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文化基礎

      2016-03-15 01:57:42冉富強
      河南社會科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審判權利司法

      冉富強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450046)

      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文化基礎

      冉富強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450046)

      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哲學理念,人民主體地位、社會有機體理論及實事求是思想都深刻地影響和制約我國司法權配置、司法制度構建及司法機制運行。人民主權政治文化決定了國家審判權要接受執(zhí)政黨的領導,國家審判權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決定了國家審判權的職權范圍和界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經濟文化,市場經濟文化生成了權利的非道德正當性,社會主義則要求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協(xié)調一致。權利意識興起與權力制約文化勃興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中國的“厭訟”及“公權力”優(yōu)位文化,不但推動了司法的公平正義,也遏制了包括司法腐敗在內的權力腐化。

      司法正義;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法權”意識;文化基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guī)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筆者認為,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應當建立在對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認識和系統(tǒng)把握之上。要努力使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當研究當代司法正義的文化基礎。從系統(tǒng)論的視角來看,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文化意識包括主流意識形態(tài)、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等幾個方面。

      一、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哲學理念——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在“82憲法”序言中有明確表述。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而是在20世紀初由西方社會傳入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是趙必振,他在1903年翻譯出版了福井準造的《近世社會主義》。該書是我國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譯著①。然而,從1895年到1914年這20年,中國思想的主線主要圍繞儒學的現(xiàn)代轉化與西方英美自由主義思想的互動,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被廣泛關注和接受。但是隨著逆反價值對法國啟蒙思想、科學一元論和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性吸收與創(chuàng)造性重構,中國則實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的更替②?!霸谥袊?,只要逆反價值由隱變顯,成為知識分子接受西方觀念的主導結構,權利道德化和一元論對二元論的取代就可以自動實現(xiàn)。”③從1919年開始,科學一元論對逆反價值的整合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知識分子認同馬克思主義,且使其逐漸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偉大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治國興邦的指導思想,它引領中國社會主義實踐,點燃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明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代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其主要觀點有人民主體地位、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科學主義、尊重歷史規(guī)律等核心要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深刻地決定并影響我國司法權配置、司法組織構建、司法制度設計及司法機制運行。

      (一)人民主體地位的司法理念

      人民主體地位的司法理念堅持人民司法原則,以區(qū)別于古代皇權與命官司法、族長或鄉(xiāng)紳貴族司法,司法不再是權貴的特權,而是以人民為主體地位。人民司法原則在當代中國司法體制機制中有如下體現(xiàn):

      一是人民法院行使的國家審判權是為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維護貴族的特權,它平等地保護社會各個階層的合法利益訴求。新中國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長董必武認為,人民司法是新中國司法的主導思想理念。人民司法是當代中國司法的基本宗旨,也是司法權配置、司法體制改革及司法機制完善的根本指針。近年,諸如立案登記制、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公益訴訟制度等司法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完善都緊密圍繞這一宗旨。

      二是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主體地位在國家審判權領域的直接體現(xiàn)。由非職業(yè)法官參加案件的審理,并實質性行使國家裁判權,是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基本特征。這也是“常識理性”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帶來的必然結果,任何價值系統(tǒng)只有從“常識”和“人之常情”推出,才能獲得穩(wěn)定性④。人民陪審員制度體現(xiàn)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現(xiàn)代政治本質?!芭銓徶贫仁紫仁且环N政治制度,應當把它看成是人民主權的一種形式。當人民的主權被推翻時,就要把陪審制度丟到九霄云外;而當人民主權存在時,就使得陪審制度與建立這個主權的各項法律協(xié)調一致。”⑤馬克思、恩格斯等認為人民陪審制度在確保司法公正、制約司法權力、保障人民自由、發(fā)展法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為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2015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qū)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決定在2015年選擇全國10個省份50個法院,確定為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單位,進行如下試點改革: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程序;擴大人民陪審員參審范圍;完善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機制;探索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改革;完善人民陪審員的退出和懲戒機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制度。為執(zhí)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發(fā)布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在試點地區(qū)全面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民司法的主體地位。

