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芥川龍之介文學(xué)中的佛教地獄思想——兼與《西游記》比較

      2016-03-09 04:56:21潘貴民
      關(guān)鍵詞:芥川西游記佛教

      潘貴民

      (中山大學(xué) 中文系, 廣東 廣州 510275)

      ?

      論芥川龍之介文學(xué)中的佛教地獄思想
      ——兼與《西游記》比較

      潘貴民

      (中山大學(xué)中文系, 廣東 廣州510275)

      “人生比地獄更為地獄”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在《侏儒警語》中的名言。芥川在其文學(xué)中表現(xiàn)了諸多佛教地獄思想,其中“善惡有報”是其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的核心。芥川文學(xué)中的地獄景象在演繹佛教地獄內(nèi)涵的同時,亦生動展現(xiàn)了佛教地獄的類型、色彩、人物等。通過與芥川喜愛的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比較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不僅是對《西游記》地獄思想的繼承,更是對其發(fā)揚與超越,故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亦是了解中日文學(xué)的窗口之一。

      芥川龍之介; 《西游記》; 地獄思想;佛教

      “人生比地獄更為地獄”[1]219,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在《侏儒警語》中的名言。芥川這一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不僅道出了他對人生的深切感悟,亦涉及有關(guān)“生與死”的哲學(xué)命題。“生與死”作為人生重大現(xiàn)實問題之一,亦是文學(xué)作品常探討的主題。對“生與死”的思考,不僅充滿哲學(xué)意蘊,亦具有宗教學(xué)意義。釋迦牟尼在創(chuàng)立佛教時,即從對人生“生與死”的思考開始。芥川一直對“生與死”充滿困惑,以致最終自殺,給世人留下無限的思索。他在《侏儒警語》“星”中對“生死”進(jìn)行過較精辟的論述,如“死總是孕育著生”“生死依照慣性運動定律循環(huán)不息”[1]200等。不僅如此,芥川在其劇本《青年與死》中更直面“生死”問題,表現(xiàn)了較深刻的佛教生死意識。我們在解讀芥川及其文學(xué)時,對其與“生死”緊密聯(lián)系的佛教地獄思想的理解亦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眾多宗教中,佛教所述地獄最多?!吨T經(jīng)佛說地獄集要》收錄了25部佛經(jīng)的地獄篇,其中包括《佛說十八泥犁經(jīng)》《佛說罪業(yè)應(yīng)報教化地獄經(jīng)》《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jīng)》《佛說罪福報應(yīng)經(jīng)》等。[2]日本學(xué)者中村元在《閱讀古典 往生要集》中對地獄進(jìn)行過詳細(xì)論述,并得出“地獄是佛教中的重要觀念”[3]19的結(jié)論。另一日本學(xué)者梅原猛著有《地獄的思想》一書,其在書中詳細(xì)分析了貫穿于日本思想史和文化史中的地獄思想譜系,并通過對《源氏物語》《平家物語》、宮澤賢治的詩、童話以及太宰治的小說等文學(xué)作品的分析,論述了佛教地獄思想對日本文學(xué)的深刻影響。[4]可以說,梅原猛的論述為我們了解佛教地獄思想如何影響文學(xué)提供了思考與借鑒。那么,在芥川文學(xué)中,其佛教地獄思想如何表現(xiàn)?如何建構(gòu)?文章將結(jié)合我國《西游記》地獄思想,以芥川文學(xué)為出發(fā)點,對此問題進(jìn)行探討。

      佛經(jīng)中的地獄描述是恐怖文學(xué)的源頭,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佛教的認(rèn)識?!斗ㄔ分榱帧肪淼谄摺暗鬲z部”描繪地獄云:“夫論地獄幽酸。特為痛切。刀林聳日劍嶺參天。沸鑊騰波炎爐起焰。鐵城晝掩銅柱夜然。如此之中罪人遍滿。周慞困苦悲號叫喚。牛頭惡眼獄卒兇牙。長叉柱肋肝心碓搗。猛火逼身肌膚凈盡?;驈?fù)舂頭搗腳煮魄烹魂。裂膽抽腸屠身膾肉”。[5]芥川文學(xué)中的地獄,亦是上述佛教地獄情形的具體寫照。如芥川文學(xué)中有無處不在的刀山劍樹,熊熊燃燒的烈焰,數(shù)不清的牛頭、馬面鬼,黑越越、暗幽幽的地獄陰風(fēng)等?!督娲堉槭碌洹贰暗鬲z”條寫道:“地獄,芥川文學(xué)意象。一般在佛教用語中作為三界之一,由苦而生的所施加在肉體上的痛苦。對芥川來說,提到‘地獄’意象,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有著晚年精神自畫像之稱的《齒輪》主人公的‘人生比地獄更為地獄’的名言,以及讓人回想起《地獄變》中良秀的命運所象征的那樣,在藝術(shù)和現(xiàn)實生活的夾縫中蔓延的‘無奈的苦難’”[6]。從該論述可知,佛教地獄意象在芥川文學(xué)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事實上,通過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芥川文學(xué)對地獄的描述,在豐富和演繹佛教地獄內(nèi)涵的同時,亦是佛教地獄類型、地獄色彩、地獄人物等的生動刻畫。

