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波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
從齊謳到孟調(diào):情禮較量之間的姜女之哭
肖 波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
齊人以哭著稱,以悲痛感人為特色,被后世稱為“齊謳”。齊魯重禮,對哭有諸多要求與限制。孟姜女原型杞梁妻哭的對象杞梁,從平凡的戰(zhàn)士逐漸演變?yōu)閳詮姽业奈涫?、重名?jié)的壯士、不甘人后的勇士、立場堅定的義士。杞梁之妻由守禮而不哭,到動情而哀哭,以齊謳歌哭承載無依無靠、孤苦絕望的喪夫之痛,情的宣泄戰(zhàn)勝了禮的約束。而孟姜女與其夫僅一面之緣、數(shù)日情分,其萬里尋夫,壯烈殉情,禮的內(nèi)在要求多于情的驅(qū)使。孟調(diào)按十二月的鋪排唱法,更多的是遵循了禮的邏輯。情與禮的反復(fù)較量,使得孟姜女故事在廣泛的民意基礎(chǔ)上不斷演變與充實。
孟姜女;齊謳;孟調(diào);情禮較量
前人論及孟姜女哭長城傳說,多從歷史演進、地方風物等角度楔入,取得了諸多精彩的成果。特別是顧頡剛先生的孟姜女研究,歷時15年,收集資料之豐富、梳理線索之清晰、分析論證之透徹,達到讓人很難逾越的高度,影響了整個民俗學科的發(fā)展,成為民間傳說研究領(lǐng)域的范本[1]。在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中,《孟姜女哭長城》題目最為獨特。《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為題,《白蛇傳》以女主人公的稱呼為題,唯有《孟姜女哭長城》以一個完整的句子為題,既有女主人公的名字作為主語,又有明確的謂語“哭”,還有賓語“長城”,三個詞概括了一個基本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構(gòu)成這個傳說的三大核心要素,也是推動傳說發(fā)展演變的關(guān)鍵點。
《孟姜女哭長城》最顯著的特點是哭,最核心、最動人的情節(jié)也是哭。孟姜女哭得傷心欲絕、撕心裂肺,哭得驚天動地、山崩地裂,其哭有淵源、有內(nèi)容、有套路、有效果。本文擬繞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路數(shù),以要素為中心,探討“哭”這一要素的內(nèi)涵與外延,梳理其在孟姜女傳說演變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
早在先秦時期,齊人即以哭著稱,并發(fā)展成為一種特色鮮明、影響深遠的音樂形式,被稱為“齊謳”。
齊國人長于歌哭,以哭動人,傳為美談,歷來不乏歌哭高手,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韓娥、雍門子等。韓娥之歌哭,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列子》有載:
韓娥的歌哭感人至深,能明顯感染聽眾的情緒,哀哭讓人悲愁垂淚、無心飲食,長歌則讓人歡欣鼓舞,樂而忘憂。她在齊國的雍門賣藝,離開了三天,別人仍以為她還在唱;時間久了,雍門一帶深受其影響,以歌哭而聞名。后來又有人以哭著稱,干脆就叫“雍門子”,據(jù)《淮南子》記載:
昔雍門子以哭見于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fā)聲,孟嘗君為之增欷歟唈,流涕狼戾不可止。精神形于內(nèi),而外諭哀于人心,此不傳之道。[3]
雍門子之哭頗有韓娥之神韻,能夠充分打動聽眾的內(nèi)心,讓孟嘗君這樣的賢達君子為之唏噓流涕。也有人說雍門子名叫“周”,善鼓琴,更能洞穿人心,引人悲痛淚下:
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對曰:“臣之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后賤,昔富而今貧……”于是孟嘗君喟然太息,涕淚承睫而未下。雍門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叩角羽,終而成曲,孟嘗君遂歔欷而就之曰:“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國之人也?!盵4]
悲哭也好,鼓琴也好,都能傳遞給聽眾一種極有穿透力與感染力的音樂,讓人為之哀傷而不能自已。雍門子也好,雍門周也好,這位齊國的賢者,由于居住在雍門一帶,又長于哀樂而得名。雍門是齊國都城臨淄的西門,因為有韓娥的賣唱,有雍門周的鼓琴,它成了悲傷音樂的象征之地。
