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股權確認與物權確認的共性在于都是對于權利歸屬的確認,區(qū)別在于兩種權利的性質、法律關系的構成不同。在解決商事糾紛的過程中,要堅持商事法律思維,優(yōu)先利用商法理論進行分析處理,以體現(xiàn)商事規(guī)則相對于民事規(guī)則的優(yōu)先性、特殊性。
【關鍵詞】 股權確認;物權確認;法律差異;商事法律思維
一、何為股權確認以及如何確認股權
無論是股權確認還是物權確認,都是特定法律關系的確認。既然是確認,那么其對象就是已經存在、已經發(fā)生且內容已經固定、明確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確認其目的是確定既存法律關系的內容不在于確定爭議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比如在股權確認以及物權確認中,兩種權利的確認目的在于確定股權或者物權的歸屬主體不在于判斷此股權或者物權是否存在。
爭議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的判斷與法律關系的確認屬于兩個范疇。爭議法律關系的存在與否對于法律關系的確認有影響但仍然是可以區(qū)分的。
法律關系的發(fā)生在前,法律關系的確認在后。法律關系基于一定原因事實而發(fā)生,法律關系的確認是對于已經發(fā)生結果事實內容的判定。邏輯前提不等于邏輯后果。
從這個角度看,權利取得原因事實的判斷與權利確認是兩個問題,就股權而言:
首先,股權確認的是已經發(fā)生、既存的公司與股東間的法律關系,不是判定是不是存在法律關系,而是判定誰具有股東身份,誰與公司間存在股權法律關系。
其次,股權的確認與股權的取得是兩個概念。股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無論哪種取得都只是股權取得這一結果的原因事實,是原因,不是結果。并不意味著股權已經取得,只能說當事人具備要求公司承認其股東身份法律上的請求力。以股權受讓為例,轉讓關系的確立的依據在于雙方的轉讓協(xié)議,此時股權并未發(fā)生轉移。但受讓方可以依據此協(xié)議要求讓與方與公司變更股東名冊及相關登記,獲得股東身份。所以股權的取得指的是股權轉讓的原因事實。而股權的確認是對當事人是否具備股東資格的判斷,是對結果發(fā)生的判斷不是對原因發(fā)生的判斷。
那么股權歸屬判斷的依據應該是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厘清股權法律關系的要義。
股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公司與投資者,股權法律關系是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股權的獲得從投資者角度也就是股東身份的獲得。
公司是一個經濟團體,法律上其有獨立意志、團體意志,一位投資者是否可以成為公司成員,一方面需要投資者意愿,另方面也要公司認可。只有當公司認可時,投資者才獲得了股東資格。
股東身份代表著是一種團體關系,意味著特定主體之間的團體關系。法人制度的產生使得這種團體關系、團體意志抽象為公司與股東間的關系,抽象為公司意志。股東身份的獲得必須得到團體組織的承認。股權關系涉及的只是特定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主體限于公司與特定投資者之間。在前提給定的情況下,股權確認就是公司承不承認投資者身份的問題。
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章程、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公司登記機關都應該如實記載股東的姓名、名稱及其變更狀況。上述各法定形式上的股東記載對于股權關系、股東身份的判斷都具有相應的證明力,但證明力有所不同。根據第33條第2款規(guī)定,公司認可記載于股東名冊之上特定投資者的股東身份。
此條規(guī)定是解決股東資格確認爭議的基本依據。只要公司股東名冊記載了原告股東的姓名(或名稱)就應當確認原告投資者的股東身份。
從《釋義》的觀點來看,立法工作者認為股東名冊是投資者與公司之間股權關系這一法律事實確立的根據,公司只根據股東名冊來判斷投資者是否是其股東,是否是其公司成員。公司可以根據股東名冊對未在其股東名冊上記載的投資者的股權確認請求予以抗辯,不承認其股東身份。
因此,股東名冊在我國目前的公司立法下是股權確認糾紛解決的法律上的關鍵因素。工商登記不具有股權歸屬的確認效力。