      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不僅是他對人生哲理的深切感悟,亦是其人生觀與世界觀的真實反映。從芥川“苦難”的一生看,其經(jīng)歷了不一樣的艱難人生。芥川出生在一個送奶工人之家,出生八個月后由于母親精神失常而未能享受到母愛,母親的精神疾病給芥川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他在《點鬼薄》(1926)中這樣寫道:“我母親是個瘋子。我在母親那里,從沒感受過母親般的慈愛”,“也從來沒有得到過母親的照顧”。[7]603在芥川的印象中,母親只是個喜歡抽煙的安靜的瘋子。正因為芥川從小就缺少母愛,因而更表現(xiàn)了其對“真正的母愛”的渴望,其佛教地獄思想亦深受“母親”的深刻影響。

      《孤獨地獄》是以其母親(繼母)口述的故事為題材進(jìn)行的創(chuàng)作。作品描述了一個姓津藤的俳人在藝妓館中結(jié)識了一位驕奢淫逸、放蕩不羈的僧人禪超,在交往了一段時間后,禪超忽然顯得倦怠不堪,他對津藤說,自己已在兩三年前就墜入了“孤獨地獄”,隨時隨地都會陷入到痛苦之中無法解脫。禪超把《金剛經(jīng)》忘在妓女錦木那里,就再也沒來過藝妓館,也無人知曉其下落。芥川通過主人公禪超的感悟談及地獄。他如此寫道:

      據(jù)佛經(jīng)說法,地獄也有各種各樣,但好像大致分為三種: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從“南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其獄”這句話來看,大概地獄自古就在地下。唯有孤獨地獄會突然出現(xiàn)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任何地方。就是說眼前立刻會出現(xiàn)地獄的苦難。[8]44

      在此段文字中,不僅提到了地獄的三種: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亦對地獄所處的方位為“南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進(jìn)行了描述,并特別指出孤獨地獄會出現(xiàn)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地?!肮陋毜鬲z”,為佛教地獄之一。佛典《俱舍論疏》卷十云:“余孤地獄備招別業(yè),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別多種,處處不定?;蚪由竭厱缫?,或在地下空及余處。”[9]在芥川看來,孤獨地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隨時隨地皆可出現(xiàn)。芥川將作品之名命為《孤獨地獄》,有其深意,他繼續(xù)寫道:

      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書房里,從生活這個方面說,我所居住的世界與叔祖父、禪僧毫無關(guān)系。即使從興趣這個方面說,我對德川時代的戲作、浮世繪也沒有特殊的興趣。但我心靈深處的某種情緒,卻會經(jīng)常通過“孤獨地獄”這個詞傾注對他們生活的同情。我不想否認(rèn)這一點。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也是在孤獨地獄里受苦受難的一個人。[8]45

      正如芥川所述,其之所以對“孤獨地獄”感興趣,是因為他常會通過“孤獨地獄”一詞傾注其對禪超等人生活的同情。其認(rèn)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也是在孤獨地獄里受苦受難的一個人”,他并且這樣寫道:“母親大概是出于對‘地獄’一詞的興趣,才記住了這件事?!盵8]45可見芥川及其“母親”均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之苦猶如地獄,芥川母子對佛教地獄的理解,產(chǎn)生了共鳴。

