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蘭,李春盈
(海南省中醫(yī)院呼吸科,海南 ???300193)
林天東教授治療內傷發(fā)熱驗案舉隅
王秀蘭,李春盈
(海南省中醫(yī)院呼吸科,海南 ???300193)
林天東教授;內傷發(fā)熱;陰虛發(fā)熱
林天東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出身中醫(yī)世家,幼承庭訓,嗜好岐黃,盡得家傳之秘,其治學嚴謹,不拘一格,方征博采,上溯內經、傷寒、金匱,旁及易經和傅青主、秦伯末、鄧鐵濤、王琦等后世醫(yī)家,臨證善用經方,擅長于男科、婦科、老年病等雜癥。筆者有幸侍診于側,現與眾分享林天東教授治療內傷發(fā)熱驗案一則。
王某,女,43歲,海南省澄邁縣金江鎮(zhèn)農民,于2013年12月10日以“低熱年余”前來就診。患者1+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體溫升高,并伴有微惡風、鼻塞等癥,無咳嗽咯痰,無咯血,無盜汗,無明顯體重減輕,就診于當地診所,予抗感染治療后未見好轉(具體藥物不詳)。此后每日仍發(fā)熱,夜間尤甚,體溫波動于37.0℃~37.5℃,伴有五心煩熱、盜汗,未予特殊處理。1個月前患者因發(fā)現閉經2個月,遂就診于某三甲綜合醫(yī)院。查妊娠試驗(-),排除妊娠,門診擬“發(fā)熱查因”收入院后行血尿便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血沉、呼吸道病原學九項、結核抗體、血培養(yǎng)、抗核抗體、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免疫五項、腫瘤標志物檢測、胸腹CT等檢驗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后以“發(fā)熱查因”而出院??滔掳Y見: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夜間低熱,體溫37.2℃,五心煩熱,盜汗,口干,閉經,乏力,納可,眠差,小便可,大便干。既往月經規(guī)律,初潮年齡不詳,末次月經為2013年9月8日,育2子1女,訴于2008年順產最后一子,末次產育前經行5 d,周期規(guī)律,經量正常,無血塊。末次產育后周期仍規(guī)律,但經行3 d,經量減少,無痛經史。查體:形體消瘦,全身皮膚無皮疹、斑塊,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心肺腹均無明顯異常,關節(jié)無腫大。舌暗紅少津,中有裂紋,苔少,脈細數。辨病:閉經。辨證:陰虛骨蒸夾瘀。治以滋陰清熱祛瘀,方以秦艽鱉甲湯加減,處方如下:秦艽10 g、鱉甲15 g(先煎30 min)、地骨皮15 g、銀柴胡10 g、青蒿10 g(后下)、當歸15 g、知母10 g、烏梅10 g、紅花10 g、桃仁10 g、酸棗仁10 g、柏子仁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200 ml。2013年12月17日二診,大便已不干,余癥同前,守上方去柏子仁,加葛根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200 ml。2013年12月24日三診,訴已來月經,正值經期,量少色黯,仍有低熱,守二方去桃仁、紅花、酸棗仁。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200 ml。2014年1月4日四診,訴無發(fā)熱,無乏力感,守三方加茯苓20 g。
患者低熱1+年余,從病史及體溫趨勢判斷,應屬中醫(yī)“內傷發(fā)熱”范疇,林天東教授認為患病之本在于陰血虧少?;颊吣┐萎a育后陰血虧耗,導致經量減少、經期縮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現陰血不足,正氣虛弱,肌腠疏泄,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抵御邪氣,且風為百病之長,故易感受外風,因素體陰虛,感邪后邪從熱化,故低熱、微惡風、鼻塞,應從滋陰與解表雙方入手,若獨滋陰而不發(fā)表則邪氣不除,若但解表而不滋陰則邪易復熾,滋陰解表兩端兼顧,方能鼓邪外出。然病家患病之初,給予抗生素治療,一般認為抗生素之屬與中藥石膏、方劑白虎之類相似,同為清熱之品,對氣分證效果甚佳,至于本病,則陰未補、衛(wèi)分之邪未解,兩端均未涉及,故效果不佳。久病失治,病邪入里,陰精損傷愈甚,無以制約陽氣,出現夜間低熱、盜汗口干,形體消瘦、舌暗少津、中有裂紋、苔少、脈細數等一派陰虛內熱之象;另“血尤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現陰津耗損,不能載血,血行不暢,塞而成瘀,故出現閉經、舌暗等血瘀之象。