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鵬
(中國貴航集團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
?
西周一代帝王事略
曾 鵬
(中國貴航集團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
摘 要:周朝東遷之前稱為西周,是中國遠古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自公元前110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聯(lián)合犬戎攻殺,西周滅亡,享國336年(含共和14年),傳11代12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厲王→(共和)→宣王→幽王。本文以王序為次,以王年系事,略述諸王史事大要而記之。
關(guān)鍵詞:西周;帝王;事略
西周自公元前1106年周武王發(fā)建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亡國,傳11代12王,享國336年。
周朝都城在東遷之前的時期稱為西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后,則稱為東周。周朝是中國上古三代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西周是周王朝統(tǒng)治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在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以分封制為基礎(chǔ)的、以嫡長子世襲為核心的完備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即古籍上所說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礎(chǔ)則是宗法。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guān)系的基本原則,是在父權(quán)家長制的基礎(chǔ)上不斷擴大和發(fā)展起來的,由它構(gòu)成了等級階梯,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體系。商代已有嫡長子繼承的雛型,到了西周時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達到完備的程度。西周初年,周王依據(jù)宗法制度的嫡庶、長幼、親疏和功勞大小等因素,先后分封71個諸侯國,成為這些諸侯國的首領(lǐng)。眾諸侯再分封,所以就有“周封八百”之說[1]877。(《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樣,整個國家就以宗法制為基礎(chǔ),形成了一張綱目清晰、運轉(zhuǎn)自如的大網(wǎng)。
西周王朝制定了比較嚴密的官吏制度,設(shè)立“三公六卿”高官職位和數(shù)以百計的中下層官職。就上層官制而言,大體上有卿士—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輔佐周天子執(zhí)政,諸侯世守其國,卿大夫輔佐諸侯治理國家,并且從諸侯手里領(lǐng)受世襲采邑。西周時代的政治思想和官職制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周王朝在《禹刑》和《湯刑》的基礎(chǔ)上,制定了《九刑》。據(jù)《書·呂刑》記載,周代刑罰的主要內(nèi)容有:墨(臉上刺字涂青)、劓(割鼻)、刖(斷足)、宮(男去勢,女禁錮)、大辟(斬首)五刑。此外,還有鞭刑和流放。判處五刑的律條,共有三千條。法網(wǎng)嚴密,遠遠超過了前朝。刑罰用來控制、鎮(zhèn)壓平民,主要是嚴厲懲治那些所謂的“盜賊”行為。在刑與禮的運用上遵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
西周王朝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實行井田制)、手工業(yè)、商貿(mào)、科學(xué)技術(shù)(如青銅器冶煉鑄造加工、陶器燒制、造車和玉器雕刻技術(shù)),以及文化、教育、宗教等事業(yè);還重視禮樂,強調(diào)君臣有別,尊卑有序,制止奢靡。
軍隊是西周國家政權(quán)的重要支柱之一,肩負著對內(nèi)鎮(zhèn)撫諸侯、守衛(wèi)疆土,對外征伐異族和擴張疆土的職能。周王室及其諸侯國建有龐大的軍
從西周開始,國境內(nèi)的各氏族與部落,以及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shù)民族不斷進行融合,逐步形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西周在諸多方面為后世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是,“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對土地和政權(quán)的爭奪,致使社會矛盾尖銳,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日趨激化,加速了西周王朝的滅亡。周幽王時期,政局不穩(wěn),又迭遭地震和旱災(zāi),人民流離失所,生產(chǎn)凋敝,國力衰竭。幽王無道,疏于國政,荒淫無度,西申與鄫聯(lián)合大戒覆滅宗周。
西周王朝的領(lǐng)地大于殷商,其四至,即:東自大海,西抵羌戎,北達鬼方,南至荊楚。
西周建立后,不僅全面征服了原殷商的諸侯國和殘余勢力,同時還收附東方諸小國。為了有效控制新取得的領(lǐng)土,推行分封制,即將周朝王畿之外的地區(qū)分封給宗室、勛戚功臣、先圣后裔,建立統(tǒng)治據(jù)點,以拱衛(wèi)周王室。據(jù)史載,周王初期就分封了71個諸侯國,以后仍陸續(xù)有所分封,多至數(shù)百國。其中主要的有東方的齊、魯,北方的燕、晉等大國。此外,還有黃河下游的衛(wèi)、管、陳、曹、蔡,漢江流域的“漢陽諸姬”,長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吳。總之,當時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shù)搅松綎|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周公在今洛陽附近營建雒邑,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
周王朝控制的領(lǐng)土并不都是連成一片的,除了荒服外,還雜居許多夷狄和方國。在其周圍還居住著尚未歸附的許多部落、部族和方國。如東北的肅慎,內(nèi)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北部的鬼方,西有犬戎、羌方,江漢平原有荊楚,荊楚以西為群蠻,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間的淮夷、徐夷等。
西周時期的都城體系中有圣都與俗都、主都與陪都之分。按照當時都城的標準,其城邑大體分為岐周、宗周、成周、鎬京、鄭(有南、西)等五地[2]57。
岐周是西周的圣都(在今陜西岐山)。它是周族發(fā)跡的地方,不僅是國家最穩(wěn)定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中心,而且是最重要的祭祀中心,擁有大規(guī)模的宗廟建筑,承擔著最高規(guī)格、最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都城地位也在變化,岐周在西周中晚期逐漸喪失了圣都的政治地位。
宗周即豐(邑),是王朝重要的政治、祭祀、軍事中心,屬于行政性陪都,其位置在今陜西戶縣秦渡鎮(zhèn)左近[2]91。但是,從地理上講,宗周處于西周王朝的西部邊陲,不僅無法有效控制從商族手中奪取的中原地區(qū),還時常受到西北方向戎族的威脅。
成周即雒(邑),或稱新邑 ,在今河南省洛陽王城公園附近,擁有較強的政治、祭祀、軍事功能,是統(tǒng)治東方的基地,亦屬行政性陪都。
雒邑是在周公攝政,輔佐成王登基,平定三監(jiān)叛亂,擊潰東夷聯(lián)軍之后,才正式開始興建的。雒邑駐屯八師為防備東方叛亂的根據(jù)地及監(jiān)管震懾殷頑民的場所。西周滅亡后,周平王將都城東徙于雒邑?!妒酚洝ぶ鼙炯o》:“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1]149從此成周又稱王城。