股權關系是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股權歸屬糾紛確認的主體是公司,股權歸屬糾紛的實質問題就是公司是否承認特定投資者的股東身份。而公司確認投資者具有股東身份的依據就是股東名冊,不是工商登記。
工商登記作為公司股權歸屬的公示形式,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第三者,第三者依據工商登記來判斷公司的股東組成、股權歸屬。制度功能在于對善意第三者、交易方合理信賴以及交易秩序的保障,不在于也不能夠具有對股權歸屬的確認效力。
即使是在股權善意取得的場合,工商登記也不具有股權確認效力。善意第三者信賴工商登記的股東記載并與之進行交易,而實際上對公司而言根據股東名冊其已經不是公司股東,也就是善意第三者和一個公司外的主體進行交易。按理說,公司完全可以依據股東名冊對第三者進行抗辯,但法律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為了保障交易秩序、交易安全,優(yōu)先保護第三人,規(guī)定了公司不能對抗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可以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取得股權,但最終還必須變更股東名冊,只有變更了股東名冊,公司才承認第三人的股東身份。所以,最終發(fā)揮股權確認效力的還是股東名冊,而不是工商登記。工商登記的對抗效力法律上導致了股東名冊的變更,但其效力也僅限于在法律上產生了第三人對公司要求變更股東名冊的請求力,并沒有產生股東身份的確認效力,產生股東確認效力的還是股東名冊。工商登記是股東名冊變更的依據,股東名冊變更是股權歸屬變更、確認的依據,但工商登記不是股權歸屬變更、確認的依據。
工商登記維護的是交易安全,具有的只是對抗效力,不具有股權確認效力。
二、何為物權確認以及如何確認物權
物權確認就是確認物權在法律上的歸屬狀態(tài),是對既存既定物權法律關系的判定。物權確認與物權取得也同樣是兩個概念。物權取得無論原始取得還是繼受取得都意味著物權法律關系的變動,而物權確認并沒有變動原來的物權法律關系,只是在法律上對已經存在已經確定的物權法律關系的認定。
不過,雖然物權確認與物權取得存在差異,但是前者又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后者所建立起來的物權取得、物權變動的一系列規(guī)則、制度。要確認一個物的權利歸屬,如果沒有一套確定的物權取得制度、物權變動制度,那么物權的確認就失去了他的標準、它的法律根據。
因此,要明晰解決物權確認的問題就必須首先厘清物權取得法律規(guī)則的設置。物權取得是從物權受讓人的角度而言的,物權取得和物權變動實質是一個問題不同角度的闡述。物權取得規(guī)則與物權變動規(guī)則某種程度上是等同的。
民法上一般而言,物可以分為動產與不動產,相應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也可以依據此分為兩類:動產物權變動規(guī)則以及不動產物權變動規(guī)則。據《物權法》規(guī)定,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要件,動產物權一經交付即物權發(fā)生變動;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要件,不動產物權一經登記即物權發(fā)生變動。這是物權變動的基本規(guī)則,但不是全部。
傳統(tǒng)上,在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中,民法物權行為理論還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意思表示:雙方成立債權債務的意思表示以及轉讓物權的意思表示,前者被稱為債權行為,后者被稱為物權行為。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債權行為本身的法律效果并未轉移物權的歸屬而僅僅是在雙方之間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物權行為、轉移物權的意思表示才是最終物權變動的法律根據。在這種模式下,物權行為=物權變動,物權的變動涉及兩個意思表示,債的意思表示僅僅是物權行為的原因不是物權變動的原因,物權變動意思表示才具有物權變動法律上的原因力。
物權行為理論下,還可以區(qū)分兩種:一種是無因物權行為,一種是有因物權行為。在前者的理論中,物權行為可以獨立于原因行為而存在,原因行為的瑕疵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法律效力。物權行為有因理論則認為物權行為的效力應當受制于原因行為的效力,一旦原因行為的效力存在瑕疵,那么物權行為的效力也應該被重新評估,兩者存在法律效果上的牽連關系。