故辨證為陰虛骨蒸夾瘀,治以滋陰清熱祛瘀,方以秦艽鱉甲湯加減。秦艽鱉甲湯出自元代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全方養(yǎng)陰和泄熱并用,并偏重于退熱。林老認為本方中秦艽、柴胡、青蒿、地骨皮、烏梅用以泄熱,鱉甲、當歸、知母用以滋陰?!盁o風不作骨蒸”,風邪,陽氣也,風可生熱,而熱亦可生風,二者互化,在表則表熱,在里則里熱,附骨則骨蒸潮熱,久蒸則肌肉消瘦;秦艽“療風,不問新久”,柴胡“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二者驅風外出;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烏藥“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熱,泄火下行”,從外、內、下三個方向共奏清骨之效[1]。“益水之源,以制陽光”,鱉甲、知母滋陰,當歸和血,補益虧耗之陰血。林老認為陰虛日久致瘀,故出現閉經,加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在辨證基礎上,注意改善患者次癥,提高生活質量,如加柏子仁潤腸通便,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葛根升津止渴;且遵患者的生理周期,在月經來潮時去桃仁、紅花等化瘀藥,防止血出太過,加重陰虛之證,去酸棗仁等酸澀之品,以防瘀血排出不盡,體現中醫(yī)個性化治療的特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加茯苓益氣健脾以善后,未病先防。
發(fā)熱一癥于臨床常見,多見于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免疫性疾病。但仍有大約10%的發(fā)熱是不明原因的,原因不明則現代醫(yī)學束手無策。中醫(yī)對發(fā)熱的治療經驗豐富,仍有可取之處。
3.1 辨清內外 辨清發(fā)熱的外感與內傷歸屬是本案辨治的基礎。辨別外感和內傷通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鑒別[2]:(1)病因病機,外感發(fā)熱由感受外邪所致,衛(wèi)陽被遏,營衛(wèi)失和,正邪相爭而起;內傷發(fā)熱多因飲食、七情、勞倦所傷導致氣血陰陽虧虛或氣火瘀血痰郁,臟腑功能失調而成。(2)發(fā)熱特征,外感發(fā)熱多為高熱,常見惡寒發(fā)熱、寒熱往來、壯熱幾種熱型,內傷發(fā)熱多為低熱或自覺發(fā)熱;(3)伴隨癥狀,外感發(fā)熱多伴有惡寒惡風、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表證;內傷發(fā)熱多不惡寒,或祛寒,得衣物則溫,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
林天東教授強調內傷發(fā)熱需注意與濕溫病相鑒別。濕為陰邪,旺于陰分,故表現為午后身熱;濕邪郁遏,其熱難達于表故低熱,津氣難于上供故口干,所以常誤認為陰虛發(fā)熱,若治以芍地歸等柔潤陰藥,則二陰相合,遂有固結不可解之勢;另濕邪阻遏氣機,阻于中焦則脾胃升降失常,脘悶少氣,體沉乏力,常誤認為氣虛發(fā)熱,若以補中益氣湯等甘溫除熱,則氣機郁滯愈甚,濕熱更加不能宣化。
3.2 厘別虛實 內傷發(fā)熱分為虛、實兩類,以虛證多見。虛證為氣、血、陰、陽虧虛,治以補益氣血陰陽;實證多為氣火、瘀血、痰郁,治以行氣、活血、化痰。分別虛實,以定補瀉。對虛實夾雜者,應分清主次,適當兼顧,正如本病案以陰虛發(fā)熱為主,兼夾瘀血發(fā)熱,治療在透熱補陰的基礎上適當活血療效益佳。
3.3 調理脾胃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強弱與否是疾病向愈的關鍵。然內傷低熱,耗氣傷津,脾胃已弱,誤用苦寒,傷脾敗胃,影響疾病轉歸,對于內傷久病之體,適當加用健脾藥,多有裨益。
[1]李飛.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01-605.
[2]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435.
R441.3
B
1003—6350(2016)04—065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4.048
2015-09-2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資助項目(編號:0101041)
通迅作者:王秀蘭。E-mail:wangxiulan123@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