      (二)馬克思主義有機體理論

      馬克思主義屬于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它反對以個人主義為基點的現(xiàn)代社會契約理論,強調以社會有機體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優(yōu)勢完成社會的整合。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建立在物質生產基礎之上,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自下而上建構而成;社會發(fā)展變化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或者說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遷必然帶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對中國司法制度的構建和運行有如下影響:

      一是中國典型意義的司法權是隸屬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下的國家審判權,不是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司法權,由此決定了中國的司法機關始終要為社會大局服務。《憲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笔藢盟闹腥珪院?,特別是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5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此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堅持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的基礎上,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二是社會有機體理論決定了中國的國家審判權往往承擔了國外司法機關通常負荷以外的責任。比如,維護地方大局穩(wěn)定、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生效裁判文書的嚴格執(zhí)行(生效裁判文書的執(zhí)行屬于典型意義上的行政權,不是司法判斷權的固有領地)。

      三是社會有機體理論決定了行使審判權的是“各級人民法院”,而不是個體法官;司法獨立是國家審判權和各級人民法院的依法獨立,不是西方國家的法官個人獨立。因此中國法院對外簽發(fā)的法律文書是以各級人民法院的名義,而不是以法官個人的名義。

      四是各級人民法院設立的審判委員會專門研究和討論重大、復雜、疑難案件,并通過決議集體行使國家審判權。早在十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審判委員會制度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一定問題,其最大弊端在于其享有的審判權違反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是造成審判效率低下、質量不高、執(zhí)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的重要原因,應當廢除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制度⑥。然而,國內實務界和理論界的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對審判委員會持保留態(tài)度。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法發(fā)〔2015〕3號)《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指出,“合理定位審判委員會職能,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國內也有學者撰文附和上述看法。

      五是社會有機體理論決定中國的司法機關要處理好與執(zhí)政黨的機關部門、行政機關、各級人大甚至官方媒體及公共輿論等部門和單位的關系。在我國曾經有幾個著名的案例體現(xiàn)了社會輿論的大眾道德審判,如2006年發(fā)生在南京的“彭宇案”、2009年發(fā)生在云南的“李昌奎案”、2011年發(fā)生在西安的“藥家鑫案”等。以“藥家鑫案”為例,這本是一起普通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根據(jù)《刑法》被告人應當罪不至死。從專家的“激情殺人論”,到五教授聯(lián)名上書“刀下留人”;從西安音樂學院學生集體為藥家鑫請愿,到院方擁護法院判決;從高曉松發(fā)微博稱“音樂界將不接受西安音樂學院學生”,到藥家鑫之父開微博替兒子贖罪,事關本案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動作,都牽動著社會公眾的神經。逝者已死,但我們反思這一案件,不得不警惕網絡輿論給司法帶來的消極影響。

      司法本身屬于理性的判斷,而社會大眾的“道德審判”往往是非理性的道德裁斷?!傲⒎嗷诿裰髟瓌t,因多數(shù)人支持而獲得權威;而司法權則應堅持獨立原則,因客觀、中立、公正而獲得權威。沒有獨立司法的權威,我們就無法把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從多數(shù)派專制的危險和混濁中拯救出來?!雹咚痉▽徟袑儆诶硇缘倪^程及結果,但公共輿論往往是非理性的產物,常常以復仇本位和漂浮不定為表征。加之,傳統(tǒng)中國的情理法并立的多元倫理結構,作為情理表現(xiàn)形態(tài)和評價尺度的社會輿論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干預司法過程和審理結果,甚至還會出現(xiàn)類似古代社會“經義斷獄”“以理殺人”及“比法律更強有力的群眾意見”的贊美⑧。筆者認為,屢屢出現(xiàn)上述事件的背后潛伏著如下事實:中國司法仍然處于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