鎬(京)位于辟雍湖濱(在今陜西省長安縣境內(nèi)),具有居住、宴飲、漁獵、娛樂、教育及政治、祭祀等多方面的功能,為西周早期的游憩性陪都[2]61。
鄭(西鄭)即槐里,是穆王建立的新都,具有居住、漁獵、游賞及一定的政治、祭祀、軍事功能,屬于西周中后期的游憩性陪都,其位置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南[2]91。
西周的都城體系和圣都制度對后世各封建王朝政權(quán)的都城制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周文王
周文王,名昌,又稱伯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三子。其母太任,妻太姒,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在位50年。受命9年薨。
文王元年乙未,公元前1166年,據(jù)史載商帝文丁殺死季歷后,文王昌繼位。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云:“王者改制……咸作國號,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故湯受命而王,應(yīng)天變夏作殷號……文王受命而王,應(yīng)天變殷作周號……武王受命……周公輔成王受命……?!保?]185-187該文將商湯和周文王的受命而王,應(yīng)天命而改國號相對比,顯然將二者均視為該朝的開國國君。
十年甲辰,即公元前1157年,帝辛(商紂王)元年[4]150。(《關(guān)于周文王的紀年》)
四十年甲戌,即公元前1127年,帝辛三十一年,囚西伯于羑里[5]22。(《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
四十一年乙亥,即公元前1126年,帝辛三十二年,文王演周易[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
四十二年丙子,即公元前1125年,帝辛三十三年,文王受命元年。斷虞芮之質(zhì)[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尚書大傳》
釋西伯,使專征伐[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筆者注:商帝乙將其妹嫁昌,封其為西伯,即殷商西方的諸侯國領(lǐng)袖,因此而得專征伐;《帝王世紀》:“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民怨沸騰,所以,文王韜光養(yǎng)晦,以施仁政,決心替天行道,翦除商紂。)
密人降于周師,遂遷于程[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今本《竹書紀年》)
四十三年丁丑,即公元前1124年,文王受命二年,伐邘。(《尚書大傳》)
四十四年戊寅,即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五年,文王受命三年,周大饑,西伯自程遷于豐[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今本《竹書紀年》、《逸周書·大匡》)
伐密須。(《尚書大傳》)
四十五年己卯,即公元前1122年,帝辛三十六年,文王受命四年,文王得呂尚。(《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
諸侯朝于周,逐昆夷。[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今本《竹書紀年》)
西伯使世子營鎬。(《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竹書紀年》)
伐畎夷。[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尚書大傳》)
四十六年庚辰,即公元前1121年,帝辛三十七年,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尚書大傳》)
四十七年辛巳,即公元前1120年,帝辛三十八年,文王受命六年,伐崇。(《尚書大傳》)
四十八年壬午,即公元前1119年,帝辛三十九年,文王受命七年,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灃河西岸)。
五十年甲申,公元前1117年,文王已為翦商大業(yè)作好充分準備,但他未及出師先西去。
《史記·周本紀》:“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p>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明君圣人,他執(zhí)政期間,勤于政事,積善行仁,廣羅人才,禮賢下士,岐周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力日漸強大,深受后世歷代所稱頌敬仰,子發(fā)即位后,追尊為文王。武則天改唐國號為周時,追尊周文王為南周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
周武王,名發(fā),文王次子。因文王長子伯邑考被商紂王殘殺,所以,文王死后,由其次子繼位,在位12年(其中:西周建立后在位2年)。
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復(fù)久。靈只遠離,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歿,太子發(fā)代立,是為武王。[6]765(《宋書·符瑞志》)
武王元年乙酉,即公元前1116年,其父文王崩后繼位。[5]24(《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
四年戊子,即公元前1113年,帝辛四十五年,武王受命為西伯侯。立碑于崇。[5]24(《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
十一年乙未,即公元前1106年,帝辛五十二年,周始伐殷。[5]24(《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竹書紀年》)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5]24(《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尚書·泰誓上》)
鞏俐是那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全力以赴去爭取的人,雖然是女兒身,但她一身骨氣,只要認定的事情,就算撞的頭破血流,也會堅持到底。相比接連失敗的藝考之路,鞏俐的出道之路則比較順利,第一部戲就遇到了當時國內(nèi)比較熱的導(dǎo)演張藝謀。
冬,遷九鼎于洛。(《左傳·桓二年傳》:“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保?]212)
十二年丙申,即公元前 1105年,武王克商二年。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5]23(《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尚書·金縢》)
命王世子誦于東宮。(《逸周書·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郊寶開和細書,命詔周公旦立后嗣,屬小子誦文及寶典?!保?]181)
天下未寧而崩[5]25。(《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史記·封禪書》)
(武)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肂于岐周。[5]25(《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逸周書·作雒》)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記·周本紀》集解、《逸周書·作雒解》《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十年冬,王崩于鎬,時年九十三歲。”《路史·發(fā)揮》四:“案《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注:上讀法,應(yīng)為三十九。才有一個十三歲的兒子成王。)
