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靜 朱小行 王建芳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
傳統(tǒng)金銀繡藝術的工藝特色與傳承發(fā)展研究
袁思靜 朱小行 王建芳
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
金銀繡歷史悠久,作為一種古老的刺繡工藝千錘百煉傳承到如今,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沖擊下,從事金銀繡的藝人們越來越少,加上傳統(tǒng)的刺繡學習時間長,社會需求有限等因素,金銀繡遭受著失傳的危險。作為華夏子孫,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責無旁貸。本文從金銀繡的特殊工藝出發(fā),致力于探究傳統(tǒng)金銀繡的歷史演變和各繡種的金銀繡現(xiàn)狀。在蘇繡、杭繡、潮繡中,都有金銀繡,杭繡與潮繡更是以金銀繡為特色。
金銀繡 杭繡 潮繡 平金 盤金
(一)金銀繡的產生
在漢靈帝時期,《中華古今注》卷中有關于繡金的襪子的記載“蓋文王所制也, 謂之腰巾, 但以繒為之, 宮女以彩為之, 名曰腰彩。至漢武帝以四帶, 名曰襪肚。至靈帝賜宮人蹙金絲合勝襪肚, 亦名齊襠?!保?] 同書卷中關于“背子”條曰“背子, 隋大業(yè)末煬帝宮人、百官母妻等緋羅蹙金飛鳳背子, 以為朝服, 及禮見賓客舅姑之長服也。天寶年中,西川貢五色織成背子, 玄宗詔曰:`觀此一服,費用百金,其往金玉珍異, 并不許貢?!笨梢娫谒鍩蹠r期的服飾中有用金飾的背子。[1]
(二)金銀繡的盛行
金銀繡富麗堂皇,作為顯示尊貴的工藝手段,從唐代一直到明清,每個朝代都有延用。上到皇宮后妃,下到平民百姓,都用金裝飾繡品,唐代的古詩詞中也描述金銀繡,詩人溫庭筠云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釘金繡的實物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唐時期的法門寺地宮土的“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紫紅羅地蹙金繡案裙、紫紅羅地蹙金繡袈裟、紫紅羅地蹙金繡裙、紫紅羅地蹙金繡拜墊五件金銀繡品”,在這五件繡品中的金銀繡工藝當時叫蹙金。[1]是皇帝后妃的供奉用品,都是用最為華貴繁復精湛的工藝。
南宋朝廷成立繡院,明清時期的官府補子,無一不是用到金銀繡,根據(jù)不同身份等級,繡不一樣的圖案。龍袍上的金銀繡更是最高程度的講究,為皇帝繡制時,金線不可間斷,要一氣呵成,在秋天不可繡制,怕手上的倒刺刮到了繡面。飯后不可繡制,怕口中的濁氣污了繡面。清太后的龍褂,書畫等也都是用金銀繡的繡法,足以看出金銀繡在中國刺繡工藝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金銀繡的衰敗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崇尚簡單,經濟的生活用品,隨著社會需求的下降,學習,傳承金銀繡工藝的人越來越少。追溯現(xiàn)代,在五十年代的戲劇繁榮時期,金銀繡被用做戲服上的刺繡,和古代宮廷時的廣泛興盛,已遠不能相比。金銀繡作品多以私人、國家收藏的形式保存,在高級定制上有一定沿用。金銀繡精致,細膩的特點無可復制,在衣服加以點綴能彰顯高貴,但也僅僅是少數(shù)的人才消費得起,普通穿戴金銀繡制的服飾越來越少。
所謂金銀繡,顧名思義金線不是直接用來刺繡,而是由輔線釘上去的。就是用金色紗線作為原料,用輔線將繡線牢釘在繡面上。金銀繡古代被用在皇宮的龍袍的服飾上,宮廷里貴族把它作為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另一個方面金銀繡也被用在佛教用品上。人們在佛像,拜墊,一些佛教祭祀用品用金銀繡裝飾,以顯示虔誠。特別是潮州的金銀繡,在佛像臉上凸墊出立體的感覺,堪稱一絕。隨著時代的前進,皇帝的下崗,人們已經不用為皇室宮廷制作金銀繡用品了,金銀繡的需求漸漸減少。但在佛教或是戲服上,依舊延用著,才可以讓金銀繡技藝得以延續(xù)。
