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銀鳳
摘 要: 朗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中一種重要的基礎能力。為培養(yǎng)小學生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能力,作者總結了教學經(jīng)驗,從激發(fā)興趣、指導方法、搭建訓練平臺等方面入手,讓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得扎實有效,讓每個小學生都能熱愛朗讀,繪聲繪色地正確朗讀,為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朗讀能力 培養(yǎng)方式
朗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中一項重要的基礎能力。根據(jù)年級段的不同,朗讀的要求不同,但是聲情并茂、書聲瑯瑯的讀誦課文卻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在追求的精彩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在十幾年的課堂教學中,我一直不斷地摸索實踐,尋找著培養(yǎng)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以便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本的內在含義,通過朗讀傳遞作者的情深意長,通過朗讀提高審美情智,通過朗讀形成獨特微妙的語言靈感。下面我就結合一些教學案例談談培養(yǎng)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做法。
一、激發(fā)興趣,為學生開口朗讀奠定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勢必將成為培養(yǎng)小學生朗讀能力的突破口。在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嘗試: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敢于朗讀、樂于朗讀。
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同樣如此。把文字符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從單一的文字思維感知,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具體場景中,使學生由旁觀者變?yōu)楫斁终撸H近人物,感知事物,甚至成為文中的人物,積極朗讀,主動朗讀。他不是在生硬地讀別人的故事,而是在說“自己”的話,讀“自己”的事,怎能不愿意讀呢?怎么會不想讀好呢?興趣一激起,他們就會根據(jù)對內容的理解和已具備的朗讀能力自由暢快地大聲朗讀。這時老師再適時地加以指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準備了裝水的瓶子,一些石子兒,做了幾個烏鴉的頭像。一看到文本中的事物栩栩如生地擺在面前,學生立刻興致高漲。他們觀察著水瓶,觸摸著那些小石子兒,還有的戴上烏鴉的頭像。但是烏鴉到底要做些什么呢?在我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中,孩子們對文本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積極大聲地朗讀起來,感情色彩把握得十分到位。所以,我認為,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對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十分有效。
2.分演角色,表演文本,借助人物動作、對話感悟文本,培養(yǎng)朗讀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進入角色,使學生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讀出不同事件的悲、歡、離、合。讀者努力做到繪聲繪色,聽者也會感覺身臨其境。學生的朗讀能力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教學課文《晏子使楚》一課,我讓學生分別扮演晏子、楚王,然后借助文本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扮演晏子的學生讀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的語氣;而楚王則讀出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最后又尷尬無奈的語氣。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讀的學生越來越投入,聽的學生也做出不同的表情,當“晏子”讀到“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時,聽的學生情不自禁地把手舉起來擋住天空,接著甩動袖子,然后肩并肩,腳抵腳,場面有趣極了。當“楚王”讀到“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倒讓大夫取笑了”一句的時候,一邊雙手抱拳,一邊尷尬地笑了一聲,惹得大家拍手叫好,熱烈鼓掌。繼而,其他學生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上來表演朗讀??梢姺纸巧硌堇首x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還能以讀代講,讓學生自主地理解課文。
3.示范朗讀,明確朗讀目標,激起學生對聲韻美的追求。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和向師性。借助這一優(yōu)點,我在指導朗讀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尤其是教低年級學生朗讀的時候。他們的識字量有限,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較薄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這就需要教師給他們范讀課文。只有當教師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得優(yōu)美動人,學生才會被吸引打動,產(chǎn)生對美的追求,才會愛讀樂讀,積極地練習朗讀,達到老師要求的標準。在教學中,我嚴格做到用普通話范讀課文,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其次,在范讀時特別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讓學生在教師的范讀中掌握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我認為,只有感受到聲音韻律的美,學生才會愿意模仿練習。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有的句子比較長,我在范讀中就有意識地朗讀出詞與詞之間的自然停頓。如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這樣示范教讀的時間長了,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朗讀停頓的方法,正確地進行朗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每天的晨讀時間里抽出五分鐘,專門讓他們聽錄音。內容可以是生動的故事、優(yōu)美的散文、激情澎湃的詩歌,也可以是課文范讀。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聽上一學期、兩學期,那么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二、指導方法,傳授正確朗讀的技巧
1.抓住重點字詞,讀出真情實感。
良好的課堂氣氛,生動的情境創(chuàng)造僅僅是激發(fā)學生熱愛朗讀的客觀條件。只有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朗讀方法,熟練地運用朗讀技巧時,才能真正把課文讀得聲情并茂,活色鮮香,才能讀出文本的真情實感,讀出作者的情深意長。體會課文中重點詞句的內在美正是促使學生讀好課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教學《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文本中的兒子從釣魚到放魚,情感由得意欣喜到依依不舍的變化,并且用聲音傳遞這種情感,我首先設置問題帶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通過不懈努力得到了一件引以為榮的戰(zhàn)利品,卻要因為一種無影無形的道德指責把它放棄,你心情會如何?你的心里會想些什么?”當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我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朗讀,如:“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薄拔衣匕阳~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卑选按舐暋⒙?、依依不舍”這些詞語放慢語速,著重朗讀。學生立刻讀出文中主人公的傷心、無奈和不舍之情,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體驗融入朗讀,讀得動情而真實。挖掘重點字詞,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使學生體會到文本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含蓄……只有他們準確把握文本的情感變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讀中,才能讀出真情實感。
2.學會使用標記符號,努力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
要做到這一點,在加強朗讀訓練的基礎上,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常識和朗讀時使用的標記符號。如悲傷的情緒要讀得緩慢低沉,興奮之情語調稍快,聲音上揚﹔渲染氣氛時語氣要加重,讀詩歌時要節(jié)奏明確、抑揚頓挫等。如在《白鵝》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讓學生用符號形象地標出朗讀技巧。“|”表示停頓較長,“l(fā)”表示一般的停頓,“.”表示讀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調。教學中通過投影片,直接用符號在文中表示,使朗讀訓練具有目標性、可感性。這樣學生在朗讀時便有所憑借,就能繪聲繪色地朗讀。在以后的文本朗讀中,學生會有意無意地運用這些技巧,從而大大提高朗讀水平。
三、搭建平臺,營造熱愛朗讀的氛圍
為了讓學生始終對朗讀保持熱情,朗讀能力得到不斷訓練,我還在班級中定期舉辦詩歌朗誦賽、課本劇表演賽、演講比賽等。先幫助學生準備朗誦材料,指導他們朗誦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回家對著鏡子練習,最后在比賽中予以評價獎勵。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培養(yǎng)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水平;也有利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朗讀缺陷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以后的指導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朗讀作為每一個小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經(jīng)驗。只要教師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科學地進行朗讀訓練,那么學生的朗讀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0.
[2]李景陽,主編.語文教學論.
[3]秦訓剛,宴渝生,主編.語文新課程標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