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楠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
淺析高校圖書館員職業(yè)倦怠現象
黃亞楠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
本文分析了圖書館員產生職業(yè)倦怠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來解決問題的辦法。
圖書館員;職業(yè)倦怠
圖書館在高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承擔著輔助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作家博爾赫斯曾說過“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把圖書館定義為科研單位。可見,圖書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容小覷。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眾所周知,圖書館任何一份工作的推動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圖書館員的努力?!皥D書館工作做得好壞,服務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員的工作積極性,而積極性則是一種伸縮性很強的內在潛能。只有將這種潛能充分地轉化為有效的工作行為,即發(fā)揮館員個人的最大主觀能動性,才能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1]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圖書館員們對工作并沒有多少積極性,更別說有生活在天堂中的幸福感覺。實際上,多數圖書館員都表現出對工作現狀不滿意,感覺工作索然無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圖書館員的職業(yè)倦怠感與日俱增。職業(yè)倦怠,通俗地說就是工作耗竭,工作缺乏熱情,也可以認為職業(yè)枯竭,情感耗竭等?!八且环N由工作導致的身心俱疲狀態(tài),產生于人際關系和組織水平上的社會交換互惠關系的喪失。用亞當斯的社會公平理論模式來解釋職業(yè)倦怠,就是當個體覺知到自己在社會交往中處于不等地位,即他們對工作的付出和他們從服務對象和組織處所獲得的回報不相配時,倦怠感就會產生”。[2]“職業(yè)倦怠因工作而起對工作狀態(tài)有負面影響而不好的工作狀態(tài)反過來又能使職業(yè)倦怠進一步加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工作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3]圖書館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機械性、重復性、繁瑣性更容易讓圖書館員產生職業(yè)倦怠感。
通過分析研究,筆者發(fā)現圖書館員產生職業(yè)倦怠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福利待遇水平低。圖書館向來被稱為:“清水衙門”,指的就是圖書館福利待遇水平低。圖書館很多員工拿著很低的工資,這樣的工資水平根本不夠養(yǎng)家糊口。另外,圖書館員們的工作環(huán)境也不盡人意,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是給學生及師生提供學習的好地方,這樣的地方應該是環(huán)境宜人的,只有身體舒適了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情去學習去創(chuàng)作。而事實上,現在大多數圖書館員們工作的地方連空調都沒有裝,無法做到冬暖夏涼。冬天因為有書的關系,連電暖氣都不可以用,很多體弱的圖水館員只有抱著個熱水袋來取暖。夏天更是熱得大汗淋漓,為同學們找書,排書上架。試問,長期在這樣的福利待遇水平下工作,還談什么微笑服務,熱情服務?怎么會對工作沒有倦怠感?
其次,缺乏職業(yè)成就感。“職業(yè)是社會性自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個體自我價值充分實現的根本途徑”。[4]很多圖書館員的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得不到廣大師生的尊重。高校里很多學生不愿稱呼圖書館員尤其是流通部的圖書館員為老師,常常稱呼阿姨。在他們眼中,老師是有學歷的,全身上下散發(fā)著知識的味道。而圖書館員并沒有讀過多少書,也沒有高學歷,他們只不過是每天看著書不丟的阿姨。因此,對他們沒有尊敬之情。其實不然,現在的圖書館員基本都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圖書館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很容易心情壓抑,對工作提不起興趣,久而久之,對工作產生倦怠。
最后,工作模式化。圖書館的工作單一、重復、機械,缺乏創(chuàng)新性,缺乏動力,圖書館員始終處在被動不被重視的地位。這樣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也許還可以讓人覺得輕松,但是時間一長,就會讓人感覺打不起精神,一味地被動應付,自己都會感覺工作索然無味,無法全身心投入。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物質,一手抓精神。一方面,提高圖書館員的工資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環(huán)境。物質待遇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人只有在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才可以追求更高的層次。另一方面,高校向來重視科研和教學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激勵教師進行教學和科研的獎勵政策,而對于輔助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單位——圖書館,卻沒有投入多少精力和經濟。圖書館也應該制定一套激勵,獎勵的規(guī)章制度。多提供一些深造機會,培訓機會,提升圖書館員的精神境界。
(2)提高圖書館員社會地位。只有圖書館員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館員們才會贏得師生的尊重,工作起來才會有動力和激情,職業(yè)倦怠感自然會消失。社會上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圖書館員的日常工作,認為圖書館員不過是管理書的借借還還。圖書館員的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圖書館沒有宣傳過館員的工作。圖書館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網站等平臺,報導館員的工作,及時更新圖書館員的日常狀態(tài),做到最大力度的宣傳。
(3)豐富工作內容。圖書館的工作模式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內容相對呆板。圖書館應該多給員工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把簡單繁瑣的工作變得趣味性。這樣不僅完成了本職工作,還調動了圖書館員工作的積極性,可以多組織一些比賽、培訓、進修,講座的機會,讓大家在愉快的氛圍中工作。
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擴招讓更多的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圖書館工作,這給圖書館注入了年輕的活力,這本是件好事。我們不愿看到年輕的隊伍也漸漸對工作產生職業(yè)倦怠感,希望圖書館的員工盡快行動起來,讓圖書館每天都充滿活力。
[1]吳濤.圖書館員職業(yè)倦怠的歸因及其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04(8).
[2][4]張馨,王家同.高校圖書館員工職業(yè)倦怠的心理學分析[J].情報雜志,2006(3).
[3]彭華.高校圖書館館員職業(yè)倦怠防范措施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5(11).
[責任編輯:李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