后來,有一位叫秦青的樂師,是韓娥的崇拜者,精通于謳,其技藝精湛、深不可測,還收了一名弟子薛譚: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5]
這件事常常被用來教育學生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同時也讓世人知曉了一門獨特的音樂樣式:謳。謳之形式,是悲凄的音調(diào),和著節(jié)奏而歌;謳之效果,可以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謳之境界,是深不可測,學無止境。謳之名家,以韓娥、秦青、薛譚為代表:
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憤于志,積于內(nèi),盈而發(fā)音,則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何則?中有所本主以定清濁,不受于外而自為儀表也。[6]
三人之謳之所以能動人心弦,在于其感情發(fā)自肺腑、其底氣充盈激越、其音律與心聲合拍,在于他們真誠而婉轉(zhuǎn)的抒情表達形式。
謳以心聲動人,以真情感人。由于韓娥和雍門子的巨大影響,齊國雍門之謳最為著名,連《說文解字》對謳的解釋都是:“謳,齊歌也?!饼R謳成為先秦時代齊地音樂的代表,時常被后人提起:“齊謳楚舞紛紛,歌聲上徹青云?!?曹植《妾薄相行》)“欲學齊謳逐云管,還思楚練拂霜砧。”(楊巨源《古意贈王常侍》)齊謳感情熾烈,感天動地,藝術(shù)感染力非常強,齊地的女子當會受其遺風熏染,孟姜女們善哭也因有歷史淵源而顯得順理成章了。
哭長城的原型是杞梁妻,而杞梁妻的出場是以“知禮”而著稱的。其夫戰(zhàn)死于莒,靈柩歸國之時,杞梁妻迎于城郊。齊侯遇見了,向她吊唁,她卻不肯接受,理由是: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必吊唁;如果無罪,則應(yīng)該在家中吊唁,而不宜在郊外。齊侯采納了她的建議,改為到其家中吊唁(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春秋之時,齊魯之地對“禮”格外推崇,所以《左傳》中沒有提到杞梁妻之哭。這是那個時代的風習,并不奇怪。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jié)?!盵7]
母死而孺子哭,孔子不以為然,認為這樣雖然表現(xiàn)出哀傷,但難以為繼,不合禮制。他主張喪禮應(yīng)該有發(fā)自肺腑的悲哀之情,但同時又要悲戚適度,不能毀情太過。哭是一種禮節(jié),面對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做法: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知禮矣?!?/p>
文伯之喪,敬姜據(jù)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nèi)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夫?!盵8]
穆伯是敬姜的丈夫,文伯是敬姜的兒子。夫死,她白天哭;子亡,她晝夜哭??鬃诱J為敬姜非常知禮節(jié),因為她哭夫以禮,哭子以情。但是,在為兒子辦喪禮時,當著外人的面,她又一聲不哭,因為兒子的朋友臣子都沒有哭,她哭就失禮了??薏粌H要看對象和場合,還要講究地點:
妻之昆弟為父后者死,哭之適室,子為主,袒、免、哭、踴。夫入門右,使人立于門外,告來者,狎則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為父后者,哭諸異室。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哭于側(cè)室。無側(cè)室,哭于門內(nèi)之右。同國則往哭之。[9]
這就是哭禮的一部分,不同的情況連哭的位置都不相同,有的在靈堂內(nèi)哭,有的在側(cè)室哭,有的在門邊哭。在哪兒哭,要看哭者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
面對親人的死亡,放聲哀哭,是情的宣泄;忍著不哭,是禮的要求。情與禮常常沖突,要做到悲戚得體、居喪知禮并不容易,特別是在公眾場合,在外人比較多的時候,在靈堂以外的地方。比如在野外,哭是很不合適的。
孔子惡野哭者。(《禮記·檀弓上》)鄭玄注:“為其變眾。周禮:銜枚氏‘掌禁野叫呼嘆鳴于國中者,行歌哭于國中之道者’?!标愷┳ⅲ骸敖家爸H,道路之間,哭非其地,又且倉卒行之,使人疑駭,故惡之也。”[10]