周武王發(fā)繼承父親文王遺志,翦除無道的商紂,奪取殷商政權(quán),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謚號“武”,史稱周武王。
周成王,名誦,武王之子。武王崩后繼位,在位37年。(《逸周書·武儆解》:“屬小子誦?!保?]181《史記·周本紀》:“武王崩,太子誦代立?!?[1]131
元年丁酉,即公元前1104年正月,王即位。成王是年13歲,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1]32
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史記·魯周公世家》)
六月,葬武王于畢。(《逸周書·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8]192
二年戊戌,公元前1103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書·作雒解》)
遂伐殷。(《尚書·序》:“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9]504
三年己亥,即公元前1102年,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逸周書·作雒解》)
遷殷民于衛(wèi)。(《尚書·序》:“成王以殷余民封康叔?!保?]529《左傳·定四年傳》:“分康叔以殷民七族。”)[7]812
遂伐奄。(《孟子·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討其君。”)[10]449
滅蒲始。(姑與四國作亂,故周文公伐之?!稘h書·地理志》:“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11]574
四年庚子,即公元前1101年正月,初朝于廟。(《詩序》)
王師伐淮夷,遂入奄。(《尚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
五年辛丑,即公元前1100年正月,王在奄,遷其君于蒲姑。(《尚書·序》)
夏五月,王至自奄。(《書·多方》:“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9]665
遷殷民于洛邑。遂營成周。(《尚書·序》:“成周既成,遷殷頑民?!?[9]665
六年壬寅,即公元前 1099年大搜于岐陽。(《左傳·昭四年傳》:“成有岐陽之搜?!?[7]660
七年癸卯,即公元前1098年周公復(fù)政于王。(《明堂位》、《尚書·大傳》)
春二月,王如豐。(《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9]574
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書·召誥》:“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jīng)營?!?[9]574
甲子,周文公誥多士于成周,遂城東都。(《書·召誥》)
王如東都,諸侯來朝。(《書·洛誥》)
冬,王歸自東都。(《書·洛誥》)
立高圉廟。(《魯語》:“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12]161
八年甲辰,即公元前1097年春正月,王初蒞阼親政。[13]553(《禮記·文王世子》)
命魯侯禽父、齊侯伋遷庶殷于魯。(《左傳·定四年傳》:“分魯公以殷民六族?!?[7]811
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左傳·襄二十四年傳》:“在周為唐杜氏?!保?]567又《左傳·昭元年傳》:“及成王滅唐。”)[7]641
九年乙巳,即公元前1096年春正月,有事于太廟,初用“勺”。(《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周公輔成王,作《汋樂》以奉天?!?[3]187
肅慎氏來朝,王使榮伯錫肅慎氏命。(《尚書·序》:“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十年丙午,即公元前1095年,王命唐叔虞為侯。(《左傳·昭元年傳》)
越裳氏來朝。(《尚書·大傳》)
周文公出居于豐。(《資治通鑒外紀》:“周公歸政,三年之后老于豐?!?[14]20
十一年丁未,即公元前 1094年,春正月,王如豐。
唐叔獻嘉禾,王命唐叔歸禾于周文公。(《尚書·序》)
王命周平公治東都。(《尚書·序》:“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9]712
案:周平公即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十二年戊申,即公元前1093年,王師、燕師城韓。(《詩·大雅·韓奕》)
王錫韓侯命。(《左傳·僖二十四年傳》:“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7]318
十三年己酉,即公元前1092年,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
十四年庚戌,即公元前1091年,齊師圍曲城,克之?!蛾套哟呵铩?nèi)篇諫下第二》晏子曰:“丁公伐曲城,勝之?!保?5]176
冬,洛邑告成。
十八年甲寅,即公元前1087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左傳·宣三年傳》:“成王定鼎于郟鄏?!保?]401)神鳥鳳凰見,蓂莢生。(周公旦)乃與成王觀于河洛。鳳皇見,遂有事于河[6]765。(《宋書·符瑞志》)
十九年乙卯,即公元前1086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周禮·大行人》)
歸于宗周,遂正百官。(偽古文《書·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歸于宗周,董正治官?!?[9]700-701
黜豐侯。(《說文解字·豐部》:“鄉(xiāng)飲酒有豐侯者?!比钪R《三禮圖》:“豐,國名也,坐酒亡國?!贝摅S《酒箴》:“豐侯沈湎,荷罌抱缶。自戮于世,圖形戒后。”)[17]247
二十一年丁巳,即公元前1084年,除治象。(《周禮·太宰》)
周文公薨于豐。(《尚書·序》)
二十二年戊午,即公元前1083年,葬周文公于畢。(《尚書·序》)
二十四年庚申,即公元前1081年,于越來賓。
二十五年辛酉,即公元前1080年,王大會諸侯于東都,四夷來賓。(《逸周書·王會解》)
冬十月,歸自東都,大事于太廟。
三十年丙寅,即公元前1075年,離戎來賓。(《逸周書·史記解》)
案:離戎,驪山之戎也,為林氏所伐,告于成王。
三十三年己巳,即公元前1072年,王游于卷阿,召康公從。(《詩序》)
歸于宗周。
命世子釗如房逆女,房伯祈歸于宗周。(《周語》)
三十四年庚午,即公元前1071年,雨金于咸陽。(《述異記》下:“周成王時,咸陽雨金?!?[18]67
約案:咸陽天雨金,三年,國有大喪。
三十七年癸酉,即公元前1068年,夏四月,王陟。(《書·顧命》)
《資治通鑒外紀》:“……(成王)末年,四月甲子,王疾大漸?!页?,王崩?!蕴右娤韧鯊R,……是為康王?!醣溃ㄔ谖欢辏晡迨?,子昭王瑕立?!保?4]21
《帝王世紀》:“十年冬,王崩于鎬,殯于岐,時年九十三歲矣。太子誦立,為成王。(《太平御覽》并同。)……成王元年,周公居冢宰攝政,……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親王事。……七年,王崩,年十六矣,太子釗代立。”[19]31-32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tǒng)治權(quán)力,對內(nèi)推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務(wù)從節(jié)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guī)劃各項規(guī)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chǔ)。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于耳。
周康王
周康王,名釗,成王之子。在位26年。(見《書·顧命》《書·康王之誥》,《史記·周本紀》:“成王崩,太子釗立?!?
