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翠月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構建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如果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到科學課程,就是要全面培養(yǎng)人的科學素養(yǎng),既包括科學知識的獲得,又包括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及對科學探索過程情感體驗。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三維目標效益觀”,把對學生能力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融于學生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那么,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從而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突出學生主體,實現(xiàn)三維目標
傳統(tǒng)課堂教學認為課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教師失去對課堂的控制,即意味著課堂教學的失敗。在科學課堂上,很多老師還是習慣于采用“讀科學、講科學”的方式,簡單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人為拉大科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應努力促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合作協(xié)同地發(fā)現(xiàn)掌握科學知識,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感情的投入,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科學課堂教學實效。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空氣占據(jù)空間嗎》時,筆者先讓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求學生直接吹氣球,另一組讓學生把氣球放入塑料瓶中,再進行吹氣球。在實驗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瓶中的氣球吹不大,而且很費力,接下來,筆者讓學生討論其中原因,學生發(fā)現(xiàn):瓶中有空氣,并舉出例子。如:壓扁塑料瓶時會出現(xiàn)一股風;或者是瓶子放入水中有氣泡出現(xiàn)……
學生通過自己實驗、思考等方式尋求問題的答案。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對于空氣占據(jù)一定空間的表象的建立和理解都會有新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也在活動中得到有效提高。
二、引導學生實踐,實現(xiàn)三維目標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痹诳茖W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尤為重要。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學習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得到積累,獲得直接經(jīng)驗,發(fā)展綜合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并由此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不應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簡單結合的過程,而應是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經(jīng)歷動手實踐,獲得情感體驗的過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中《電路出故障了》時:
師:(教師故意給每一組同學準備了一些故障眾多的材料)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電路,請同學們用老師給你們準備材料接亮小燈泡,比一比,賽一賽,看哪組最快?
(學生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連接電路了)
生:這是從哪里撿來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學生自言自語道)
生:老師,好像不對,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學生嚷道)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細心哦,千萬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去找原因。
師:對,老師相信你們。
(學生也許是受了老師的鼓舞,便專注地投入到實驗中了)
生:老師,我知道了,原來我的電線老化了。
生:我的接頭生銹了。
生:我的開關接觸不良。
生:我的電池沒電了。
……
(孩子們開始忙著修理電路:電線老化,換條電線;接頭上端生銹了,從下端去接;接觸不良,用手按著使之連接……)
生:亮了!亮了!(學生的歡呼聲不絕于耳)
正所謂撥開云霧見陽光,學生經(jīng)歷“挫折”之后,會倍感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所在。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有新的飛躍,同時做到知識的實時生成。
三、拓展學習資源,實現(xiàn)三維目標
科學課堂教學,如果只注重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則對學生的科學學習將產(chǎn)生消極影響。學生往往感到科學課的學習是一種負擔,時間一長,對科學學習失去熱情。如果老師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科學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身邊具體、生動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開展科學教育,多種多樣、具體鮮活的資源也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科學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環(huán)境與我們》時,筆者利用學校旁邊的小溪作為課程資源,它里面蘊含許多可供探究的東西。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小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究竟生存著哪些小生命?經(jīng)過一番調查,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小溪的岸邊生長著各種樹木花草,還生活著許多諸如螞蟻、蜜蜂、蝴蝶等小動物;小溪的水面下生長著水草、魚類、青蛙還有各種生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生命都是怎樣生活的?它們之間有聯(lián)系嗎?這里面是否存在食物鏈?有哪些情況會對小溪造成污染?如果小溪里的水受到污染,哪種生物首先受到傷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護小溪,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對這些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問題拓展開,如由對小溪保護的思考,你對我們的周圍的環(huán)境有哪些建議?
這樣,一條小溪便可被我們用來作為鍛煉學生觀察能力、認識動植物、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間的關系及環(huán)保重要意義等方面具體、鮮活的課程資源。
三維教學目標是科學課堂教學的方向,是判斷科學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所以,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三維目標,變過去教師單一在課堂說教的教育方式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從而掌握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并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和社會學習、應用知識和提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