在郊野之地哭泣,孔子是非常厭惡的,因為道路之間不是哭的地方,容易讓他人驚疑。說到底,野哭是失禮的行為?!蹲髠鳌分需搅浩抟姷秸煞虻撵`柩而不哭,反映了其“知禮”的特點。
為了維系“禮”,人們要作出犧牲和讓步,特別是要控制“情”。丈夫去世而妻子不哭,要做到這一點該有多么困難和痛苦!杞梁妻不是一個背叛丈夫的人,也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她怎么可能不哭呢?“禮”就那么重要嗎?作為一個平常的女子,杞梁妻不太可能知禮到不哭其夫。時代在變,“禮”不一定是社會奉行的最高準則,經(jīng)過戰(zhàn)火和動亂的洗禮,“禮崩樂壞”成了一種不可阻擋的發(fā)展趨勢,所以后來有了杞梁妻哭之甚哀的記載。
哭是有內(nèi)容的,杞梁妻哭些什么呢?以齊女之善謳,其哭當不同尋常:
《杞梁妻嘆》者,齊邑芑梁殖之妻所作也。莊公襲莒,殖戰(zhàn)而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外無所依,內(nèi)無所倚,將何以立?吾節(jié)豈能更二哉?亦死而已矣!”于是乃援琴而鼓之,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之墜。曲終,遂自投淄水而死。[11]
芑梁即杞梁,仍然是那個戰(zhàn)死的齊國武士。其妻的表現(xiàn)有幾個新的特征:一是道出了哀嘆的原因,以無父、無夫、無子而自傷,因“外無所依,內(nèi)無所倚”而對生活極度絕望;二是哭的狀態(tài),是一邊鼓琴、一邊歌哭,這正是韓娥與雍門子的絕技;三是哭的唱詞內(nèi)容,“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這是最早的杞梁妻哭詞記錄;四是杞梁妻的下落,悲傷的歌哭使得城為之崩,她本人在傷心絕望中投淄水自盡。她的歌哭流傳下來,成了一首有名的曲子,叫作《杞梁妻嘆》。
杞梁妻哭后赴死,其哭的情狀、哭的內(nèi)容有誰可以作證?后世關(guān)于此事細節(jié)的記載從何而來?這些問題不能不讓人懷疑,于是有了解釋:
《杞梁妻》,杞植妻妹朝日之所作也。植戰(zhàn)死,妻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生人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梁,植字也。[12]
這就說得非常明白,杞梁妻還有個妹妹,叫作朝日(也有說叫明月的),她見證了姐姐的悲傷,并為之作歌,歌名叫《杞梁妻》。杞梁妻哭毀的城,說成杞都。奇怪的是,妹妹有名字,姐姐為何沒有名字?為什么一定要隨其夫而命名?我們來看看,杞梁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人。
杞梁又名杞植,本是齊國武士,也有人說他是齊國大夫。據(jù)《左傳》記載,他跟隨齊莊公攻打衛(wèi)國和晉國?;貒局幸u擊莒國,杞梁做了先鋒:
齊侯還自晉,不入。遂襲莒,門于且于,傷股而退。明日,將復(fù)戰(zhàn),期于壽舒。杞植、華還載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瓒苊?,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13]
杞梁并不是齊國軍隊中有名有權(quán)的將領(lǐng),在此前伐衛(wèi)伐晉的戰(zhàn)爭中,他沒有露面,更沒立下大的功勞;順便襲擊弱小的莒國,杞梁才有露臉的機會,作為前鋒夜入且于之隧;不料莒國早有防范,不僅襲擊未能得逞,杞梁還在戰(zhàn)斗中犧牲。杞梁的壯舉,在于義正詞嚴地拒絕了莒子的重金賄賂,英勇戰(zhàn)死?;蛟S正是因為杞梁有這樣的突出事跡,齊莊公才會聽從其妻的建議,親自到其家中吊唁。
杞梁妻的知禮與哀哭太過出名,掩蓋了杞梁的事跡。后來的記載都突出杞梁妻,很少提及杞梁本人。在關(guān)于杞梁的不多的記載之中,西漢的劉向詳細記述了其英勇事跡:
齊莊公且伐莒,為車五乘之賓,而杞梁、華舟獨不與焉。故歸而不食。其母曰:“汝生而無義,死而無名,則雖非五乘,孰不汝笑也?汝生而有義,死而有名,則五乘之賓盡汝下也。”趣食乃行,杞梁、華舟同車侍于莊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杞梁、華舟下斗,獲甲首三百。莊公止之曰:“子止,與子同齊國?!辫搅骸⑷A舟曰:“君為五乘之賓,而舟、梁不與焉,是少吾勇也;臨敵涉難,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殺者,臣之事也,齊國之利,非吾所知也?!彼爝M斗,壞軍陷陣,三軍弗敢當。至莒城下,莒人以炭置地,二人立有間,不能入。隰侯重為右曰:“吾聞古之士,犯患涉難者,其去遂于物也。來,吾踰子!”隰侯重仗楯伏炭。二子乘而入,顧而哭之,華舟后息。杞梁曰:“汝無勇乎?何哭之久也?”華舟曰:“吾豈無勇哉?是其勇與我同也,而先吾死,是以哀之。”莒人曰:“子毋死,與子同莒國?!辫搅骸⑷A舟曰:“去國歸敵,非忠臣也;去長受賜,非正行也;且雞鳴而期,日中而忘之,非信也。深入多殺者,臣之事也,莒國之利非吾所知也?!彼爝M斗,殺二十七人而死。[14]