(一)金銀繡講究的原料
金銀繡不僅是在釘線的工藝上區(qū)分于其他繡法,金銀繡所用的原料,也決定了它在刺繡中的獨特。金銀繡用真金作為原料的來使服飾有金碧輝煌的效果。早在戰(zhàn)國末期,人們就學會在絲織物上用金銀粉末。在西漢恒寬的《鹽鐵論》卷第六散中更是記載了古人用金子做絲線,并讓黃金獨有的金黃和光澤來顯示珍貴的身份。在商代就已經有把黃金打成金箔的技術。金銀繡的金線是將金(銀)捶打成金(銀)箔,再將金(銀)箔切成0.2到0.5毫米的片金(銀)線制作而成的,也可以以棉線作為線芯,將片金(銀)線繞在棉線上,用做繡線。陜西法門寺出土的蹙金衣飾,所用的金線最細的直徑不到0.1毫米,細比發(fā)絲??梢姰敃r人的造金線技術已經十分高超。
到后來朝廷漸漸衰落,金線也漸漸摻雜其他成分,直到完全用假金線代替。清中期就有專門生產和經營金銀線的公司,金銀線的含金量程度不同,有足金、K金,也有含金量低的,但至少都有含一定量的金的成分。在金(銀)線的行業(yè)中,稱金(銀)線分為土金和洋金,土金是國產的金銀線,洋金是外國進口的金銀線。金(銀)線也有粗細和股數(shù)之分,一般用雙股金線同時盤繞。根據(jù)中國刺繡藝術大師許熾光回憶,是在清末后期,金銀線的金或銀成分開始逐漸消失,被金屬代煉的金(銀)線代替的,在那個時期,金(銀)線大多是依賴進口。再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昂貴的黃金去做金銀繡的金線裝飾衣物顯然已不再適合社會總體潮流。而且金銀繡耗時長,市場范圍漸小,今天的戲服上,裝飾繡面上用的金銀繡已經是不含黃金的棉金線了。
而金銀繡輔線的選擇相對金線就沒有這樣講究了,一般情況下用紅色釘金線,白色釘銀線。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憑借個人的欣賞角度而定,也可用彩色的輔線固定金線。
(二)金銀繡的藝術效果
繡面因為金線的裝飾,產生華麗的效果,這是金銀繡的特色。但按畫面的不同效果,金銀繡又可細分。平金是金銀繡的表現(xiàn)效果之一,是用金線將圖案盤繞填滿,根據(jù)圖案要求可以盤成各種形狀或形象,而另一種盤金僅僅是用金線盤出圖案的外邊的輪廓,圖案中的其他內容用其他的針法和盤金繡配合,如平繡或打籽繡與盤金繡結合,圖案有金線勾邊的效果。在釘金線時,用來釘金線的紗線釘線要整齊,針距約3mm或4mm。盤繞金線時,可有講究,金線的距離不可排得太松,使其露出底面顏色,有不可排得太緊,相互重疊。用輔線定制時,輔線間距不可太長,影響金線的固定,又不可太近,刺破金皮。金線是按逆時針方向將扁箔繞在紗線上的,在盤線的過程中,極易影響原來的松緊??唇疸y繡繡制是否好,除了圖案的效果外,金線是否釘?shù)庙槙匙匀?,也是判定的重要的一個方面。
然而金銀繡的繡法遠不止如此,不同的地方刺繡,都與金銀繡有不同的淵源。如四大名繡中的蘇繡,明代杭繡,粵繡中的潮繡,寧波的金銀彩繡,甚至是東北繡中都可見金銀繡的身影。刺繡作為傳承文化古老手工藝的一種,根植于民間,與當?shù)氐牡胤教厣?、文化習俗、倫理教化密切相關,在釘金線的工藝上,特色各有差異。
金銀繡在杭繡中是最有特色的一種,杭繡中的金銀繡法早在宋代時期就有記載,宋時期杭州作為繁華的都市,商賈匯聚之地,經濟繁榮。民間開啟的手工繡坊遍布全城內外,朝廷官府也設立少府監(jiān),征各地繡工專為皇家的服飾用品刺繡。
杭州的金銀繡基本要求是光、平、順、活、巧。全金繡面富麗堂皇,包金層次分明,彩繡嚴謹細密,和平金,圈金,打籽繡等多種針法結合。[2]圖案也以龍鳳、龍袍等皇家貴族設計,雖是以閨閣繡為開端,但在南宋風格上逐漸轉為皇家的宮廷繡。用色大膽的繡線加入金銀線之后,杭繡更加得華麗氣派。在為皇家釘金時,金線是一氣呵成,整個圖案的金銀繡線不可斷,要是金線斷了,任何一個技術再好的繡工都彌補不回來。
除了為宮廷用品刺繡,繡繪吉祥如意的紋樣外,杭繡在盤金佛像上也很有造詣,金銀繡佛像造型嚴謹,用色講究,浙江瑞安就有出土一塊北宋時期的佛教雙面繡的經袱。
蘇繡與杭繡在鼎盛時期都被作為宮廷繡得到發(fā)展,金銀繡在蘇繡的繡種里歷史悠久,但相比與杭繡,蘇繡一直保留著江南的淡雅秀氣,在刺繡用色方面,蘇繡偏向淡雅的顏色。金銀繡通常只被用來裝飾畫面的輪廓,蘇繡的金銀繡不能滿足皇宮貴族對繡品的需求。