      當然,司法對公共輿論進行適度的互動和回應也是哈貝馬斯主張的司法審判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民意與司法的互動只能限于理性的范圍之內,而且要限于所謂的“公法審判”——司法性立法的環(huán)節(jié)和場域?!肮J健笔侵杆痉ㄓ蓪σ呀洶l(fā)生的事實之爭議進行裁決轉向對將來可能發(fā)生的事實創(chuàng)立規(guī)則。由此司法進入“司法立法”階段和模式。“公法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法官更加積極,法官不能滿足對當事人訴求的回應,更多是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眾多社會利益群體的權利義務作出公平合理的界定和評判。為此,“公法模式”審判亟待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公益訴訟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如美國大法官卡多佐所說:“通過對法律原則的不斷重述并賦予它們不間斷的、新的內容來使它們與道德習俗保持同步。這就是司法性的立法,并且,是由法官自己承擔風險的立法。”⑨但是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案件的審判過程中,似乎不需要啟動司法性立法,司法性立法只能適用于法律規(guī)則缺失、法律規(guī)則沖突、法律規(guī)則滯后及法律規(guī)則帶來明顯不公的疑難案件??傊覀儽仨毷冀K警惕公共輿論左右司法的傾向,司法與公共輿論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前提,更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三)“實事求是”的司法理念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之一,它對司法理念影響如下:

      一是中國的司法審判注重證據(jù)的收集、質證、認證,強調實質正義。比如,《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相印證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及對其處以刑罰。注重實體正義其實不僅是當代中國的司法理念,也是傳統(tǒng)中國的司法理念?!皞鹘y(tǒng)中國秩序原理的特色是只問結果、不計手段,人們更強調的是實質性價值判斷,而并非程序公正。在這樣的背景下,權威的立足點往往是特定的‘善’(good)而非普遍的‘正’(right),是高標準的美德而非中立的正義,是一定共同體內部的倫理共識而非普遍合理主義的論證過程?!雹庖虼?,實質正義與道德審判具有緊密聯(lián)系,或者說道德審判是實質正義追求的必然結果或合理延伸。

      二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理念注重科學規(guī)律的探索和把握,這是司法審判設置正當法律程序、探索和尊重審判規(guī)律、總結審判經驗的理論指針。改革開放以后,在《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三大訴訟法”)規(guī)定比較粗糙的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地歸納和總結各種訴訟制度的審判經驗,發(fā)布了一大批指導全國法院實現(xiàn)“同案同判”的司法解釋,這些司法解釋有力地推動了三大訴訟立法的完善。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對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則的梳理和歸納;《民事訴訟法》對庭前證據(jù)交換制度的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對批捕條件的修改和完善,對批捕后犯罪嫌疑人羈押必要性的持續(xù)審查等,都是對人類認知規(guī)律的尊重和吸納,都是實事求是工作作風的具體體現(xiàn)。

      三是我國“三大訴訟法”確立的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也是以追求個案實質正義為目的,它是實事求是思想的具體制度實踐。當然,與過去相比,現(xiàn)行“三大訴訟法”已經極大地限制了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權力范圍。事實上,在有限的訴訟期間內,司法審判所查證的“法律事實”只能是有限的客觀事實,不可能還原事情的全部真相。這其實正是司法制度的缺陷甚至是魅力所在,也是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必然原因?!芭c純科學不同,法律的目的并不在于發(fā)現(xiàn)真相,并不在于發(fā)現(xiàn)全部真相,并不純粹在于發(fā)現(xiàn)真相。這不但代價過高,并且往往與解決爭執(zhí)的目的不沾邊?!?

      二、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政治文化——人民民主專政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在革命時期將爭取民族獨立作為黨的最低綱領。新中國成立以后,依據(jù)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

      一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對法治中國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澄清的過程。在國家治理問題上,新中國建立初期,雖然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這一時期更多強調的是法律的工具性,將法律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文革”期間一度是法律虛無主義,強調“人治”的思想。“文革”結束以后,中國共產黨對法治的認識逐步深入,首先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16字方針,接著在1999年《憲法》中寫進了“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中國走向法律至上理念的開始,自此開啟了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不斷努力。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把法治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高度。由此看來,中國共產黨選擇依法治國,也是對長期執(zhí)政規(guī)律探索和思考做出的審慎選擇。中國共產黨對法律的認識也由過去的工具主義、虛無主義逐步轉變?yōu)楫敶姆芍辽侠砟睢?/p>

      二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決定了黨對司法審判工作的全面領導,這一原則和地位不容置疑。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總綱中特別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因此,我國仍然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司法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法院都設立有黨組織,以加強對審判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三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決定了中國的國家審判權隸屬于人民代表大會之下,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我國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均由各級人大任免。