這則記載中,杞梁的形象比較清晰:他是一位堅強果敢的武士,沖鋒陷陣,戰(zhàn)斗不已,臨危不懼,殺敵甚多;他是一位重名節(jié)的壯士,追求的是“生而有義,死而有名”,輕生死而重名節(jié);他是一位不甘人后的勇士,齊莊公有五乘之賓,杞梁不在其列,心中不甘,為此而格外奮勇;他是一位立場堅定的義士,同伴落后時,他厲言鼓舞,對手利誘時,他嚴詞拒絕,最后慷慨戰(zhàn)死。有了這樣的壯舉,杞梁之死就有了崇高的意義,莊公之吊顯得更加鄭重,其妻之哭顯得更加感人。
東漢時,王充在辯說傳言的虛與實之時,透露出杞梁身世的一些微妙變化:“傳書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為之崩。此言杞梁從軍不還,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誠悲痛,精氣動誠,故城為之崩也?!盵15]這一表述看似與《左傳》無異,杞梁隨齊莊公出征,是為“從軍”;在襲莒之戰(zhàn)中犧牲,是為“不還”。但是,王充沒有明言杞梁是在何處、對誰作戰(zhàn),也沒有明言是否戰(zhàn)死,這就為讀者的解讀預(yù)留了想象空間:或許他“從軍”并不是打仗,而只是戍守邊疆,或修筑大型軍事工程(比如修筑長城);或許他“不還”并不是戰(zhàn)死,而只是長期不歸,“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盎驈氖灞狈篮?,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杜甫《兵車行》)從軍不還的事情在古代社會時常發(fā)生。
到了唐代,杞梁的形象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轉(zhuǎn)變?!锻t記》載:
杞良,秦始皇時北筑長城,避役逃走,因入孟起后園樹上,起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筑長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請為君妻?!绷荚唬骸澳镒由陂L者,處在深宮,容貌艷麗,焉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遂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殺之,并筑城內(nèi)。起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聞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號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死人白骨交橫,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奔礊r血,果至良骸,血徑流入。使得歸葬之也。[16]
唐末詩僧貫休詩云:“秦之無道兮四???,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fù)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杞梁妻》)杞梁故事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其身份經(jīng)歷之變,他未必是齊人,而可以是燕人或其他地方的人,他不再從軍打仗,而是從役修筑長城;二是其愛情婚姻故事,他逃避苦役,躲入后園,無意窺浴而喜得嬌妻,并入贅成婚,不久即被押走筑城;三是其妻故事之變,她有了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哭長城、滴血認親,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體現(xiàn)出超出常人想象的貞烈與堅強;四是其姓名之變化,出現(xiàn)了“杞良”、“犯梁”等名,或以音同,或以形近,后來在民間口耳相傳,出現(xiàn)了“范杞梁”、“范喜良”、“萬喜良”等名。
