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夸后來發(fā)現(xiàn)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一橫心走極端決定質(zhì)疑這個人的一切?!?/p>
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jīng)歷過類似心情。大多是小時候深信不疑、稍年長后心生疑竇,最后悍然轉(zhuǎn)向。這種逆反心態(tài),基于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騙后的補償心理,很容易讓一個形象,從被高估轉(zhuǎn)而到被低估。
比如現(xiàn)下,諸葛亮,即是如此。
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傳統(tǒng)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由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輔以各類民間傳說。大體上,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fēng)道骨,呼風(fēng)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傳統(tǒng)的諸葛亮,是民間概念里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fēng)范。魯迅先生總結(jié)過,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等這一代人接觸過一些正史,發(fā)現(xiàn)諸葛亮并沒有火燒博望、水淹白河、火燒藤甲兵、革船借箭、借東風(fēng),發(fā)現(xiàn)諸葛亮并沒有《三國演義》那么翻云覆雨算陰陽盡在掌握,便不免生出逆反情緒。讀書大略而過的,很容易握住陳壽的兩句話做文章,日:“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币灰秽蓿≡瓉碇T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呀!都明說諸葛亮不擅長應(yīng)變將略了!
于是,羅貫中苦心經(jīng)營的妖道諸葛亮形象,基本垮臺了。
但是,等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羅貫中從來沒認真討論的一個事:諸葛亮不是個老成持重的小老頭兒。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l(wèi)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并不那么高, 《三國志》里,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guī)?,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這個高而又帥、家世還頗有背景(祖上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叔叔諸葛玄領(lǐng)過豫章太守)的山東男子諸葛亮,二十七歲遇到了劉備,然后送出《隆中對》。
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jīng)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工作經(jīng)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jié)盟但不可圖之;應(yīng)該先占據(jù)荊州,然后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
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wù)撊绾畏指钐煜拢?/p>
如果不是孫權(quán)和呂蒙背棄盟約偷襲荊州,諸葛亮簡直像個預(yù)言家。在看著諸葛亮的構(gòu)思一步一步邁向現(xiàn)實的時刻,劉備會不會偶爾一迷糊,覺得諸葛亮是穿越來的?
諸葛亮,是個賢相
羅貫中從來沒認真討論的一個事:諸葛亮,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劉備的思維方式。
就在劉備當陽敗北時,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孫權(quán)結(jié)盟,共擊曹操。此后諸葛亮渡江與孫權(quán)結(jié)盟,赤壁一戰(zhàn)成功。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諸葛亮不在,劉備會怎樣?依照劉備一貫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孫權(quán),成為孫權(quán)的客將——一如此前,他依附劉表、袁紹、曹操一樣。
而在擁有了諸葛亮之后,劉備第一次,試圖主動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
然后,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開啟。
羅貫中從來沒能說好的一個事:諸葛亮,是個賢相。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chǎn)、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并論。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tǒng)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guī)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布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jié)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
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這一點,羅貫中也很少說及。
諸葛亮曾跟后主說過,他的財產(chǎn),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余財產(chǎn)。諸葛亮逝世后,蜀漢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后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于是香煙鼎盛,真是有十里長街祭丞相的意思。諸葛亮歿后數(shù)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念叨諸葛亮好,仿佛西周人民歌頌周公召公一樣,把他當圣人看待。
當然啦,羅貫中也不會提及的其他事實:諸葛亮給劉禪安排的董允、費神、蔣琬那幾位多么幫忙。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運轉(zhuǎn);諸葛亮死后,蔣、費、董又讓蜀漢朝廷穩(wěn)穩(wěn)運轉(zhuǎn)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間,曹魏經(jīng)歷了正始之變,司馬家當政,一個皇帝被貶黜(曹芳),一個皇帝被殺死(曹髦);東吳則有諸葛恪和孫郴兩代權(quán)臣被殺,一個皇帝被廢(孫亮)。相比起來,蜀漢直到滅亡,未曾內(nèi)亂。
諸葛亮確實是個發(fā)明家。雖然木牛流馬沒有傳說中那么神奇,南征孟獲時發(fā)明了饅頭也只是傳說,但連弩、鑄刀等還是夠瞧的。
治軍有法,統(tǒng)御有方
最后,終于得說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了。
對諸葛亮軍事方面的爭議一向是,總覺得正史中的他,沒有如《三國演義》中那么神出鬼沒,但是……等一下。
陳壽說諸葛亮長于治戎,治戎者,整飭軍隊是也。史書說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fēng),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边@幾句,基本就是《孫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至于他的屯營布陣,更是杰出,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后去看他的營壘布局,感嘆“天下奇才也”。
三國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一州。人口,曹魏超過四百萬,蜀漢滅亡時三十八戶,九十七萬。吳國大鴻臚張儼的說法是: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萬之數(shù);曹魏的地界,十倍于蜀漢。結(jié)果是?
