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留成 尚海紅
[摘 要]為了把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通過課前調(diào)研和教學前測等方法找準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突破概念教學的難關(guān)。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 概念教學 認知水平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5-067
數(shù)學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部分教師在教學數(shù)學概念時,往往一帶而過,沒有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zhì),給學生造成學習數(shù)學的障礙。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jīng)驗水平,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那么,怎樣找準學生起點,突破概念教學難關(guān)呢?現(xiàn)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心得和體會。
一、落實學情分析,確定認知經(jīng)驗
教師在教學上要做好學情分析,課前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掌握學生的知識起點;課中注意觀察和判斷學生學習新知的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從而展開有效的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前,筆者通過課前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學生已基本掌握圓的概念以及圓的畫法。但對圓心、圓的半徑、圓的直徑等相關(guān)概念難以理解。由此,筆者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掌握圓心、圓的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以及在一個圓中正確找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于是,筆者設計了折紙、測量和繪畫的方式來展開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例如,筆者提問:“如果給你一個圓形,你如何找出它的圓心?”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得出:將圓形的紙反復對折,折痕相交的點就是圓心;或是以圓的邊為頂點任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交點就是圓心等等,多種方法都能準確地找出圓心。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不僅使學生理解了圓心的概念,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教師通過課前調(diào)研和課中提問的方式,落實學情,分析學情,并以此為基礎(chǔ)推動課堂教學,帶領(lǐng)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鞏固補充,對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究交流,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
二、通過教學前測,找準概念誤區(qū)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學生學情,通過教學前測,準確掌握學生認知中的概念誤區(qū),制訂符合學生學習起點的教學計劃,從而展開有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前,為了準確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況,筆者設計如下測試題。
(1)下列圖形中面積最大的是( ),面積最小的是( )。
(2)如下圖,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你覺得( )。
A.角①大 B.角②大 C.兩個角一樣大
第(1)題中,學生的正確率很高,第(2)題中,大部分學生根據(jù)角的邊長確定答案,得出選擇B。因此,筆者分析得出:學生對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具有初步的認識,并能憑借直觀感覺判斷圖形的面積大小,但對“封閉圖形”“射線”“角”的概念很模糊。于是,在課堂教學時,筆者緊緊圍繞這些重難點進行教學,學生很快吸收,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前測,找準了教學難點,成功地把握了課堂的節(jié)奏。
三、重組認知結(jié)構(gòu),突破概念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認知重組,從而突破概念教學的難點。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時,筆者通過上述的教學前測,得知學生在比較角的大小時存在錯誤的認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遷移,筆者展開以下教學:先讓學生明確角的大小是指角兩邊之間的區(qū)域,從而糾正學生原有的錯誤概念。然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角”由大變小。通過游戲,學生發(fā)現(xiàn)角的兩邊可以轉(zhuǎn)動,而且兩邊開叉越大,角也就越大。于是,筆者把課本中的“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guān),和所畫邊的長短無關(guān)”換成“角的大小就是指角兩邊張開的程度,而不是指邊的長短”。學生很快理解了“角的大小”的概念,為之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教師通過對學生認知進行重組,使學生發(fā)現(xiàn)已有認知的誤區(qū),從而理解了概念的本質(zhì),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學生起點,突破概念教學的難點,從而促進概念教學快速而高效的發(fā)展。
(責編 莫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