從貴族到平民,從征夫到役者,從齊人到燕人到各地人,從杞梁到范喜良,男主人公身份與經(jīng)歷的變化,不僅促使孟姜女傳說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還豐富了女主角的感情經(jīng)歷,延伸了傳說的情節(jié)與內(nèi)涵。孟姜女哭的內(nèi)容與方式與此密切相關(guān)。
孟姜女(杞梁妻)的故事很早就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素材,至少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杞梁妻密切相關(guān)的音樂形式。有兩條線索為證:一是《古詩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樓》篇:“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备邩巧系南腋杪曊{(diào)只有杞梁妻才能為之,正說明杞梁妻長于哀歌,且廣為人知。二是蔡邕《琴操》中收錄有《杞梁妻嘆》,明確記載杞梁妻傷心欲絕,援琴而鼓之,唱道:“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唱詞雖然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但把上下句調(diào)換了順序,落腳點在生別離的悲苦,并且唱得哀楚凄涼、感動皇天。杞梁妻的哀哭不僅是一個事件,更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一處對后世音樂和戲劇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藝術(shù)源泉,值得引起關(guān)注:
一是清商調(diào)一直為民間孟姜女說唱文藝的基調(diào),并沿革至今,即“孟姜女調(diào)”或“哭墳調(diào)”等。二是這種基調(diào)“徒歌”時“慷慨有余哀”、“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想必是高腔的前身了;三是由“徒歌”發(fā)展而成文人樂府形式,音樂組織形式變?yōu)椤耙粡椚龂@”的形態(tài),顯然增強了音樂的節(jié)奏性或律動的特殊效果,似借鑒了漢相和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是否有托腔或幫腔的初級因素則值得深入探討了。無論如何,至少在東漢時期,孟戲作為說唱文藝形式的音樂基調(diào)已初步形成。[17]
“杞梁妻”作為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很早就進入了音樂史,可以是一種有積淀有內(nèi)蘊的音樂題材(哭夫?qū)し?,也可以是一類風格獨特的藝術(shù)樣式(歌哭、哀嘆),還可以是一位重要的藝術(shù)表演家。其故事在文學史、傳說史中不斷豐富的同時,在音樂史中更是大放異彩。唐代的敦煌曲子詞中,記錄了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曲子,其中較通行的一首《搗練子》云:
孟姜女。犯梁妻。一去煙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吃酒則為隔飰病。愿身強健早還歸。堂前立。拜詞娘胎。不覺眼中淚千行。勸你耶娘小悵望。為吃他官家重衣糧。
詞父娘了。入妻房。莫將生分向耶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18]
這是當時說唱藝術(shù)的文字底本,杞梁妻開始有了“孟姜女”這個名字,并成為歌唱的主角。她千里尋夫,將所見所想曲折地唱出來,曲調(diào)悲苦。敦煌寫本中關(guān)于孟姜女的卷子有好幾條,其中最長的一卷殘存39行,散文與韻文相間,內(nèi)容豐富,皆為孟姜女的傾訴與控訴。敦煌寫本不僅見證了孟姜女故事的傳播形態(tài),還提供了其故事音樂化的文本,為后世孟戲和孟調(diào)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宋元時期,孟姜女故事不斷充實,被納入諸多曲藝唱本之中,情節(jié)更加曲折,唱詞更加繁復(fù):“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間,而其事亦有記載。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經(jīng)傳所傳者,數(shù)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19]宋代話本中有《孟姜女尋夫》,宋代南戲中有《孟姜女送寒衣》,金代院本中有《孟姜女》,南方、北方都有人傳唱孟姜女故事,其演唱的重點,在于孟姜女尋夫、送寒衣的過程,在這千里迢迢的路上所歷所想,以及對身世、世道的婉轉(zhuǎn)哭訴。
