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打開轉變發(fā)展方式的制度性瓶頸。只能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為導向,服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目標,棄舊而立新。
學者們認為,中國體育改革首先需要消解兩個誤導的概念:“舉國體制”和“體教結合”。前者實際指的是一個層層選拔淘汰以培養(yǎng)少數(shù)運動精英的常年集訓體制,后者事實上是從各級體校到體工隊的專業(yè)競技體制運行中解決大量淘汰運動員的無奈方式,作為一個缺乏學理支撐的偽概念,無論怎么推行也很難有好結果。改革的最大困難,是專業(yè)競技體制在數(shù)十年的運作中形成了層層包裹的利益格局,而且已經(jīng)相當固化,制度障礙已經(jīng)到了非改不可地步。
他們大聲疾呼,建議停止“舉國體制”的提法,呼吁中國體育加快改革[28]。體育制度建設是社會發(fā)展的積累結果,而非個人設計,但如果在頂層不“揮刀自宮”,則基層難以推動。先生撰文提出新時期中國體育的制度創(chuàng)新,要打開體育社會化的制度性瓶頸,其發(fā)展方式轉變就是從計劃經(jīng)濟殘余的專業(yè)競技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職業(yè)競技模式過渡。
胡小明先生提出,目前中國體育改革需要大力宣傳新概念[29]:“分享運動”和“還教于體”。前者可推動封閉式培養(yǎng)少數(shù)精英的小制度向惠及民生的大制度轉變,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體育活動中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實施人文關懷,以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人類的發(fā)展作為體育的根本目標。“分享運動”作為體育理論創(chuàng)新觀點,是指引中國探索體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這一人文理念指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是引導中國體育事業(yè)走向維系社會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fā)展的強大思想,勇于變革,回歸體育的文化本位和普適價值原則,將迎來中國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先生撰文詳細闡述了建立中國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途徑,為當前中國體育轉變發(fā)展方式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法。改革的關鍵是抓住傳統(tǒng)的體工隊模式加以調整,保留其系統(tǒng)集訓的精華,參照發(fā)達國家成功的職業(yè)競技模式,實行管辦分離的社會化過渡,從根本上打開改革的突破口。“還體于教”把培養(yǎng)競技運動后備人才的體外循環(huán)的行業(yè)小圈子向開放式全社會參與的機制轉變,逐步使“體”融于“教”,使體育成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普及常態(tài),讓青少年更多地分享運動,參與競技,把政治競技轉變?yōu)檫\動休閑教育,以游戲娛樂的形式融入普通教育體系中[30]。
楊樺提出需要構建寬泛全而的觀念體系、為國利民的目標體系、協(xié)同聯(lián)動的制度體系、良性互動的組織和機制體系、發(fā)達完整的賽事體系。用整體思維去進行跨界整合,為中國體育突出重圍提供了新的方向,也為中國體育改革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實踐途徑,為解決體育實踐難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31]。并且針對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方式,認為要轉變體育發(fā)展方式由“趕超型”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型”[32]。
鮑明曉認為體育價值觀偏失;體育發(fā)展方式陳舊;政府職能錯位;社會組織缺失;市場作用難以發(fā)揮;學校體育全面危機;群眾體育脫離運動項目;競技體育偏態(tài)結構;體育文化建設滯后是制約我國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問題[33]。提出轉變競技體育發(fā)展方式主要應包括從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格局、發(fā)展模式、發(fā)展機制、發(fā)展口標、發(fā)展主體“六個轉變”做出戰(zhàn)略調整,以適應已經(jīng)步入建設體育強國新階段的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的需要[34]。
中國體育制度性障礙的深層原因歸根到底是缺少以人為本的觀念,缺少對體育運動人文精神的追尋和張揚,缺少對全人類共同的體育普適價值的認同,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游戲性質。一個世紀以來的“強國強種”渴望潛移默化形成了“與人為敵”的體育風格,現(xiàn)在需要轉變才能符合中國和平崛起的國家利益。政府的體育管理部門集中壟斷,行政化操作中沒有體育產(chǎn)業(yè)化、市場化發(fā)展的空間,沒有真正市場化,商業(yè)化整體上還沒有得到真正發(fā)展。政府部門拿納稅人錢和優(yōu)質公共資源,放棄公共服務而在市場環(huán)境中攪合,這顯然與中央改革精神格格不入。
學者們尖銳地指出,計劃經(jīng)濟土壤培育的為極少數(shù)人服務的壟斷性體工隊競技模式耗盡了各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精力(不僅是金錢和資源),這種錯位導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缺失,忽視大眾尤其是漠然面對青少年體質下降其性質是反人文的,與科學發(fā)展觀背道而馳。
值得欣慰的是學者們的見解和建議被政府管理部門所采納,中國體育正在按照“惠民體育”、“分享運動”方向,加快轉變發(fā)展方式,實施體育發(fā)展的若干改革措施。
[1]胡小明.體育應該是一門社會科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79(1).