無論是有因性還是無因性都各有利弊,如何取舍的就是法律對于買受人和第三人的保護力度上的選擇、各方利益的平衡,包括民法物權法在理念、價值取向上的偏好。
另外,無論是物權有因還是物權無因,在法律行為導致物權變動的場合,變動物權的意思表示是肯定存在的,也是可分的。否則,沒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法律根據什么來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呢?法律行為制度的承認就意味著物權行為的承認。所以,物權行為是肯定存在的,立法需要考量的不是物權行為存不存在,而是物權行為堅持無因還是有因。在這種情況下,物權變動效果的判斷必須探求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具有轉讓物權的意思表示。
物權行為無因有因的立法選擇對于物權歸屬的認定、物權的確認存在著很大影響。在物權行為無因的場合,物權行為與原因行為相分離,物權變動的結果只根據物權行為而定。在物權行為有因的場合,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依賴于原因行為的認定。理論選擇、立法選擇的不同往往會導致最后物權確認結果的不同。
我國《物權法》并未對于物權行為的存在與否以及無因有因作出直接明確的規(guī)定。有觀點認為:“《物權法》對于物權行為采取了一種模糊的態(tài)度:明確物權變動效力自公示起發(fā)生,而非債權合同生效而發(fā)生;同時在債權合同是物權行為原因時,又回避了物權變動的合意究竟是來自于物權合意還是來自于物權合意還是作為原因行為的合同,或者與合意無關,什么也不說?!币灿械挠^點認為:“《物權法》雖然有關于物權變動的規(guī)范,但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并未涉及物權行為理論問題,至少未將其作為重要問題加以討論。立法者對于物權行為理論的態(tài)度、立場很可能是堅持了此前中國既有法律的處理而未予以改變。”雖然物權行為理論問題根據目前立法難以結論,但是從物權確認的角度,從最終糾紛解決的角度,《物權法》還是提供了一套相對合理全面的法律規(guī)則,對于物權行為理論的回避并未影響法律定紛止爭功能的實現(xiàn)。
對于不動產權屬的確認,登記具有確權的證明力,是確定物權歸屬的根據。不動產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即推定為不動產物權權利人,可以依據不動產登記主張自己的不動產物權。
對于動產權屬的確認,交付占有具有確權的證明力,是確定物權歸屬的根據。動產交付占有的占有人即推定為動產物權權利人,可以依據占有主張自己的動產物權。
物權屬于絕對權,所有人都是物權權利人相對的義務主體,負有尊重其物權、不侵害其物權的義務。物權的產生就是義務的產生,反之亦然,義務的產生即物權的產生。因此,公示是物權變動、確認物權的關鍵因素。沒有公示,就沒有義務,也就沒有物權的產生。
三、股權確認與物權確認的差異及其與商事法律思維的關系
股權確認與物權確認都是對于權利歸屬的確認,都是在法律上對權利既有狀態(tài)、既定事實的認定,都是對財產性權利的確認,兩者存在共性。從訴訟上而言,兩者的爭議主體提起的都應該是確認之訴,而非形成之訴或給付之訴。權利確認的目的是對于現(xiàn)在已經發(fā)生的當事人間法律關系的認定,是發(fā)現(xiàn)既有的法律事實,所以,應當提起的是確認之訴。
除了共性,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區(qū)別。區(qū)別的根源之在于兩種權利的性質、法律關系的構成不同。股權法律關系的構成中,法律主體是公司與特定投資者,法律關系發(fā)生在特定投資者與公司之間,公司認可特定投資者作為公司成員之一,享有股東身份。特定投資者對公司承擔相應義務以作為獲得股權、獲得股東身份的對價。股權法律關系是一種相對關系,一方只能向對方主張股權、主張實現(xiàn)股權法律關系。任何一方對于其他主體均不能主張任何權利,特定股權法律關系只能約束公司與特定投資者,也只在特定公司與投資者之間才存在。物權屬于絕對權,絕對關系不限于特定主體間存在。相對權的義務主體是特定的,絕對權的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物權人可以對所有人主張自己的物權。
