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偉
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學會學,學會問。那么,怎樣組織有效的課堂提問,這是每位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潛移默化,激起愛問的火花
1.在言談交往中啟發(fā)。教師對學生要有“情”,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傾注全體學生,讓學生對老師有“可敬又可親”的感覺,愿意跟老師交往,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或不懂的問題跟老師說。我常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和學生交談,結合他們的興趣,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喜羊羊和灰太狼》里到底有哪些羊?哪只羊經常被灰太狼抓???”“愛迪生是哪國人?他發(fā)明了哪些東西?”“昨晚乒乓球賽中男子雙打誰贏了?”……無所不談,無所不問,有我問他們的,也有他們“考”我的。期間,我還時不時地插上一句:“今天學的課文,還有什么地方我們需要討論一下的呢?”……在這樣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問得積極,討論得也熱烈。學生愛提問的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培養(yǎng)了起來。
2.在課堂教學中誘導。要尊重學生,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充滿鼓勵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無所顧忌,才能思維敏捷,思路暢通。在學習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一名學生舉手提問:“老師,重陽節(jié)是幾月幾日?”話音剛落,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這都不知道?”“今天早上的晨會課上老師不是剛說過嗎?”……在同學們的嘲笑聲中,我發(fā)現本來就很內向的她,此時臉更紅,頭也垂得更低了,兩只小手不停地在胸前擺弄著什么。我想:如果此時的我還不趕快為她做點什么的話,也許這雙小手以后將永遠也不會再舉起來了。于是,我馬上走到她身邊,用手摸著她的頭,對她說:“沒關系,老師愿意再說一遍,重陽節(jié)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并勇于去探索,最后都將不是問題?!彪m然這話很輕,但我堅信:班內每個學生都能聽得到;雖然這話很短,但它可能因此而挽救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她愛問的火花,同時,也是一次對全班學生的教育。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揚起敢問的風帆
1.名言故事法。我常利用晨會或班隊課,教學生一些名人名言,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給他們講一些偉人不恥下問的故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記得有一次班隊課上,我剛講完故事,就發(fā)現角落里有一只小手欲舉卻不敢,我馬上喊了她的名字。在她提問結束后,我不忘獎勵她一句:“提得多好,為什么不舉手?你差點失去了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以后繼續(xù)努力,好嗎?”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我相信一定會換來這個小姑娘以后無數次的舉手。于是,我趁勢告訴大家:“你問,不是因為你笨,而是你要不斷攀登?!币源讼麄儾徽_的“面子觀”。
2.同學榜樣法。身邊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同學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每天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同學中愛提問、敢提問的好榜樣早已在自己的頭腦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于自己不敢問,只因為還缺少那么一點點勇氣。此時,老師應趕緊抓住時機,給這些還在猶猶豫豫的學生以正確的引導。相信老師那親切的言語,一定會讓他們舉起那顫巍巍的小手,說出心中早已想說卻又不敢說的話。還可讓同學互相交流,互相鼓勵,以期共同進步。
3.自我評價法。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保持并發(fā)揚,更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期不斷完善。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做他們的心理醫(yī)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要他們相信:我能提問題,我能提好問題,我肯定行……在此基礎上,每個星期進行一次自評活動:自己只和自己比,先不要和他人比;這個星期和上個星期比,看看有沒有進步……長期堅持,學生愛提問題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還可在“每周光榮榜”上評出“提問大王”冠、亞、季軍。別看這小小的一個獎項,對學生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榮譽,對全班同學更是一個鼓舞??!
三、循序漸進,提高善問的水平
1.從教材中尋找。要教會學生善于提問,就是要讓他們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價值。換言之,就是要讓他們提有價值的問題,而不能信手拈來,隨口而問。一些一看書就明白、稍一動腦筋就能想到答案的問題最好不要問,不然,會助長學生懶于思考的依賴心理。而教材則是學生尋找價值問題的源泉,教材的內容是豐富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教師愿意做“有心人”,善于去挖掘、開發(fā)、引導、利用,里面就會有寶藏的。我班有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看了《曹沖稱象》后問我:“老師,有沒有比曹沖想的更簡便的方法?”我一愣,怎么今兒個跟古人“頂撞”起來了?但轉念一想,這難道不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的迸發(fā)嗎?于是我趁勢鼓勵他們:“有!肯定有!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動腦,一定會想出比這更簡便的方法來。如果我們能夠想得出,不就說明我們比曹沖更聰明了嗎?”他們一聽自己有可能要比曹沖更聰明,這還了得!頓時樂得一蹦三尺高,馬上跑回教室,告訴班內其他同學,教室里的氣氛也立刻活躍起來:大家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激烈地討論著……終于,有一名學生說:“搬石頭太重太麻煩,如果把石頭換成一個個人,走到船上,然后再稱人的重量,不是更簡便嗎?”……是啊,難道這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提問嗎?不,這是思索,是發(fā)現,是創(chuàng)造!
2.在實踐中提高。新大綱中對于學生的質疑分年級提出了要求:低年級以認知生字詞為重點進行質疑,中高年級在認知段、篇的基礎上進行質疑。當然,這也應聯(lián)系實際情況,運用時靈活機動。在教學生學會提問時,如果單從理論上告之,怎樣的問題應該提,怎樣的問題不要提,那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教人學游泳,只告訴他頭抬到什么位置,手臂怎樣劃水,腳怎樣拍水……而不讓他真正地下水試游,這樣能學會游泳嗎?當然不會!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同樣道理,要在提問中學會提問!只有讓學生不斷地提問,提問,再提問,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點撥,評價,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哪些問題提得好,哪些問題不應提,只有這樣,學生的提問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有疑則思,思則明理,學生學會了提問,也就學會了學習。教師要讓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一個出色的教師,不是指點他的學生入住現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的學生去“砌磚”,同他一起去建造宏偉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