      四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司法體制決定國家審判機關不能行使憲法解釋權以及對法律的違憲審查權。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憲法解釋機關,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內的各級人民法院不能行使憲法解釋權。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延伸,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內的各級人民法院也不能行使法律的違憲審查權?!读⒎ǚā返谝话倭闼臈l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于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根據(jù)《立法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的規(guī)定,法律的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jù)的,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由此看來,最高人民法院及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把法律、行政法規(guī)作為裁判案件的依據(jù),即司法系統(tǒng)不能對國家立法及行政立法事項說不,各級人民法院對規(guī)章只能選擇適用,只能對規(guī)章以下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附帶審查。

      三、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經濟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67.67萬億元。隨著經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社會利益多元化,因利益而產生的社會沖突與糾紛逐年增加,人們對國家法治供給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形成的經濟動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多元利益的沖突與整合,需要一個機構能夠及時、和平、中立、公平、權威地解決。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出現(xiàn)以后,這一機構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壟斷性地行使這一權力。為此,國家應當在司法權力、司法資源配置,司法權威、司法公正與效率的供給上提供更好的司法公共服務。然而,我國目前的司法權威、司法公正與效率的供給還十分有限,不能適應商品社會特別是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社會所產生的各種糾紛。當前,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行政及刑事案件數(shù)量居高不下,且案件積壓嚴重,正是司法供給不足的表征。

      司法是非道德判斷,不能以道德判斷來替代法律評價,雖然在立法過程中已經將主流道德納入其中。雖然一些哲學家提出道德權利的概念,但其畢竟與積極權利不同,是一種“應然”。個人權利正當性是指作為有理性的個人可以做法律限度之內的他想做的事情,但其并不包含道德正當性?。社會主義作為建立在批判現(xiàn)代價值系統(tǒng)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屬于超越個人主義并高于個人主義的有機體理論,天然地追求社會普遍價值目標,容易把終極價值關懷帶入司法程序之中,產生“道德性司法”或“政治性司法”。

      四、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社會文化——“法權”意識

      “法權”是指各種法定的“權”,即各種權利和權力構成?。當代中國的司法正義的社會文化主要包括權利文化的興起與權力制約文化的勃興兩個方面。“‘權利文化’僅僅是指人(公民)和一定群體、組織對權利現(xiàn)象、活動的認知、情感、意愿和期望。它近似于學術文獻和大眾媒體中時常使用的‘權利意識’、‘權利觀念’、‘權利精神’等概念?!?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甚至改革開放以前,權利文化在中國的成長異常艱難。有學者認為,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有如下原因:商品經濟的欠缺,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權利文化變遷的艱難歷程;時代的主題——救亡——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限制了現(xiàn)代權利文化的啟蒙;中國古代權利文化的巨大惰性延緩了中國權利文化現(xiàn)代化的過程;近代中國的軍閥割據(jù)、戰(zhàn)火頻仍,導致缺乏正規(guī)、系統(tǒng)的人權教育和公民品德培養(yǎng)?。

      總之,在中國幾千年的前現(xiàn)代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下,講道德看修養(yǎng),廣大民眾的“臣民”思想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沒有個人自由、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發(fā)展的土壤。19世紀后半期,隨著西學東漸以及新式學堂和留學的興起,從學習西方的武器到制度再到思想,逐漸培養(yǎng)起了我國公民的權利、自由、法律等“法權”意識。

      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在外來思想傳播、模仿中啟蒙,在革命實踐中覺醒,在探索中扭曲前行,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fā)展。權利文化是引進西方的一套話語體系,它是自由主義“法權”的一套知識體系。自由主義“法權”兩次傳入中國。首次是由嚴復通過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嚴復翻譯為《原富》)、密爾的《論自由》(嚴復翻譯為《群己權界論》)傳入中國;后來經過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進步運動被進一步倡導和傳播。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下,提倡“人權平等”,主張婚姻自由,否定“三綱五?!?反對封建束縛。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頒布了諸如廢除“賤民”身份、禁止人口買賣、禁止刑訊、廢除跪拜等一系列法令都是受自由主義“法權”思想影響所作的回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也開展了一系列為權利而斗爭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自由主義“法權”思潮第二次傳入中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自由主義“法權”思潮開始復蘇,直至現(xiàn)在權利意識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我國現(xiàn)行《憲法》也加入了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規(guī)定,將公民的各種權利寫進憲法。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fā)展,權利意識已經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心靈深處根深蒂固。近年,不僅生命、自由、財產等傳統(tǒng)權利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甚至一些憲法延伸性的權利,如受教育權、生育權、采光權,甚至親吻權,都已經成為訴諸公堂的法益。由此可見中國人現(xiàn)代權利意識的勃興。

