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2015年有一部戲令人潸然淚下,2015年有一位女性令人肅然起敬,她就是中國評劇院全新創(chuàng)排的大型評劇《母親》,從7月6日在中國評劇大劇院首演到華北五省市巡演、從蘇州戲劇節(jié)接受同行專家檢閱再到2016年2月4日進駐國家大劇院,歷時半年80多場演出場場爆滿,贏得了無數(shù)的熱淚和掌聲,反響空前熱烈。
這樣一部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的新創(chuàng)劇目之所以能夠煥發(fā)出如此璀璨的光芒,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和贊譽,其亮點首先在于她情濃味永。全劇不講大道理,不說教,而是在“情”字上著力,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劇中的主題歌《望兒歸》:一更里呦天黑黑,掌起燈來望兒歸。二更里呦星星全,兒不歸來淚漣漣。以男聲、女聲合唱及獨唱、重唱等不同組合、不同聲部反復吟唱,將母親期盼親人唱得痛徹心扉,直擊觀眾心底。最令人意外的是,一部抗日題材的劇目舞臺上沒有出現(xiàn)一個鬼子,而是將鬼子的形象推到背景去處理,集中筆墨全力塑造母親形象,并充分調(diào)動舞美、燈光、音樂等各種藝術手段營造氛圍,讓人處處看到母親的堅韌、無私、英勇不屈、百折不撓和鬼子的殘忍。以情帶戲,以戲動情,將中華民族的國仇家恨,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這些宏大主題全都濃縮在一位普通母親的身上。她是那么瘦小,又是那么堅強,她把最平常的母子情、夫妻情這樣的小情小愛轉(zhuǎn)化成了對國家、對民族乃至對人類和平的大情大愛,這位密云的普通農(nóng)村婦女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母親”,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成為千千萬萬母親的象征,成為母性美與愛的化身,她所散發(fā)出的精神力量撞擊的了觀眾那因生活、工作壓力而變得疲憊的心靈,喚醒了他們沉睡在情感深處的對母親的愛,對“母子情”、“夫妻情”的感受,進而升華出對家國情懷的思索與感悟。
其次,這部戲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頗具匠心,全劇以倒敘加插敘的結(jié)構(gòu)方式,充分發(fā)揮舞臺假定性,通過穿越時空,生死往復的表現(xiàn)手法來講述這段悲壯感人的故事。甫一開場,鄧玉芬便以年老的姿態(tài)從那矗立著的石像里走下來,登場亮相,將她這不同凡響的一生向觀眾娓娓道來,她講與老漢成親時的潑辣嬌嗔,講送子參軍、認子、舍子時雖然母子連心肝腸寸斷卻又充滿慷慨大義地做出決斷,母親既是講述者又是劇中人物,她是講述者時推進了劇情,將觀眾快捷地引入情境,她是人物時或歡喜或悲痛都盡顯母親豐富而厚重的內(nèi)心情感。還有小兒子小仔也跟母親一樣貫穿于全劇,以全能視角見證了戰(zhàn)火的殘酷與抗戰(zhàn)的勝利。這個人物的設立為這部悲情壯美的作品點染了些許幽默與俏皮,成為劇中一大亮點。
王平飾母親
這樣一種不落窠臼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這部戲避免了一般性敘事所帶來的瑣碎與拖沓,更好地將人物、空間、情節(jié)的虛與實結(jié)合得疏密得當,充盈著詩意的氛圍。
這部戲的第三大亮點在于主創(chuàng)陣容強大,匯聚了業(yè)界翹楚,可謂群賢畢至。該劇編劇錦云,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前院長,代表作《狗兒爺涅槃》是新時期戲劇的扛鼎之作,作為一個在抗日烽火中長大,飽受過亡國奴屈辱的老人,錦云老師對這部勾起他無限傷痛和回憶的作品投入了極大的感情,傾盡全力地創(chuàng)作,前后修改劇本20余稿,《母親》的唱詞和念白感情奔放,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極強,詩化的語言頗見作者功力,給觀眾美的享受。國家一級導演張曼君一向以擅長排演女性題材的戲著稱,她刻畫女性心理細膩深入,情感飽滿,觀眾在她代表作秦腔《花兒聲聲》、黃梅戲《小喬初嫁》、晉劇《大紅燈籠》、蒲劇《山村母親》中都可感受到她在這方面的獨道之處,這次在《母親》這部戲里她再次展示了強大的舞臺總體把控能力和細致入微的人物塑造能力。對一部戲曲作品來說音樂和唱腔從來是這個劇種的標志,中國評劇院老中青三代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王亞勛、劉文田和青年新銳作曲戴錫英攜手東方演藝集團的作曲家趙石軍共同完成了這部原創(chuàng)作品的音樂和唱腔任務,在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們本著既遵循評劇規(guī)律和特色又有所突破的原則將交響樂與評劇音樂融為一體,加強全劇的凝重感,同時又不失評劇應有的韻味。劇中《認子》等唱段為觀眾所喜愛。舞美設計修巖、燈光設計邢辛都是業(yè)界領軍人物,他們大手筆的創(chuàng)作為全劇營造出了悲壯雄渾的詩意境界。
舞臺藝術最大的亮點莫過于演員,《母親》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國家一級演員、白派傳人王平,在劇中她要將鄧玉芬這個人物從出嫁少女演到暮年老婦,年齡跨度大,從心理到外在神態(tài)變化都很大,既要有青衣、花衫的表演也要有老旦的表演。王平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要表現(xiàn)她少女時的潑辣嬌憨,又要表現(xiàn)為人母后的沉穩(wěn)堅韌,既要表現(xiàn)飽受曰本侵略者羞辱,成為亡國奴后送子參軍的剛毅果敢,又要表現(xiàn)痛失六個親人后的隱忍悲憤,鄧玉芬身上的剛烈、溫柔、悲痛、歡喜、善良、隱忍、大義全部靠演員的表演和聲腔來表現(xiàn),王平通過眼神、面部神態(tài)及肢體語言等外部動作細致深入地刻畫母親的內(nèi)心活動,拿捏得精準到位感人肺腑。王平的演唱吸取了白派的特點音域?qū)拸V,高低自如,流暢自然,音韻醇厚,吐字清楚,行腔干凈利落,幾處快板字字如璣,,把人物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僅自己完全融入到人物中去,也將觀眾帶入其間,與她同喜同悲,感同身受。這著實顯示了演員對角色人物的駕馭和表現(xiàn)能力。與王平成熟老練的表演相映襯的是五個兒子和老漢的扮演者都是80后的年輕演員,老生、花臉、小生、小丑行當齊全,唱功扎實,表演投入,他們是中國評劇院的新生力量的代表,著名評論家梧桐曾贊許地說現(xiàn)今戲曲舞臺只有中國評劇院有如此強大的年輕演員尤其是集團式的強大的男演員陣容。他們彰顯了評劇的魅力,讓人眼前一亮。還有那些80后、90后的群眾演員,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是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戲里,被人物、劇情感動著,也感動著觀眾。他們是評劇藝術的希望,會在未來的日子點亮評劇,點亮舞臺,點亮每一個觀眾的心靈!點亮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