      芥川另一部受“母親”影響的有關(guān)佛教地獄的作品為《杜子春》。在《杜子春》中,主人公杜子春在地獄酷刑的無情折磨下都未能屈服,按照與老人的約定始終沒有出聲,即使在地獄小鬼對其進(jìn)入畜牲道的父母進(jìn)行殘酷摧殘下亦未吭聲,最后卻在其變成瘦馬的母親的感動下發(fā)出了“娘”的呼喚,足見其對母愛的深情。雖然杜子春違背了與老人的約定,當(dāng)不了神仙,但杜子春的這一付出卻是值得的。有學(xué)者認(rèn)為杜子春的這一舉動,說明了芥川所受的儒家思想的影響,[10]但從杜子春對母愛的渴望中,我們不難看出芥川佛教地獄思想所受“母親”的影響之深。

      在文中,芥川刻畫了地獄小卒對已經(jīng)墜入畜牲道的杜子春父母的無盡折磨,無論是地獄閻王的高聲叫喊,還是地獄小卒對兩匹老馬的無情鞭笞,均觸動人心?!皽S為畜生的父母,痛苦難當(dāng),眼中滴出血淚,哀哀嘶鳴,令人慘不忍睹”[8]776的描述均能打動讀者之心,突出體現(xiàn)了芥川在表現(xiàn)地獄殘酷景象的獨特筆觸。然而,由于杜子春的堅持而受到小鬼的折磨,筋骨盡斷,奄奄一息的母親在此種情況下仍能理解兒子,沒有一絲怨恨。尤其母親輕得若有若無的聲音,就像清泉一樣溫暖杜子春的心:“別擔(dān)心!我們怎么著都不要緊,只要你能享福,比什么都強。不管閻王爺說什么,你不想說,千萬別出聲!”[8]776芥川在文中并未提及父親的表現(xiàn),而只寫出母親對兒子的理解與期待,這正說明了芥川對作為瘋子的母親的理解與同情,表現(xiàn)了對真正的母愛的渴望。可以說,芥川在其文學(xué)中對地獄的深刻理解受其“母親”的影響較大,他不僅覺得“母親”的生活猶如地獄,而且覺得其自身也常生活在地獄之中。

      芥川作為一個東方之人[1]433-434[芥川曾在其絕筆之作《西方之人》(1927)“東方之人”一節(jié)中認(rèn)為其是“東方之人”],深受東方傳統(tǒng)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尤其他從古典中所涉獵的知識,很大程度上受佛教思想影響,如《西游記》《今昔物語集》等,這一文化積淀亦影響了芥川對佛教地獄思想的理解。尤其“因果報應(yīng)”的地獄觀念在其文學(xu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芥川文學(xué)中,人之所以墜入地獄,皆是受其“善惡果報”的影響。其代表作《羅生門》主人公“仆人”本身就潛伏了邪惡的種子,一出場就存有“當(dāng)強盜”的念頭,只是仍在猶豫之中。后來在羅生門上因受拔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的惡行所激化而走上強盜之路?!捌腿恕钡男袨楣倘粸槿怂积X,但那個以“受害者”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老太婆卻同時又是被拔頭發(fā)的死人的“加害者”,而被拔頭發(fā)的死者亦非完全的“善類”,她生前是個用蛇肉冒充魚肉的奸商。三個“人物”既同為加害者,又同為“無辜的被害者”,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樣的作惡者死后皆會墜入地獄,遭受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芥川的這種“善惡有報”的地獄思想,在《蜘蛛之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蜘蛛之絲》是芥川文學(xué)中表現(xiàn)佛教地獄“因果報應(yīng)”最為突出的一篇,亦是最富教育意義的一篇,突出體現(xiàn)了“地獄業(yè)因”。主人公大盜犍陀多因為在人間壞事做盡,所以得惡果而墮入地獄;又因為他曾饒過蜘蛛一命的微小善果進(jìn)入釋迦牟尼法眼獲得救贖機會;最后,又因為一己之私而被打入萬劫不復(fù)之地獄深淵。芥川對犍陀多在“善惡”方面的描寫十分細(xì)膩,如“話說大盜犍陀多有一回走在密林中,見到路旁爬行一只小蜘蛛,抬起腳來,便要將蜘蛛踩死。忽轉(zhuǎn)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雖小,到底也是一條性命。隨便害死,無論如何總怪可憐的?!佣嘟K究沒踩下去,放了蜘蛛一條生路?!盵8]325從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犍陀多確實十惡不赦,將生命視作兒戲,甚至連路旁爬行的一只蜘蛛都不放過,何況這只蜘蛛并未影響到他什么。故犍陀多墮入地獄,在地獄血海中沉浮,應(yīng)是罪有應(yīng)得。但其內(nèi)心仍存一絲善念,存一絲對生命的憐憫。即便如此,他的這種自私自利的本性在最后時刻卻又爆發(fā)了出來。犍陀多從地獄中沿蛛絲往上爬,短暫脫離苦海時的心理變化十分迅速,從短暫得救時的開懷大笑,洋洋自得,到發(fā)現(xiàn)數(shù)不清的罪人時的“又驚又怕”,“傻愣愣地張著嘴,眨巴著眼睛”,[8]327表現(xiàn)了一個自私自利的大盜的心理變化過程。由此可知,犍陀多的兩次墜入地獄,皆是由于其“惡”所致。