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響應(yīng),馬謖街亭違背諸葛亮命令,敗北,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攻陳倉,糧少退兵。魏國追擊,王雙被斬。
諸葛亮派陳式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從此這兩處半永久歸于蜀漢統(tǒng)轄。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邰、費曜、戴陵、郭淮等來戰(zhàn),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被射殺。
這里得多提一句。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夏侯淵死于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guān)羽擒住,張郃死于諸葛亮之手。張邰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敢出戰(zhàn),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于是跟魏明帝玩雙簧:上書要求出戰(zhàn),魏明帝問辛毗“他要出戰(zhàn)就出啊,這是鬧哪出?”辛毗:“他這明擺著是不想出戰(zhàn)又得擺姿態(tài)”,于是辛毗親自拿了天子詔令去前線,“不是司馬懿不敢跟諸葛亮打,看見沒,是天子不讓!”司馬懿這才懾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么看,但拿現(xiàn)在的說法打個比方吧:一個面積不到我國1/9、人口不到我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我國五次,打得我國沒有還手之力,我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zhàn)死沙場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哪位說了:不對啊,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應(yīng)變戰(zhàn)略,不是他的長處嗎?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的:
“然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的意思:他諸葛亮,相比起奇謀來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戰(zhàn)略強,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杰,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加上人還不如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這話細想,不大好聽。好比有人跟你說,“哎呀我打麻將比較好,德州撲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杰;我籌碼還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撲克,我沒打贏你”——你會不會覺得,他那句“人中豪杰”,有點諷刺的意思呢?
如果這樣的人還算“不會打仗”,那他的對手們,真是要羞愧死了。
諸葛亮的艱難模式
實際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面對的是這么個局勢:
二十七年前,那個又高又帥的山東青年,在曹操已經(jīng)控制天下2/3的狀態(tài)下,開了這局游戲。按說,天下定了2/3,這個開局,已經(jīng)太晚太晚了。
然而,諸葛亮認準了四十六歲,顛沛流離、四處給人打工的劉備,自己選擇了艱難模式。
他給劉備布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lǐng)地。他為劉備促成了孫劉同盟,擊退了曹操,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他把劉備從一個縣級干部的秘書,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后,孫權(quán)和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guān)羽,隨后是夷陵之戰(zhàn),以及劉備逝世——諸葛亮曾因為沒勸住劉備而感嘆法正的早逝。到此為止,這局艱難模式下的游戲,其實已經(jīng)輸了。
但諸葛亮沒有認輸。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wěn)定的國家一一然后用只占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fā)生內(nèi)亂,然后把握住機會。他沒什么物欲,家里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征時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茍或,有專門負責(zé)出謀的茍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zé)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guī)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后自己親自負責(zé)規(guī)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xùn)練、整飭、曰理萬機之余,還能搞搞小發(fā)明。
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注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zhuǎn)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lǐng)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zhàn)斗呢?不知道。
很多年后,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于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后,不見其比?!?/p>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會覺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那么可怖。
真站到他的處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間他的所作所為,如何硬生生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才能領(lǐng)會到他的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