元年甲戌,即公元前1067年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總百官。諸侯朝于豐宮。(《左傳·昭四年》)
康王元年,釋喪冕,作誥申諸侯。命畢公作策,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19]32。(《帝王世紀》《太平御覽》)
三年丙子,即公元前1065年,定樂歌。吉禘于先王。
申戒農(nóng)官,告于廟。(《詩序》)
六年己卯,即公元前 1062年,齊太公薨。(《太公呂望表》引《紀年》)
九年壬午,即公元前1059年,唐遷于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北堂書鈔》十八引《紀年》)
十二年乙酉,即公元前1056年,夏六月壬申,王如豐,錫畢公命。(《漢書·律歷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冊《豐刑》?!薄?1]405偽古文《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厘東郊?!?
秋,毛懿公薨。
十六年己丑,即公元前1052年,錫齊侯伋命。
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太平御覽》五十四引《尋陽記》:“廬山西南有康王谷。”)[20]491
十九年壬辰,即公元前1049年,魯侯禽父薨。(《漢書·律歷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魯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保?1]405此作十九年。案:下“二十一年魯作茅闕門”,乃煬公時事,二十一年煬公已即位,前此尚有考公四年,則當從《漢志》說,以魯公薨在康王十六年也?!笆拍辍比忠裳?。)
二十一年甲午,即公元前1047年,魯筑茅闕門。(《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為煬公。煬公筑茅闕門?!保?]1525以《漢志》伯禽薨年推之,此歲為煬公元年。)
二十四年丁酉,即公元前1044年,召康公薨。
二十六年己亥,即公元前1042年,秋九月己未,王陟。(《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年五十七,子昭王瑕立。[14]21(《資治通鑒外紀》)
周康王即位后,在召公奭、畢公高輔佐之下,繼續(xù)推行周成王的政策,進一步加強統(tǒng)治,同時,先后平定東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缎∮鄱Α枫懳乃泴矸秸饔?,斬獲眾多,僅俘人即數(shù)以萬計。周成王至周康王時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
周昭王
周昭王,名瑕,康王之子。在位35年。(《史記·周本記》)
元年庚子,即公元前1041年,春正月,王即位,復(fù)設(shè)象魏。
六年乙巳,即公元前1036年,王錫郇伯命。(《詩·曹風(fēng)》:“四國有王,郇伯勞之?!?[21]689
十四年癸丑,即公元前1028年夏四月八日,恒星不見。[22]30(《廣弘明集》十一釋法琳引《周書異記》)
秋七月,魯人弒其君宰。(《史記·魯周公世家》)
十六年乙卯,即公元前1026年,伐楚,涉漢,遇大兕。(《初學(xué)記》七引《紀年》)
十九年戊午,即公元前1023年春,有星孛于紫微。(《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四引《紀年》)
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呂氏春秋·音初篇》)
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17]249。(《初學(xué)紀》七引《紀年》、《開元占經(jīng)》一百一、《太平御覽》九百七)
三十五年甲戌,即公元前1007年,王陟。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薇。其年,王南巡不返。[17]249(古本《竹書紀年》《太平御覽》卷八七四咎微部)
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1]134(《史記·周本紀》)
昭王……以德衰南征。及濟于漢,舡人惡之。乃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解,王及祭公俱沒水而崩。[19]32(《帝王世紀》)
昭王,王道微缺德衰?!浔?,不赴告,諱之也。[14]22-22(《資治通鑒外紀》)
周昭王繼位后,欲繼承成康事業(yè),繼續(xù)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jīng)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鄫(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qū),大獲財寶,鑄器銘功。
三十五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jié)果全軍覆沒,死于漢水之濱。
周穆王
周穆王,名滿,昭王之子。在位55年。(《史記·周本紀》)
元年乙亥,即公元前1006年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宮。命辛伯余靡。[23]140(《呂氏春秋·音初篇》)
穆王元年,筑祗宮于南鄭。(古本《竹書紀年》《穆天子傳》注……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稌x書·束皙傳》)(“周受命”即克商受命。公元前1106年克商,陟,穆王元年為一百年,則穆王元年為公元前1006年)
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宮。(今本《竹書紀年》)
冬十月,筑只宮于南鄭。(《穆天子傳》注引《紀年》)
六年庚辰,即公元前1001年春,徐子誕來朝,錫命為伯。(《后漢書·東夷傳》)
八年壬午,即公元前999年,北唐來賓,獻一驪馬,是生騄耳。[17]250(《穆天子傳》注引《紀年》、《史記·秦本紀》集解。)
九年癸未,即公元前998年,筑春宮。[17]250(原注:王所居有春宮、鄭宮。《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引《紀年》)
十一年乙酉,即公元前996年,王命卿士祭公謀父。
十二年丙戌,即公元前995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24]23(《穆天子傳》)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24]1(《穆天子傳》)
十三年丁亥,即公元前994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24]22(《藝文類聚》九十一引《紀年》《穆天子傳》)
秋七月,西戎來賓,徐戎侵洛。(《后漢書·東夷傳》)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史記·秦本紀》)
十四年戊子,即公元前993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后漢書·東夷傳》)
夏四月,王畋于軍丘。(《穆天子傳》)
