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就教材插圖的效果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美國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得出結論:帶有插圖的教科書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純文字性教科書。他們認為,“教科書的插圖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閱讀速度;可以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活動;影響學習者的非認知因素,激發(fā)其學習動機,促進整體記憶、想象和理解,增加動感,并可以表達那些用文字”。葉圣陶說:“書籍里有些圖畫,絕不是裝飾和點綴,雖然每一幅畫都要求美。圖畫跟寫在書里的書面語言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笨梢?,插圖在語文教材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利載體
一本語文教材,通常都是由圖片和文字構成,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但文字畢竟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不似圖片形象、直觀。如果學生一直面對黑壓壓的文字,就會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更無從做到去語言文字中尋找知識。課文中的插圖如果賞心悅目,就能讓學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課文蘊含的美的意境,從而用心探索文章的語言美、藝術美,既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又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
受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的影響,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形象的、直觀的東西,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需求。認知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兩個階段:小學生一般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為主過渡時期;而中學生則處于抽象思維為主時期,但即使如此,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基于中小學生這樣的思維特征,直觀教學在中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教學上仍是一種基本形式。圖像具有明顯的直觀性特征,插圖屬于圖像的一種,可見插圖教學是直觀教學的一種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辈鍒D有利于學習動力的激發(fā)。因此,教師除了運用豐富的語言、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外,還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圖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究和閱讀興趣。比如在教學《升國旗》一課時,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中學生的表現(xiàn),聯(lián)想自己在升國旗時的情狀。如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積極性立刻被調(diào)動起來了,之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看看文中作者對升國旗的描述,這樣就把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
二、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關于工具性的內(nèi)涵,簡單地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插圖教學對促使這幾個方面的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效。
1.觀察能力
觀察,簡單地說,就是細察事物的現(xiàn)象、動向,因此,觀察能力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最基本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而插圖教學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教師若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圖為學生感知事物、思考問題提供支撐,就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感知世界。
然而,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并不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看”圖,這樣就是美術課而非語文課了。教師的任務是要引導學生如何觀察事物,注意圖片的順序、主次和細節(jié)等。教師在具體實踐中,可運用插圖,引導學生學會由遠及近,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事物。如《江南》一文的插圖可以用來幫助理解“魚戲蓮葉間”,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動物是什么?它們怎么樣?然后讓學生讀讀課文,看看文中是怎樣介紹“蓮”的?讓學生根據(jù)插圖展開聯(lián)想,想象“魚戲”的美景,在圖上找出“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樣,在圖文對照中學生就明白了觀察的一般方法,慢慢地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思維能力的一種,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可見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結合插圖理解課文是課文插圖最主要的作用,它可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甚至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作者和讀者之家畢竟有著知識與閱歷的差距,學生對文章的背景、形象的象征、典故的運用及各種意境描繪手法等不甚了解,很容易產(chǎn)生理解的困難。此時,課文插圖就是橋梁中的橋梁,它能引導學生走向對文字的理解和對文意的把握。
第一冊《人有兩個寶》一文中有一句“雙手會做工”,這里的“做工”一詞是什么意思呢?這詞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好理解,但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通過插圖,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朋友們在各做各的事,這種用手做事情就是“做工”,這樣對圖講解學生就非常容易接受了。這樣運用插圖,既能理解詞的意思,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詞的動力,可謂一舉兩得。
3.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葉圣陶認為,“語文”的本質是語言,“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現(xiàn)在認為,“語文”就是指通過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中的聽說讀寫的需要。概括來說,“語文”就是語言的運用。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在蘇教版第一冊的每個練習環(huán)節(jié)中,都有一個“口語交際”練習。比如《練習2》是《借鉛筆》,學生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自己聯(lián)想出合理的場景,將整個故事表演一遍,甚至可以進行改編。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能在為將來寫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三、改善教學環(huán)境的良好手段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當一直面對黑壓壓的文字,就很容易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這不僅適用于學生,對教師也是如此。再優(yōu)美的文字,它畢竟不似圖畫一樣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長時間的觀看對心理是一種打擊。此時,若有圖片的調(diào)劑,則對教師的備課、上課活動都有很大的助益。
語文教材的插圖還可以幫助教師找到上課的合理切入點。課文的導入十分重要,有時甚至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成敗。如在導入時能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渴望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后續(xù)課程則水到渠成。一些教師備課時可能會有這樣的煩惱:怎么都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導入課文。此時,課文的插圖可能會讓人茅塞頓開。蘇教版第一冊《東方明珠》一文向學生介紹了美麗的東方明珠。教學導入手法可謂千千萬萬,但看了課文的插圖,就可以東方明珠的各種圖片導入。讓學生認一認東方明珠,再多放映幾張相關圖片。這樣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既有效利用了教學資源,又讓學生盡快進入了狀態(tài)。
總之,語文課本插圖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語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要讓學生對插圖有正確的理解就必須指導學生多讀課文,多看圖,多聯(lián)想,盡量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將插圖中表達的內(nèi)容復述或寫下來,把感性的視覺上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多感官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