性質上的差別導致了兩種權利法律確認上的差別。就股權確認而言,由于其相對性的特質,特定股東身份相對特定公司而言、相對特定公司而存在,所以特定投資者要求成為股東的意愿以及公司對于特定投資者股東身份的承認是股權確認的理論依據,這一理論依據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形式即為公司的股東名冊。投資者被登記于股東名冊就意味著公司承認了其股東身份,股東名冊是解決公司股權糾紛、確認股權歸屬的基本法律依據。股權相對性的特質也決定了工商登記在股權確認中不具有確權的地位。工商登記的主要功能是公示,但由于股東身份相對特定公司而存在,股權關系的成立不需要取決于公示要件是否已經具備。工商登記的作用只在于保護第三者,使得善意第三人可以根據工商登記進行抗辯。善意第三人此時主張的是法律對其信賴利益的保護,其并不能向公司主張其股東身份。工商登記不是股權確認的決定性因素。
而在物權的確認中,由于物權的絕對性特質,物權效力的發(fā)揮及其確定依賴于公式要件的具備與否。只有具備法定公示要件的物權才能夠使其效力及于不特定主體,也只有當其效力及于不特定主體時,物權才成立。因此,在物權的確認中,公示要件對于結果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決定力。法定公示要件的具備與否是物權確認的主要根據。
比較股權確認與物權確認,其中公示要件在各自權利歸屬確認中的作用不同。在股權確認中,主要根據是股東名冊,工商登記只是公示要件不是股權成立要件,不具有確認效力。在物權確認中,工商登記作為公示要件也作為物權成立要件具有確認效力。
股權確認與物權確認不同還有一個原因是各自適用的實證法、相應的法律制度不同?;煜蓹啻_認與物權確認不僅僅模糊了股權與物權兩種權利在法律性質上的差異,而且還模糊了商法與民法的邊界。
民法作為統(tǒng)領私法的一般法,是建立在對于各個部門私法規(guī)則的抽象之上,體現(xiàn)的是各法的共性。民法也通過確立私法的一般規(guī)則來指導其他部門私法,但指導不是代替、一般規(guī)則也不是唯一規(guī)則。各個部門私法對于規(guī)則的個性化需求必須在制度上得到回應、得到承認和保障。商法作為私法的特殊法,本身就具有與民法不同的理念、價值取向。不同的理念與價值取向也決定了商法在制度上、在法律規(guī)則的設置上必然與民法存在差異性。商事法律關系的調整不可能也不應當通過民事一般規(guī)則來實現(xiàn)。尊重商法就是尊重商法的特殊性,尊重商法的特殊性就必然要求在法律適用上給予商法以優(yōu)先性。只有當商事法律規(guī)范不足以調整解決商法問題時,并且適用民法規(guī)則不違背商法理念、價值取向時才能適用民法的一般規(guī)則予以調整。
要意識到商事規(guī)則相對于民事規(guī)則的優(yōu)先性、特殊性。不能夠機械照搬適用民法規(guī)范、民法相關理論,甚至將兩者對應等同起來。用民法的規(guī)定、民法的理論解決商法問題是缺乏商事法律思維的表現(xiàn),也是民事法律思維過度化、盲目化、擴大化、機械化的表現(xiàn)。要重視商法對于相關問題的具體規(guī)定,重視商法與民法對于相關問題規(guī)制的差異,這是商事法律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克服以傳統(tǒng)民法理論解釋商法問題的思維慣性認識到商法有自己的特性,商事關系、商事主體有不同于民事關系、民事主體的偏好、訴求。堅持商事法律思維最根本的還在于堅持商法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 朱慈蘊.公司法原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43.
[2] 葉林.公司在股權轉讓中的法律地位[J].當代法學,2013.02.
[3] 朱廣新. 信賴保護理論及其研究綜述[J].法商研究,2007.06.
[4] 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9-64.
[5] 王衛(wèi)國.民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14.
[6] 田士永.《物權法》中物權行為理論之辨析[J].法學,2008,12.93-102.
[7] 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0.
[8] 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M].法律出版社,2009.35.
[9] 王保樹.尊重商法的特殊思維[J].揚州大學學報,2011,15.28-30.
[10] 王保樹. 商事通則:超越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J].法學研究,2005.01.
【作者簡介】
沈鈦滔(1987-)男,漢族,上海人,單位:清華大學法學院,學歷:博士生,研究方向:商法、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