五月,作范宮。(《穆天子傳》)
秋九月,翟人侵畢。(《穆天子傳》)
冬,搜于萍澤。(《穆天子傳》)
作虎牢。(《穆天子傳》)
十五年己丑,即公元前992年春正月,留昆氏來賓。(《穆天子傳》《紀年》)
作重璧臺。(《穆天子傳》)
冬,王觀于鹽澤?!赌绿熳觽鳌?“仲冬戊子,至于盬?!保?4]39注:“盬,鹽池?!?
十六年庚寅,即公元前 991年,霍侯舊薨。(《穆天子傳》)
王命造父封于趙。(《史記·秦本紀》)
十七年辛卯,即公元前990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于昭宮。[17]251(《穆天子傳》注引《紀年》《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注)
秋八月,遷戎于太原。(《后漢書·西羌傳》)
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西征,至于青鳥所解(三危山)。西征還履天下,億有九萬里。[17]251(《大荒北經(jīng)》注引《紀年》、《穆天子傳》注引《紀年》《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注引《紀年》)
十八年壬辰,即公元前989年春正月,王居祗宮,諸侯來朝。
二十一年乙未,即公元前986年,祭文公薨。(《逸周書·祭公解》)
二十四年戊戌,即公元前983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記》。(《逸周書·史記解》)
三十五年己酉,即公元前972年,荊人入徐,毛伯遷帥師敗荊人于泲。
三十七年辛亥,即公元前970年,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遂伐越,至于紆[17]252。(《文選·恨賦》注引《紀年》、《路史·國名紀》)
荊人來貢[17]252。(《藝文類聚》九引《紀年》)
三十九年癸丑,即公元前968年,王會諸侯于涂山。(《左傳·昭四年傳》)
四十五年己未,即公元前962年,魯侯沸水薨。(《史記·魯周公世家》:“幽公弟沸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1]1525
五十一年乙丑,即公元前956年,作《呂刑》,命甫侯于豐?!妒酚洝ぶ鼙炯o》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保?]134《呂刑》云:“王享國百年”,故系之于五十一年。[9]770)
五十五年己巳,即公元前952年,王陟于祗宮。(《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帝王世紀》、《左傳·昭十二年傳》)
穆王……五十五年,陟于祇宮。(今本《竹書紀年》)
穆王即位后,東征西討。通過征伐,西周擴大了疆土,并加強對四方蠻夷的統(tǒng)治力度,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tǒng)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統(tǒng)治者積累的強大國力基礎(chǔ)上,得以展現(xiàn)大邦周威信的強勢證明。然而,穆天子常年御駕親征,不在朝堂,導(dǎo)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開始由盛而衰。
周共王
周共王,名繄扈,穆王之子。在位 23年。(《史記·周本紀》;索隱《世本》作“伊扈”。)
元年庚午,即公元前951年春正月,王即位。都于西鄭。在位23年。
四年癸酉,即公元前948年,王師滅密。(《周語》)
九年戊寅,即公元前943年春正月丁亥,王使內(nèi)史良錫毛伯遷命。
二十三年壬辰,即公元前929年,王陟。
共王繼位時,國家因穆王東征西討和遠游,耗費巨大,致國庫空虛,經(jīng)濟拮據(jù)。周王朝開始衰落下去。
共王在位期間裁減軍隊,明法息民;緩解邊境爭端,避免武裝沖突;廢除“土地國有,分封臣下”的舊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從而增加了國庫的收入。在中國歷史上,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孝王
周孝王,名辟方,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逨盤》銘文作考王,周共王之弟,穆王之子,懿王之叔。在位12年。
元年癸巳,即公元前928年春正月,王即位。
周孝王不忘被犬戎擊敗之辱,命申侯帥六師伐西戎。(《史記·秦本紀》)
五年丁酉,即公元前924年,西戎遣使入朝,獻良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興,重賞了來使,并回贈了許多糧食和布匹等禮物。
七年己亥,即公元前922年冬,大雨電雹,江、漢水俱凍。(《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20]738
八年庚子,即公元前921年,王命贏非子前往汧(今陜西寶雞市隴縣西南汧山)、渭(今甘肅定西市隴西縣西北鳥鼠山)之間,為王室養(yǎng)馬。(《史記·秦本紀》)
十一年癸卯,即公元前918年,贏非子為王室養(yǎng)馬三年,馬群大增,為西周王室創(chuàng)造巨大的財富。周孝王賞功封贏非子于秦池(今甘肅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一帶),號稱秦贏。后來,贏非子一族迅速發(fā)展壯大,成為秦國(這就是日后統(tǒng)一中國的秦朝的發(fā)源地)。
十二年甲辰,即公元前917年,周孝王沒能等到實現(xiàn)振興周室之理想就病故了。
孝王精明能干,意外奪得王位后,懷著振興周室的雄心壯志,卻抱憾而逝。
周懿王
周懿王,名堅,又作傦,共王之子。在位23年。
元年乙巳,即公元前916年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丙午,即公元前915年,北方狄人入侵西岐,懿王命虢公統(tǒng)帥六師討伐嚴狁,嚴狁軍被擊敗,逃歸本國。
七年辛亥,即公元前910年,西戎侵鎬。(《漢書·匈奴傳》)
十三年丁巳,即公元前 904年,翟人侵岐。(《漢書·匈奴傳》)
十五年己未,即公元前902年,王自宗周遷于槐里。(《漢書·地理志》)
十七年辛酉,即公元前900年,魯厲公擢薨。(《史記·魯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1]1526
十八年前899年四月朔日丁亥實際天象“天再旦于鄭”?!笆恕闭`合為“元”。故有“懿王元年天在旦于鄭”的文字。(《事類賦》注、《太平御覽》二引《紀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17]55
二十一年乙丑,即公元前896年虢公帥師北伐犬戎,敗逋。
二十三年丁卯,即公元前894年,王陟。
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20]738(《太平御覽》引《史記》)
《竹書紀年》:“懿王之世,興起無節(jié),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于是諸侯攜德?!保?7]253懿王繼位后政治日趨腐敗,國勢更加衰落。
周夷王
周夷王,名燮,懿王之子,孝王侄孫。在位15年。(《史記·周本紀》)
元年戊辰,即公元前893年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己巳,即公元前892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珪。[17]55(《書鈔》三十一、《太平御覽》八十四引《紀年》)