釘金繡在潮繡中以金碧、粗獷、渾厚的墊凸浮雕效果為特色,金銀繡作為潮繡的主要繡種之一,經常與絨繡合并,或墊或繡、貼、拼、綴等技法一起運用。不同與其他繡種的盤金墊繡,潮繡的墊繡要墊得結實,立體,大面積,仍甚至全部圖案都采用墊繡,然后在四周釘上金線。潮繡的金銀繡針法也較為多樣復雜,有直平繡、玲瓏繡、扣圈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潮繡里的金銀繡題材有人物、龍鳳、波谷、動物和花卉,構圖飽滿顏色喜慶,氣氛鮮明,潮繡所涉及的金銀繡物品,現(xiàn)多為廟堂會所裝飾和喜慶之用。
寧波的金銀彩繡作為地方的繡種,在很大程度上,也以金銀繡為特色。寧波金銀彩繡所用的繡線原料,和上述的金(銀)線做法并無不同。但在繡法上,寧波金銀彩繡也有地方特色,講究金銀繡與其他繡法結合?;蚴且越疸y繡包紋樣的外輪廓(地方稱為包金繡),再以彩色絲線繡紋樣內部?;蚴且越鹁€排底(將金線盤釘在繡面上)再在盤上金線的繡面上用彩色的絲線繡出紋樣,讓金色的底面和彩色的絲線相互映襯,提升金銀彩繡的高檔感。
金銀繡工藝是中華民族瑰寶,經歲月打磨洗禮到現(xiàn)代,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但在現(xiàn)代沒落下來。我們有責任讓這優(yōu)秀文化接軌現(xiàn)代時尚潮流,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金銀繡用料講究,成本大,耗費時間長是它在現(xiàn)代社會不再大范圍應用的重要原因。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曾經在一次受訪時表示作為一個設計師,有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xù)傳承下去,應該有傳承刺繡的使命感。的確,高級定制作為引領服裝行業(yè)的指向標,受到時尚界人的關注,在高定的服裝中能有以金銀繡工藝為亮點的展現(xiàn),讓金銀繡結合時尚大放異彩,對古老技藝的發(fā)揚很有推動力。像2010年勞倫斯·許為范冰冰出息戛納電影節(jié)設計制作的龍袍和仙鶴裝,就用盤金繡盤出的龍紋,整件服裝高貴華麗,讓國人乃至國際都為之贊嘆。隨后PRADA旗下的品牌MiuMiu也曾在2012秋冬推出過釘金繡的單鞋,用金線在絨布上手工盤出中國傳統(tǒng)的圖案,掩飾不住的高檔感。
在對金銀繡的保護方面,各地政府也在全國傳統(tǒng)藝術產區(qū)紛紛搭建博物館、藝術村、文化創(chuàng)意園,為傳統(tǒng)藝術搭建傳承的平臺。杭繡、粵繡、蘇繡等有名的繡種還得到政府和各地方的重視。政府建立專項扶持基金、出臺扶植政策、開展評審機構,并對相關人士進行評定和表彰,來激發(fā)和鼓勵杭繡的繼承和發(fā)展。
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密切合作。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挖掘傳統(tǒng)工藝的潛力,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結合,讓它以自身的獨特面貌與中華民族的新的生機和面貌,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胡可先 武曉紅.“蹙金”考:一個唐五代詩詞名物的文化史解讀[J].浙江大學學報,2011,
[2]趙亦軍.《源自宮廷的杭繡》[M]杭州趙亦軍刺繡工作室,2013
[3]金家虹. 閃光的金線條--金銀繡的生命力[J].浙江工藝美術,2008,02
[4]陸麗君.茅惠偉.寧波金銀彩繡的探源與研究[J]. 寧波大學學報,2008,03
[5]胡大芬.《傳統(tǒng)廣繡針法工藝全集》[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6]李宏復.潮繡的傳承與商品化[J] .文化遺產,2010,03
[7]金家虹.曾經的輝煌—宮廷繡[J].浙江工藝美術,2008,03
[8]張翎.京繡—被遺忘的傳奇[J].中國紡織,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