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在美國,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面臨的挑戰(zhàn)比普通的中國孩子大得多。由于很難得到足夠的監(jiān)督和管教,他們往往缺少自控能力,他們甚至連每天按時上學都做不到。
可是美國公立學校改革中誕生了這樣一個奇葩——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項目)。在這個學校系統(tǒng)上學的絕大多數孩子來自窮人家庭,其大學升學率卻超過80%。
1993年,青年教師麥克·范伯格和戴夫·萊文因為不滿當時公立學校的落后局面,決定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校系統(tǒng)——KIPP。
KIPP錄取學生的方式很獨特——不看學生之前的成績,而是采取抽簽的形式。正因為入學沒有選拔,KIPP取得的成就才更令人敬畏。KIPP的學生在五年級入學的時候,其數學和英文成績在全學區(qū)排位落后兩個百分點,到八年級時,他們的成績100%超過平均水平,在其所在城市的所有學校中名列前茅。
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辦法非常簡單:不是家庭和環(huán)境因素不好改變嗎?那干脆讓學生每天在學校多待幾個小時。早上7點25分開始,下午4點30分結束。這意味著,學生要在早上五六點鐘起床,晚上五六點鐘才能回到家里。不但如此,KIPP還在星期六上半天課。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里所接受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KIPP的理念,可以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概括。
一個中心,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學?!按髮W”,是KIPP學校里最常出現的詞語。老師跟學生說的話,跟家長說的話,學校里的各種口號,處處體現“上大學”這個中心目標——哪怕他們只不過是初中生。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被領著去大學參觀,去接觸從KIPP畢業(yè)并成功考上大學的校友,樹立自己有朝一日也要上大學的愿望。教室用各個大學的名字命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心儀的大學。
兩個基本點,叫作“Work hard,be nice(努力學習,好好做人)”。這兩句聽起來很俗的話,絕對不是隨便說的。KIPP的學生有七個目標品質:堅毅、自控、熱忱、社交、感恩、樂觀和好奇。這也是KIPP的“核心價值觀”。KIPP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往學生的腦子里灌輸價值觀。比如“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那些能堅持不吃第一塊棉花糖,一直等到實驗人員拿來第二塊棉花糖再吃,表現出強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最后都會有出息。KIPP的T恤衫上印的不是“自控”這個名詞,而是“別吃那塊棉花糖”!
“努力學習,好好做人”——這兩條其實說的都是自控力,前者是學習中的自控,后者是人際交往中的自控。
為什么KIPP最喜歡自控力?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談不上拼天賦?!边@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一個自控力強的人,生活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素材運用】學生本性頑劣好動,培養(yǎng)成才自然困難,這都是人人皆知的。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契合學生的實際,重新制定教育的方式,從品質上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道德素質。正如KIPP一樣,引導著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懂得尊敬他人,懂得調整、控制情緒,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也就容易看到希望和榮耀。
【速用名言】
1.測量一個人的力量的大小,應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意大利詩人 但丁
2.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
——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
【適用話題】明確目標;嚴格律己;懂得尊重;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