      另外,《蜘蛛之絲》描述的地獄位于極樂世界之下。如文中有“極樂蓮池之下,正是十八地獄的最底層”[8]325之言。通過極樂世界與地獄的對比,極盡言辭渲染極樂世界的平和、安詳與舒適,襯托地獄的黑暗、恐怖與陰森。作者這樣對比的目的,主要是勾起人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增強對陰曹地府的畏懼。芥川有關(guān)地獄的描述,符合佛教所宣揚的教義,教育人們多行善,或入極樂,或入地獄。此外,有關(guān)極樂世界與地獄的對照式描述,芥川在另一作品《六宮公主》中亦有涉及。如主人公“公主”在念佛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幻像,眼前出現(xiàn)了“那兒有輛車子,火在燒它”,“看見金色的蓮花了。蓮花大得像華蓋”,“什么都不見了。一片黑暗,只有風(fēng)……只有冷颼颼的風(fēng)在吹”[7]248等不同的景象。由于“公主”念佛的不專心,使其靈魂經(jīng)歷了從“地獄—極樂—地獄”的轉(zhuǎn)換。以上二者均將極樂與地獄情形進(jìn)行對比,更突出了地獄的恐怖與黑暗。

      《邪宗門》中曾經(jīng)命令良秀繪制地獄變屏風(fēng),并親自將良秀之女送入炎熱地獄的堀川大公在晚年受到了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最終暴疾而卒。芥川在文中對大公所遭受的報應(yīng)進(jìn)行了詳細(xì)描述,如在大公得病前,出現(xiàn)了種種惡兆,如官邸上空流星劃過,庭內(nèi)紅梅反季開花等。尤為驚人的是,一個女侍竟夢見良秀的女兒乘坐熊熊烈焰中的馬車來接大公前往地獄。更有甚者,芥川還著力刻畫了大公在高燒彌留之際所表現(xiàn)出的異像,如“馬車回到官邸時,大公只剩下微弱的呻吟,且全身透現(xiàn)出嚇人的紫色,連床褥上的白色花紋都好像烤焦了一般”,“他的高燒卻愈發(fā)嚴(yán)重,直燒得老爺由床上滾落在地。落地之后,他突然聲音嘶啞地瘋狂喊道:‘啊!燒死我啦!快把這煙霧驅(qū)去!’那聲音恍若陌人。過去不到三個小時,他便完全不能說話了。老爺死得太慘。當(dāng)時的悲哀、恐懼、無奈一一回想起來,歷歷在目的是那迷漫板窗的護(hù)摩(意即焚燒、火祭。密教修法之一。筆者注)之煙”[8]368等。大公臨終時的怪異情形,正與大公曾用大火燒死良秀之女,命令良秀繪制地獄變屏風(fēng)的情景類似。可以說,大公一手將良秀之女送入炎熱地獄,而他本人亦發(fā)高燒而死,正說明了“善惡有報”的地獄思想。