明清時期,有關(guān)孟姜女的戲曲作品更加層出不窮:“明傳奇有《長城記》(作者不詳,僅存曲詞殘篇)、《杞梁妻》(作者不詳,已佚)。清代有《納書楹曲譜》所載‘時劇’《孟姜女》、彈詞《孟姜女尋夫》、《孟姜女尋夫哭倒萬里長城貞烈全傳》、《孟姜女萬里尋夫》(今均存),寶卷有《孟姜仙女寶卷》、《孟姜女尋夫》、《哭長城》(今均存)?!盵20]見諸記載的尚且不少,民間口頭流傳的就更多了,其中戲曲和民歌最為流行。
孟姜女戲曲的風行,甚至影響到普通村落,比如江西的廣昌縣,有相鄰村落以家族為單位,定期演出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而且互相競爭,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其戲種就叫廣昌孟戲。廣昌原有三路孟戲,赤溪曾家孟戲和大路背劉家孟戲兩路現(xiàn)存,舍溪孟戲則湮滅于20世紀60年代。孟戲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曾家孟戲被認為是元本,全劇共64場,分為兩本,一個晚上演一本。劇中孟姜女富于反抗精神,哭倒長城,為保貞節(jié)而投河自盡。劉家孟戲是明傳奇本,始演于明萬歷年間,全劇共69場,分三個晚上演出,劇中孟姜女雖因丈夫死于修筑長城而悲傷,卻并無反抗意識,結(jié)果被秦王封為一品夫人,獲贈金銀。劉家、曾家兩路孟戲劇本都是古南戲的孤本,標出的曲牌有一百四十余支,以高腔演唱,一唱眾和,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幫腔,并有“雜白混唱”的特點。由于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和社會學價值,廣昌孟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孟姜女民歌簡稱孟調(diào),在全國各地分布非常廣泛。方蕓、蔡際洲在對目前已出版的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及其他民歌集中,分析研究了11400首曲調(diào),從中鑒別出流傳于各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孟姜女》及各類變體221首,這些曲調(diào)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歌系[21]?!霸摳柘翟诘赜蚍秶细采w19個省、60個市及101個區(qū)縣,同時還涉及山歌、小調(diào)、風俗歌、禮儀歌、敘事歌等多種體裁?!盵22]孟調(diào)的盛行見證了孟姜女故事在民間流傳的廣度與深度。孟調(diào)的主題內(nèi)容,常以時序編排,比如四季歌、十二月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孟姜女遇夫、送夫、盼夫、尋夫、祭夫的經(jīng)歷與感受,多是訴說離別、悲怨之情。
面對丈夫的遺體,不哭,是出于知禮;哀哭,是因為動情;由不哭到哀哭,是情對禮的突破??抟嘤卸Y,野哭為孔子所惡,卻是孟姜女們的傾訴方式。以齊國著名的謳為藝術(shù)形式,以歌哭承載無依無靠、孤苦絕望的喪夫之痛,是情的宣泄戰(zhàn)勝了禮的約束。孟姜女與其夫僅一面之緣、數(shù)日情分,后來萬里尋夫,壯烈殉情,與其說是情的驅(qū)使,不如說是禮的內(nèi)在要求,也正因為這樣,歷代才稱許其“貞烈”。但是民間往往又忽略“禮”對一位女性的無形牽制,更愿意相信情的與生俱來的合理性,相信情的力量可以感天動地,可以哭崩長城。情與禮的反復(fù)較量,使得孟姜女故事在廣泛的民意基礎(chǔ)上不斷演變與充實,并在東南西北落地生根、處處流傳。
注釋:
[1] 1924年,顧頡剛先生發(fā)表《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引發(fā)學術(shù)界對孟姜女傳說研究的熱潮,繼而掀起一場有聲有色的民俗學運動,持續(xù)到1930年代末。他為北京大學《歌謠周刊》主編《孟姜女專號》9期,主編《孟姜女故事研究》8期,編輯《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冊,撰寫論文《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杞梁妻哭崩的梁山》、《孟姜女十二月歌與放羊調(diào)》、《杞梁妻哭崩的城》、《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名稱的來源》等。