三年庚午,即公元前891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17]56(《太平御覽》八十四引《紀年》、《史記》正義。)
六年癸酉,即公元前888年,王獵于社林,獲犀牛一以歸。(《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引《紀年》)
七年甲戌,即公元前887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17]57(《后漢書·西羌傳》注見《竹書紀年》。)
冬,雨雹,大如礪。(《初學(xué)記》二、《太平御覽》十四引《紀年》)
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記·楚世家》)
八年乙亥,即公元前886年,王有疾,諸侯祈于山川。(《左傳·昭二十六年傳》)
十五年壬午,即公元前879年,王陟。(《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資治通鑒·外紀》。)
《后漢書·西羌傳》:“夷王衰弱,荒服不朝”[25]2871。
周厲王
周厲王,名胡,夷王之子。在位37年。(《史記·周本紀》)
元年癸未,即公元前878年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宮。命卿士榮夷公落。(《周語》)
楚人來獻龜貝。
三年乙酉,即公元前876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后漢書·東夷傳》、《呂氏春秋·當染篇》)
齊獻公山薨。(《史記·齊太公世家》)
六年戊子,即公元前873年,楚子廷卒。
八年庚寅,即公元前871年,初監(jiān)謗。(《周語》)
芮良夫戒百官于朝。(《逸周書·序》)
十一年癸巳,即公元前868年,西戎入于犬丘。(《史記·秦本紀》)
十二年甲午,即公元前867年,國人圍王宮,執(zhí)召穆公之子殺之。(《周語》)
十三年乙未,即公元前866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
召穆公帥師追荊蠻,至于洛。
十六年戊戌,即公元前 863年,蔡武侯薨。(《史記·管蔡世家》。)
楚子勇卒。(《史記·楚世家》。)
十九年辛丑,即公元前 860年,曹夷伯薨。(《史記·曹叔世家》。)
二十二年甲辰,即公元前857年,大旱。
陳幽公薨。(《史記·陳杞世家》:厲王“二十三年,幽公卒?!?[1]1576
二十三年乙巳,即公元前856年大旱。
宋僖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二十八年,厘公卒?!?[1]1622
二十四年丙午,即公元前855年,大旱。
杞武公薨。(《史記·陳杞世家》)
二十五年丁未,即公元前854年,大旱。
楚子嚴卒。(《史記·楚世家》)
三十七己未,即公元前842年,厲王“無道,為國人所逐,出奔?!保?6]1970(《文獻通考·帝系一》)
周厲王執(zhí)政后,對民施以高壓,橫征暴斂,虐待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故于公元前841年發(fā)生“國人暴動”,將厲王逐出國都。國家處于內(nèi)外交困、分崩離析的局面?!皣吮﹦印庇辛Φ卮驌袅宋髦芡跏遥瑒訐u了封建貴族的統(tǒng)治,促使西周更快地衰敗。
周厲王因“國人暴動”而出奔彘后,由王室貴族推薦召公、周公二相攝行國政,號曰“共和”。共和行政14年。
《晉書·束皙傳》引《紀年》:“〔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保?7]58
《莊子·讓王篇》釋文引《紀年》:“共伯和即于王位。”[17]58
《史記·周本紀》索隱引《汲冢紀年》:“共伯和即干王位?!保?]144
《帝王世紀》:“共伯和干王位。[19]33《史記·三代世表》索隱?!?/p>
共和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保?]42(《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引《史記·魯周公世家》。)
召公、周公二相攝行天子事。(《史記·周本紀》)
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晉靖侯薨,子厘侯司徒立。
四年癸亥,即公元前838年,蔡武侯薨,子夷侯立。楚熊勇薨,弟熊嚴立。
七年丙寅,即公元前835年,曹夷伯薨,弟幽伯強立。
十年己巳,即公元前832年,陳幽公薨,子厘公孝立。
十一年庚午,即公元前831年,宋厘公薨,子惠公覸立。
十四年癸酉,即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崩于彘,太子靜長于召公家,二相共立之,是為宣王。
楚熊嚴有子四人,曰:伯霜、仲雪、叔熊、季紃。熊嚴薨,伯霜立,是為熊霜。
共伯和歸其國,遂大雨。[27]975(《莊子·讓王篇》)
大旱既久,廬舍俱焚,會汾王崩,卜于大陽,兆曰:“厲王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歸國。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廢之不怒,逍遙得志于共山之首。[17]256(《竹書紀年》)
周宣王
周宣王,名靖,厲王之子。在位46年。(《史記·周本紀》作“靜”,正義引《魯連子》作“靖”。)
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輔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又《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
復(fù)田賦。(《詩·小雅·六月》)
作戎車。
燕惠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
二年乙亥,即公元前826年,錫太師皇父、司馬休父命。(《詩·大雅·常武》)
魯慎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真公”,《漢書·律歷志》作“慎公”。)
曹公子蘇弒其君幽伯疆。(《史記·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保?]1571《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曹幽伯盡宣王二年。)
三年丙子,即公元前825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記·秦本紀》《后漢書·西羌傳》)
齊武公壽薨。《史記·齊太公世家》)
四年丁丑,即公元前824年,王命蹶父如韓,韓侯來朝。(《詩·大雅·韓奕》)
使秦仲伐戎,不克。[25]2871(《后漢書·西羌傳》)
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詩·小雅·采芑》)
六年己卯,即公元前822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詩序》)
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于淮。(《詩·大雅·常武》)
王歸自伐徐。(《詩·大雅·常武》)
錫召穆公命。(《詩·大雅·常武》)