      《地獄變》通過對佛教物事地獄變屏風(fēng)繪制的描寫,描繪了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變相圖。但真正令人恐怖的不全是該畫作所呈現(xiàn)出的地獄情景,而是在地獄變屏風(fēng)繪制過程中畫師良秀所給人們編織的地獄之網(wǎng)。畫師良秀唯藝術(shù)而藝術(shù),不僅犧牲了自己,更搭上了無辜女兒的性命。無論是對于其女兒也好,對于假如馬車中乘坐的不是自己的女兒而是別人家的女兒也罷,正如僧都(日本僧位名)所言,“忘卻人之五常,唯有墜入地獄”[8]356。良秀這種自私、怪異的性格,正是其墜入地獄的業(yè)因。小說通過地獄圖景的刻畫,正說明一個深刻的問題:即人性的惡,使其墜入自身設(shè)計的地獄深淵。在文中,芥川描述了諸多類型的佛教地獄,這些地獄名稱皆可從佛經(jīng)中找到具體出處。如《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之《地獄名號品第五》描述了普賢菩薩請地藏菩薩講述閻浮提世界的地獄名號及惡報之事,其中列出了阿鼻、通槍、流火、耕舌等眾多地獄。[11]124-125相對于前者,《地獄變》中對地獄名號的描述則更為具體,但未脫離《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范疇。如《地獄變》中“一個女人如同神巫,頭發(fā)纏在鋼叉上,手腳蜷縮得像似蜘蛛。一個看似新官的男人蝙蝠似的倒懸著,手刃穿透了胸前。有人在忍受鐵條的鞭笞”[8]336等,即是《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倒刺地獄”,“或有地獄,盤繳鐵蛇”,“復(fù)有地獄,名曰通槍”[11]124-125等地獄名號的通俗描述。不僅如此,《地獄變》通過地獄變屏風(fēng)描述了佛教地獄情形的同時,亦刻畫了另一類型的地獄——人間地獄。如良秀為了繪制地獄罪人受苦情形之一的鐵鏈鎖縛人類,竟讓自己的弟子當(dāng)活靶子,全然不顧弟子的感受以及該事項的危險性。如“在鐵鏈的緊捆下,肥壯軀體里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以致臉龐和軀體全都憋得通紅。良秀對此全然無心”,“鐵鏈捆綁下的弟子在承受多大的肉體痛苦,他卻全然沒有反應(yīng)”[8]340之類的描述,透露出了良秀的冷漠與無情,且這樣對弟子的折磨按照芥川的描述,亦僅是冰山一角。但由于良秀所創(chuàng)作的地獄變屏風(fēng)內(nèi)容均來自其親身體驗之物,更能加深人們對地獄的深切感受,以致良秀的地獄變屏風(fēng)與眾不同,其地獄情形更為震撼世人心靈。總之,作者通過對地獄變屏風(fēng)的描述,構(gòu)筑了一幅幅陰森可怖的地獄圖景,客觀上宣揚了佛教的地獄思想。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芥川文學(xué)在地獄描述方面與佛經(jīng)有一定出入。如《蜘蛛之絲》所述的地獄方位位于極樂世界之下,與佛經(jīng)的描述不一。日本學(xué)者吉原浩人依據(jù)《往生要集》及《阿彌陀經(jīng)》中對地獄的描述,對《蜘蛛之絲》中的“極樂與地獄在空間上上下連接”“從空中可以俯瞰地獄”的描述提出了質(zhì)疑。[12]吉原認(rèn)為芥川所述極樂世界之下為地獄的說法不符合佛經(jīng)對地獄的描述,是芥川未讀過佛經(jīng),對佛教理解不夠所導(dǎo)致,但從以上對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描述的探討可知,芥川文學(xué)對地獄的描述并非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體系,足見他對佛教地獄理解之全面與深刻。即便如吉原所述芥川在《蜘蛛之絲》中對地獄描述有些許出入,但文學(xué)畢竟是文學(xué),不同于宗教,應(yīng)允許作者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揮,對于一個非佛教徒的作家而言,要完全忠于佛經(jīng)亦是不現(xiàn)實的。

      芥川從12歲起就開始閱讀《西游記》,并成為他最喜愛的書籍之一。他在《寫小說始自朋友煽動》(《文章俱樂部》,1917年8月)一文中提及小學(xué)時代的讀書經(jīng)歷,提到了其閱讀過《西游記》。尤其在《愛讀書籍印象》(《文章俱樂部》,1920年8月)中表達(dá)了對我國《西游記》的喜愛,其稱贊道:“此類書籍,如今我仍舊愛讀。作為神魔小說,我認(rèn)為這樣的杰作在西洋一篇都找不到。就連班揚著名的《天路歷程》,也無法同《西游記》相提并論?!盵1]683如此推崇《西游記》 的芥川,在其文學(xué)中亦多處描述了與《西游記》相同的佛教地獄情形。最初意識到該問題的是我國學(xué)者阮毅,其在《芥川龍之介與〈西游記〉》[13]一文中,通過對《杜子春》與《西游記》中的地獄的描述探討了二者的相似性,但并未從整體上對芥川佛教地獄思想進(jìn)行探討,留下了些許遺憾。