[2]胡小明.國外體育美學述評[J].體育科學,1984(11).
[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與民族體育的發(fā)展[J].成都體院學報,1990(1).
[4]胡小明.體育人類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
[5]胡小明.體育的價值區(qū)域與探索途徑[J].體育科學,2007(11).
[6]胡小明.開拓體育文化研究的新領域---以探索身體運動對原始文化形成的作用為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2).
[7]萬義.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與身體運動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態(tài)學分析-東巴跳與達巴跳的田野調查報[J].體育科學,2014(3).
[8]萬義.村落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土家族第一村”雙鳳村的田野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1(9).
[9]萬義.村落社會結構變遷中傳統(tǒng)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以彌勒縣可邑村彝族阿細跳月為例[J].體育科學,2011(2).
[10]萬義.工具的展演與邏輯:村落女性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的人類學闡釋---湘西三村女性群體的口述歷史與話語解構[J].體育科學,2014(7).
[11]楊世如,胡小明.苗族獨木龍舟競渡的體質人類學分析[J].體育科學,2009(7).
[12]譚廣鑫,周志俊,許愛梅,等.巫風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4(3).
[13]仇軍.體育人類學研究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0).
[14]胡小明.人文體育觀的漸入和生物體育觀的淡出[J].中國學校體育,1999(2).
[15]胡小明.競技運動文化屬性的昄依---從工具到玩具[J].體育文化導刊,2002(4).
[16]胡小明.走出侈談“以人為本”的誤區(qū)[J].體育文化導刊,2005(5).
[17]胡小明.論21世紀中國體育人文價值觀念的確立[J].體育文化導刊,2010(1).
[18]陳琦.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8).
[19]任海.南京青奧會與我國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重塑[J].體育與科學,2011(4).
[20]石龍,狐鳴.中國體育思想的跨世紀轉變[J].體育與科學,2009(3).
[21]胡小明.體育美學初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0(2).
[22]胡小明.走出困境的體育美學[J].體育與科學,2004(1).
[23]胡小明.論體育與藝術的關系[J].體育科學,2008(10).
[24]胡小明.論民族體育的審美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0).
[25]倪依克.審美意識下的體育文化多樣性[J].體育科學,2011(12).
[26]杜高山.休閑時代下的體育審美初探[J].體育學刊,2015(2).
[27]杜高山.康德美學視域下的體育審美理論當議-基于《判斷力批判》的體育美學探究[J].體育科學,2012(7).
[28]胡小明.建議停止“舉國體制”的提法[J].體育學刊,2007(2).
[29]胡小明.中國體育改革的突破口---打開轉變發(fā)展方式的制度性瓶頸[J].體育與科學,2013(1).
[30]胡小明.分享運動---體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J].體育科學,2010(11).
[31]楊樺,任海,我國體育發(fā)展新視野:整體思維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
[32]楊樺,任海.轉變體育發(fā)展方式由“趕超型”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
[33]鮑明曉.當前制約我國體育發(fā)展的若干問題[J].山東體育科技,2013(4).
[34]鮑明曉,李元偉.轉變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方式的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Sports Humanities in China
WANG Guirong,SHI Long
In recent years,our country sports humanities hav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sports aesthetics,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theory of sports leisure and recreation,scientific research,whic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nique method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theory,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sports humanistic values and condensed human ultimate ideal of sports aesthetics and spor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view which ha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sports thought in our country reflects the thought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form in China.The academic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which has a long term guiding valu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humanistic sports;academic achievements;comment
●運動訓練與競賽●
G807
A
1003-983X(2016)09-0788-04
2016-06-27
王桂榮(197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
廣東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藝術系,廣東廣州510663 Sports and Art Department,Guangdong Spor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51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