西戎殺秦仲。(《史記·秦本紀》《十二諸侯年表》:“秦仲盡宣王六年?!?
七年庚辰,即公元前 821年,王錫申伯命。(《詩序》)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齊。(《詩·大雅·蒸民》)
八年辛巳,即公元前820年,初考室。(《詩序》)
九年壬午,即公元前819年,王會諸侯于東都,遂狩于甫。(《詩序》)
十二年癸未,即公元前 816年,魯武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保?]1527《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武公盡十年,正當宣王十二年?!?[1]520
十五年丙戌,即公元前 813年,衛(wèi)厘侯薨。(《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王錫虢文公命。(《周語》)
十六年丁亥,即公元前 812年,晉遷于絳。(《詩譜》。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是歲晉穆侯初立。《資治通鑒外紀》:“宣王十六年,晉獻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絳?!?[17]258
十八年己丑,即公元前 810年,蔡夷侯薨。(《史記·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保?]1566《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蔡夷侯盡宣王十八年。”)[1]522
二十一年壬辰,即公元前807年,魯公子伯御弒其君懿公戲。(《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二十二年癸巳,即公元前806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紀·鄭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于鄭?!?[1]1757
二十四年乙未,即公元前804年,齊文公赤薨。(《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二十五年丙申,即公元前803年,大旱,王禱于郊廟,遂雨。(《詩·大雅·云漢》)
二十七年戊戌,即公元前801年,宋惠公鳷薨。(《史記·宋微子世家》《史記·十二年諸侯年表》)
二十八年己亥,即公元前800年,楚子儬卒。(《史記·楚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二十九年庚子,即公元前799年,初不籍千畝。(《周語》)
三十年辛丑,即公元前798年,有兔舞于鎬京。(《太平御覽》九百七引《紀年》《初學(xué)紀》二十九)
有馬化為人。[14]33(《資治通鑒外紀》)
三十一年壬寅,即公元前797年,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二年癸卯,即公元前796年,王師伐魯,殺伯御。(《周語》:“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庇?“命孝公稱于夷宮?!?[12]22-23
陳僖公孝薨。(《史記·陳杞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三十三年甲辰,即公元前795年,齊成公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成公脫立,九年卒?!保?]1482《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成公盡宣王三十三年?!?[1]527
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jīng)》一百十八引《紀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保?7]260《資治通鑒外紀》亦系之三十三年。)
三十七年戊申,即公元前791年,燕僖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
楚子鄂卒。(《史記·楚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三十八年己酉,即公元前790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后漢書·西羌傳》《左傳·桓二年傳》)
三十九年庚戌,即公元前789年,王師伐姜戎,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逋。[12]21(《周語》)
四十年辛亥,即公元前788年,料民于太原。(《周語》)
戎人滅姜邑。[25]2872(《后漢書·西羌傳》)
晉人敗北戎于汾隰。[25]2872(《后漢書·西羌傳》)
四十一年壬子,即公元前787年,王師敗于申。[25]2872(《后漢書·西羌傳》)
四十三年甲寅,即公元前785年,王殺大夫杜伯。(《墨子·明鬼下》)
其子隰叔出奔晉。(《晉語》:“昔隰叔子違周難,奔于晉?!弊?“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殺杜伯,隰叔避害適晉?!?[12]425
晉穆侯費生薨,弟殤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四十四年乙卯,即公元前784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晉殤叔元年。”)[1]530
四十六年丁巳,即公元前782年,王陟。(《史記·周本紀》)
周宣王繼位后,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軍事上借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陸續(xù)討伐狁、西戎、淮夷、徐國和楚國,使西周的國力得到短暫恢復(fù),史稱“宣王中興”。但其晚年接連戰(zhàn)敗,獨斷專行、忠言逆耳、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xiàn),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伏筆。
周幽王
周幽王,名涅,周宣王之子。在位 11年。(《史記·周本紀》)
元年庚申,即公元前781,年春正月,王即位。
晉世子仇歸于晉,殺殤叔,晉人立仇,是為文侯。(《史記·晉世家》)
王錫太師尹氏、皇父命。(《詩序》)
二年辛酉。即公元前780年,晉文侯仇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涇、渭、洛竭,岐山崩。(《周語》)
初增賦。
晉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17]261(《水經(jīng)·洧水注》引《紀年》《古本紀年輯校》)
三年壬戌,即公元前779年,王嬖褒姒。(《史記·周本紀》)
冬,大震電。(《詩·小雅·十月之交》)
四年癸亥,即公元前 778年,秦人伐西戎。(《史記·秦本紀》)
夏六月,隕霜。(《詩·小雅·正月》)
陳夷公薨。(《史記·陳杞世家》)
五年甲子,即公元前777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史記·周本紀》)
皇父作都于向。(《詩·小雅·十月之交》)