      事實上,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與我國《西游記》地獄思想有諸多相似之處?!段饔斡洝返谑亍抖④妼m門鎮(zhèn)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中寫唐太宗去往地獄的入口就在荒郊野外,此回的“荒郊野草之間”[14]111與前述《孤獨地獄》中“孤獨地獄會突然出現(xiàn)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任何地方”具有相似之處。另外,“森羅殿”作為地獄中的核心建筑,《西游記》與芥川文學(xué)皆對其進(jìn)行過多次詳細(xì)的描述?!吧_殿”在《西游記》第三回、第十回、第五十八回、第九十七回中一共出現(xiàn)過八次,在芥川的《杜子春》中共出現(xiàn)過四次。《西游記》與芥川文學(xué)中均多次出現(xiàn)這一情節(jié),應(yīng)不是巧合。如《西游記》中的“眾鬼卒奔上森羅殿”,“悟空執(zhí)如意棒,徑登森羅殿上,正中間南面坐下”[14]54,“飄飄萬迭彩霞堆,隱隱千條紅霧現(xiàn)?!瓨桥_高聳接青霄,廊廡平排連寶院……喚作陰司總會門,下方閻老森羅殿”[14]115,“那大圣一路筋斗云,直至幽冥地界,徑撞入森羅殿上……”[14]1125等描寫;《杜子春》中的“轉(zhuǎn)眼之間,來到一座巍峨殿宇,匾額上,寫有森羅殿三個大字?!姽碜鋺?yīng)聲,一把拉起杜子春,飛到森羅殿上空”[8]774-776等。由上述引文可知,在《西游記》所描述的地府景象中,“森羅殿”是重點,而《杜子春》“森羅殿”的細(xì)節(jié)描寫與《西游記》對地府“森羅殿”的描寫可謂如出一轍。

      此外,芥川文學(xué)所涉地獄人物與《西游記》基本大同小異,主要為牛頭馬面的小鬼、閻王、地藏王菩薩等形象?!吨┲胫z》中,有地獄罪人爭先恐后地抓住一根細(xì)小的蛛絲往上攀爬的情形,與《西游記》“唐太宗地府還魂”一節(jié)中地獄冤魂索命的情形,二者有相似之處。兩者文學(xué)中所表現(xiàn)出的地獄之鬼那種貪婪、混亂以及迫切的心情具有一致性。不僅如此,芥川文學(xué)所涉及的地獄在《西游記》中均可以找到具體的名稱,如:吊筋獄、火坑獄、磨推獄、碓搗獄、寒冰獄、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游記》是對地獄類型的簡單羅列與介紹,而芥川文學(xué)則是對《西游記》所列十八層地獄的具體化。

      誠然,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亦不是《西游記》地獄的簡單模仿,而是在繼承基礎(chǔ)上的再創(chuàng)造。相對于《西游記》對佛教地獄的寬泛描寫,芥川文學(xué)的描述則更為生動與細(xì)致;相對于具有震撼人心恐怖感的芥川文學(xué)來說,《西游記》在此方面的描述則遜色得多。究其原因,芥川文學(xué)與《西游記》分屬于不同的國別文學(xué),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亦會產(chǎn)生差異;再加上作者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受佛教思想影響程度不一,作者在文學(xué)中塑造人物的側(cè)重點與手法不一等因素,決定了二者文學(xué)對同一問題理解的差異。

      芥川文學(xué)與《西游記》皆處于受佛教文化影響頗深的東方文化圈,共同的文化淵源決定了其文學(xué)中所述佛教地獄在大體上的同一性。同時,從芥川對《西游記》的喜愛程度來看,其對《西游記》佛教地獄思想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芥川在談及其創(chuàng)作素材時曾這樣說過:“然而縱使有了素材,我若不能走進(jìn)素材,素材與我的情感若不能融為一體,還是不能寫小說。若勉強寫,寫出的東西便支離破碎。我因焦急逮筆,幾次吃過這樣的虧。”[15]對素材要求如此之高的芥川,在對待《西游記》地獄描述的素材上,亦非常慎重??梢哉f,芥川是在吸收《西游記》地獄思想的基礎(chǔ)上,融入自身對地獄的感受而進(jìn)行的加工和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青出于藍(lán)勝于藍(lán)”的藝術(shù)技巧。另一方面,通過與《西游記》的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不僅是對《西游記》地獄思想的繼承,更是對其發(fā)揚與超越。芥川文學(xué)與《西游記》中對地獄的詳盡描述,說明處于不同時代的吳承恩與芥川均對佛教的地獄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其文學(xué)都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佛教亦是中日文學(xué)交流過程中的重要橋梁之一。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或升入極樂世界,或墜入地獄”,是芥川文學(xué)所體現(xiàn)的佛教地獄思想。