他通過嚴密周詳?shù)氖妨峡甲C和廣泛搜集民間材料,提出了孟姜女傳說的兩個系統(tǒng):歷史的系統(tǒng)和地理的系統(tǒng),并總結(jié)出一系列有價值、有創(chuàng)見的結(jié)論,比如:孟姜女故事遷流的地域與歷史的文化中心相關(guān),歷代的時勢和風俗不斷豐富傳說的內(nèi)容,民眾的情感與想象促成了傳說的成立與風行,各地關(guān)于同一傳說的形態(tài)是紛異的和變化的,傳說的許多內(nèi)容是為了解釋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傳說中體現(xiàn)民眾與士流思想的分別,等等。顧頡剛先生以其開創(chuàng)之功和一大批高水平成果成為民間傳說研究的旗幟性人物。
[2] 《列子·湯問》,見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77~178頁。
[3]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94頁。
[4] 《三國志·卻正傳》裴松之注引桓譚《新論》,[晉]陳壽撰:《三國志》卷四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40頁。
[5] 《列子·湯問》,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77頁。
[6] (西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35頁。
[7] 《禮記·檀弓上第三》,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89頁。
[8] 《禮記·檀弓下第四》,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27~128頁。
[9] 《禮記·檀弓下第四》,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15頁。
[10]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顧頡剛編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頁。
[11] (東漢)蔡邕:《芑梁妻歌》,《琴操》卷下,陳文新譯注:《雅趣四書》,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第64頁。
[12] (晉)崔豹:《古今注》卷中“音樂第三”,《傳世藏書·子部·文史筆記1》,??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第4頁。
[13]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yù)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00頁。
[14] (西漢)劉向:《說苑·立節(jié)》,程翔:《說苑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95~96頁。
[15] (東漢)王充:《論衡·感虛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70頁。
[16] 《琱玉集》卷十二“杞良妻泣崩城”條引唐人《同賢記》。
[17] 章軍華:《孟戲的民俗心理沉淀與嬗變——以江西廣昌甘竹劉家、曾家村族〈孟姜女〉戲曲為例》,《藝術(shù)百家》2007年第3期,第41頁。
[18] 敦煌曲子詞伯3911號“孟曲子《搗練子》平”,吳真:《敦煌孟姜女曲子的寫本情境》,《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19] (宋)鄭樵:《通志》卷四十九,《四庫全書》第3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頁。
[20]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40頁。
[21] 方蕓、蔡際洲:《〈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調(diào)——〈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音樂探索》2007年第4期。
[22] 方蕓、蔡際洲:《〈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