六年乙丑,即公元前776年,王命伯士帥師伐六濟之戎,王師敗逋。[25]2872(《后漢書·西羌傳》,并見《竹書紀年》)
西戎滅蓋。[25]2872(《后漢書·西羌傳》)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21]1034-1035(《詩·小雅·十月之交》《唐書·歷志》)
七年丙寅,即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17]262(《水經(jīng)·河水注》)
八年丁卯,即公元前774年,王錫司徒鄭伯多父命。(《鄭語》)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為太子。(《太平御覽》一百四十七引《紀年》《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
九年戊辰,即公元前773年,申侯聘西戎及鄫。(《鄭語》)
十年己巳,即公元前772年春,王及諸侯盟于太室。(《書鈔》二十二引《紀年》《左傳·昭四年傳》)
秋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引《紀年》)
王師伐申。(《鄭語》)
十一年庚午,即公元前771年春正月,日暈。(《資治通鑒外紀》)
申侯以犬戎伐周,敗幽王于驪山,弒之。[28]166(《皇極經(jīng)世書》)
幽王,……十一年,王欲殺故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弗予,王伐之。申侯于鄫人召西夷犬戎攻王,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王驪山下戲水。[14]37-38(《資治通鑒外紀》)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史記·周本紀》“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1]149《史記·鄭世家》:“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并殺桓公?!?[1]1759
犬戎殺王子伯服?!蹲髠鳌ふ讯辍肥枰都o年》)
執(zhí)褒姒以歸。(《史記·周本紀》)
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是為攜王,二王并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紀年》:“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17]263
平王乃東徙雒邑,避戎寇也。(《太平御覽》引《史記》)
《墨子》:“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于天下,后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保?9]314
《史記》:“周幽王無道”;“周幽王淫亂”;“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幽厲昏亂,既喪酆鎬”。[1]
劉向《列女傳》:“幽王惑于褒姒,出入與之同乘,不恤國事,驅(qū)馳弋獵不時,以適褒姒之意。飲酒流湎,倡優(yōu)在前,以夜續(xù)晝。”[30]194
王逸《正部》:“幽、厲禮樂崩壞,諸侯力政,轉(zhuǎn)相吞滅,德不能懷,威不能制?!保?4]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周宏偉.西周都城諸問題試解[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 (1).
[3]〔清〕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張聞玉.關(guān)于周文王的紀年[C]//程水金.正學(xué):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
[5]張聞玉.歷史年代與曆術(shù)推演[M].貴陽:三友堂,2002.
[5]〔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梁〕洪亮吉.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張聞玉.逸周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9]〔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漢〕班固撰,趙一生點校.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3]〔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4]〔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6]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7]劉野.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述異記·世說新語[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2005.
[18]〔晉〕皇甫謐.帝王世紀[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9]〔宋〕李昉.太平御覽[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0]〔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朱杰人整理.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1]〔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9.
[22]許維遹.呂氏春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3]〔晉〕郭璞注.穆天子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7]〔宋〕邵雍撰,衛(wèi)紹生校注.皇極經(jīng)世書[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8]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9]〔漢〕劉向.古列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責(zé)任編輯 鐘昭會)
中圖分類號:K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6)03-0125-12
DOI編碼:國際10.15958/j.cnki.gdxbshb.2016.03.018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簡介:曾 鵬(1947—),男,四川巴中人,高級經(jīng)濟師。研究方向:譜諜學(xué)。隊,可以由周王統(tǒng)一調(diào)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