      芥川生活的時代,用其話說是一個“不安”[16]的時代,亦是個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處在其中的芥川,一直在尋求宗教的救贖,其體弱多病的身體狀態(tài),使其精神常處于不安,再加上當(dāng)時社會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在善良的芥川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面對這種現(xiàn)實,芥川無能為力,只有寄希望在其文學(xué)作品中以佛教的“善惡有報”的地獄思想來安慰自己??偟恼f來,芥川文學(xué)雖然客觀上并沒有刻意宣揚佛教地獄思想,但通過文學(xué)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佛教地獄的影響。把佛教地獄思想根植于讀者心中,是芥川文學(xué)對佛教的特殊貢獻(xiàn)。與我國《西游記》一脈相承的芥川文學(xué)佛教地獄思想,亦是了解中日文學(xué)的一扇重要窗口。

      [1]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2]華藏凈宗學(xué)會.諸經(jīng)佛說地獄集要[M].臺南:和裕出版社,2005.

      [3]中村元.古典を読む 往生要集[M].東京:巖波書店,1996.

      [4]梅原猛.地獄的思想[M].劉瑞芝、卞立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322.

      [6]菊池弘,等.芥川龍之介事典:増訂版[M].東京:明治書院,2001:226.

      [7]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二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8]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9]初旭.佛門諸神[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314.

      [11]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M].合肥:黃山書社,2004.

      [12]吉原浩人.仏教的世界観との懸隔と地獄の形象[J].國文學(xué) 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96(4):88-93.

      [14]吳承恩.西游記(新批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5]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三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344.

      [16]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683.

      [責(zé)任編輯林雪漫]

      On the Outlook on Buddhist Hell in Akutagawa Ryunosuke’s Literature with A Comparison withJourneytotheWest

      PAN Guim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Life is more hellish than hell itself” is a famous saying in Words of a Dwarf (Shuju no kotoba), by Akutagawa Ryunosuke, a prestigious Japanese writer. In his literature, many thoughts of Buddhist hell are expressed and the view of “God hath leaden feet, but iron hands.” is the centre of his thoughts of Buddhist hell. The vision of hell in his literature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Buddhist hell as well as the demonstration of Buddhist hell’s type, color, character and so o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masterpiece Journey to the West which Akutagawa Ryunosuke was fond of,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his literary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hought of Buddhist hell from Journey to the West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is masterpiece. Consequently, the thought of Buddhist hell in Akutagawa Ryunosuke’s literature is also a window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Japanese literature.

      Akutagawa Ryunosuke;JourneytotheWest; thoughts of Hell; Buddhism

      2016- 03- 02

      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4WLH35)

      潘貴民,中山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學(xué)講師,從事日本文學(xué)及中日比較文學(xué)研究。

      I106.99

      A

      1671-394X(2016)09- 0091- 06

      猜你喜歡
      芥川西游記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shù)
      芥川龍之介的文學(xué)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漢譯概說
      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忠臣藏”
      芥川龍之介的《中國游記》①論——以芥川、章炳麟的會晤對談為中心
      Résumés
      西游記
      中國漫畫(2017年9期)2018-01-25 20:12:14
      西游記
      中國漫畫(2017年10期)2018-01-25 18:42:55
      西游記
      中國漫畫(2017年4期)2017-06-30 08:39:17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台中县| 漳州市| 赞皇县| 广丰县| 兰坪| 三明市| 安庆市| 临夏县| 白水县| 如东县| 华蓥市| 介休市| 武城县| 沐川县| 金昌市| 云阳县| 来安县| 昆山市| 永年县| 兴国县| 泌阳县| 视频| 涟源市| 建阳市| 循化| 德清县| 南涧| 绍兴市| 仁化县| 新源县| 进贤县| 阿坝县| 天等县| 洮南市| 泰宁县| 前郭尔| 岳普湖县| 五原县| 新和县| 扎囊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