      但中國傳統(tǒng)綱常倫理文化與權利文化的沖突,導致權利文化的生產并非一帆風順。中華文明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里依然有傳統(tǒng)文化意識因子。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是綱常倫理,這一套文化價值體系強調的是禮治、倫理道德,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和行為約束也是依靠道德,而權利文化本質上是理性文化的價值體系,具有非道德的正當性。這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在司法審判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權力制約文化在我國悄然勃興。由于我國存在公權力優(yōu)位的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影響,加上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導致的國家權力過度介入市民社會的情形長期存在,市民社會的自治空間被嚴重擠壓;以社會公共輿論為引領的社會公共領域積貧積弱,尚未形成對國家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制約機制,特別是受“家產制”官僚思想觀念的影響,個別國家公務人員包括一些法官、檢察官,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作為“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工具,大肆侵吞、掠奪、獵取社會財富,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上述現(xiàn)象不但引起了執(zhí)政黨高層和有識之士的高度擔憂,也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度反感和強烈憤怒。由此權力制約文化在近年悄然興起。

      當代中國權利文化的興起與權力制約文化的勃興對司法產生了強勢沖擊。一方面,人們通過正式司法解決民事糾紛逐漸成為常態(tài),這與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告到官府屬于民間司法的失敗和例外形成強烈反差;另一方面,行政相對人把行政機關告上法庭成為常態(tài),這與古代臣民崇拜官員的“以吏為師”形成強烈反差。受上述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目前中東部地區(qū)的基層及中級人民法院大量民事與行政案件積壓,許多法官因長期加班而不堪重負??傊瑱嗬d起與權力制約文化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厭訟”文化及“公權力”優(yōu)位文化。它既是推動當代中國司法公平正義的強大社會力量,也是遏制包括司法腐敗在內的權力腐敗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司法正義的指導思想,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權利意識與權力制約“法權”意識徹底改變了“厭訟”與“公權力”優(yōu)位等傳統(tǒng)文化意識。當下中國的司法體制改革既要能夠學習和借鑒國外司法體制良性運行的成功經驗,也要立足中國文化意識的國情,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注釋:

      ①姜義華:《我國何時介紹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譯著》,《文匯報》1982年7月26日,第A11版。

      ②③④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起源:超穩(wěn)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1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382、311頁。

      ⑤[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15頁。

      ⑥趙紅星、國靈華:《廢除審判委員會制度——“公正與效率”的必然要求》,《河北法學》2004年第6期,第130—132頁。

      ⑦⑧⑩季衛(wèi)東:《法治中國》,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8、177頁。

      ⑨[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84頁。

      ?[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guī)范的分析》,張文顯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

      ?金觀濤:《探索現(xiàn)代社會的起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

      ?童之偉:《法權與憲政》,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頁。

      ??程燎原、王人博:《權利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65、289頁。

      責任編輯 王勇

      責任校對 王小利

      D9

      :A

      :1007-905X(2016)12-0053-06

      2016-09-30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2FXA002)

      冉富強,男,河南商水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憲法學研究。

      猜你喜歡
      審判權利司法
      制定法解釋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權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28
      我們的權利
      司法所悉心調解 墊付款有了著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謬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權利套裝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3:39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論司法公開的困惑與消解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肥东县| 宜丰县| 焦作市| 防城港市| 突泉县| 天台县| 盐津县| 永福县| 门源| 湟源县| 海盐县| 神木县| 鹤岗市| 岑巩县| 齐齐哈尔市| 鲁甸县| 稷山县| 长垣县| 澄迈县| 禄丰县| 金秀| 柳河县| 娄底市| 道孚县| 慈利县| 广德县| 阳信县| 新泰市| 资阳市| 都匀市| 白河县| 温泉县| 大厂| 尖扎县| 眉山市| 崇左市| 洛阳市| 芜湖市| 黔江区| 永修县|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