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蘇斯博士創(chuàng)作了諸多深受兒童喜愛的作品?!独侠卓怂埂芬粫枋隽巳祟悓ψ匀坏呢澙窡o度的索求,導致了一個人間仙境變成了一片荒漠的悲劇性故事。借助老雷克斯之口,蘇斯博士對人類中心主義觀進行了批判,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生態(tài)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和內在價值,都值得尊重;人類不是環(huán)境的征服者,應當是生命共同體的成員,人類只有改變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才能挽救生態(tài)危機,同時拯救自己。
關鍵詞:生態(tài)中心倫理觀 人類中心主義觀 蘇斯博士 兒童文學
蘇斯博士(Dr. Seuss,原名Theodor Seuss Geisel),美國著名兒童文學家、教育學家。一生創(chuàng)作的48種精彩繪本,全球銷量超過了2.5億冊,曾獲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和普利策特殊貢獻獎,其改編作品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和艾美獎。蘇斯博士擅長利用一些無意義或荒唐的事作為重要的出發(fā)點來從事創(chuàng)作,通過他豐富的想像力,就會創(chuàng)作出一本深受兒童喜愛的書。蘇斯博士筆下的人物看起來有點怪怪的,但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獨特又可愛的個性。蘇斯博士的作品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充滿了對兒童和周圍世界的關懷。
在蘇斯博士的系列繪本中,不同于其他書嬉笑、幽默的風格,《老雷克斯》更像是一本寫給大人的書,是一本關于自然與人關系的預言。該書講述了一個叫文斯勒(Once-ler)的人為了賺錢如何將美麗的山谷變成一片荒漠的故事。文斯勒要砍掉山谷中所有的毛絨樹(Truffula)建造工廠,樹樁中出現了一個神奇的生物名叫老雷克斯(Lorax),他要替不會說話的樹發(fā)聲,阻止文斯勒破壞。但是文斯勒置之不理,并召集親朋好友加入其中。最后樹木資源耗盡,工廠倒閉,朋友們也都離開了,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和殘垣斷壁。文斯勒給了小男孩最后一顆毛絨樹的種子,讓他幫助山谷找回生機,讓老雷克斯和他的朋友們回來。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發(fā)生了以生態(tài)觀為主旨的大規(guī)模群眾性環(huán)境保護運動。最直接的起因是人們對日趨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的不滿和恐懼,并促使人類對資源消耗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并進而演進為一場以“環(huán)境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思想運動。在此背景下,環(huán)境倫理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逐步形成,人類為了走出環(huán)境困境,在不同的領域進行了探索,并延續(xù)至今。
對世界有著敏銳觀察力的蘇斯博士,用自己的作品有力地聲援這場拯救環(huán)境的運動。他借助老雷克斯(自然的發(fā)言人)之口,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應當尊重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濫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然”的結果只能是讓樂園變成荒漠,人類則會在荒漠中孤老終生。蘇斯博士把他的生態(tài)中心倫理觀思想滲透到了兒童作品中,期望給孩子和大人警示,要保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兒童作家,蘇斯博士還是不忍心讓孩子對未來失望,他把最后一顆毛絨樹的種子交給了一個小男孩,希望孩子能夠重建樂園。
一、為我所用的“人類中心主義”
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認為只有人類具有道德地位,所有其他東西被人類使用時才具有價值。人類中心主義觀的形成與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同階段有密切的關系。從最初的敬畏自然、依賴自然,發(fā)展到“征服自然”,乃至“人定勝天”,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經歷了依存、開發(fā),并發(fā)展到了掠奪第三個階段。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自信心充分張揚,人類對自然持有一種非常功利的態(tài)度。人類在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是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之上的,認為人是萬物主宰的尺度,蔑視自然,任意利用乃至掠奪自然,導致了生態(tài)危機。蘇斯博士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批評。
文斯勒來到一片生機勃勃的樂土,那里有在樹陰下追逐打鬧的bar-ba-loot,開心地吃著毛絨樹的果實;歌唱魚兒在水里歡快地哼著歌兒嬉戲。但是在文斯勒看來,這一切和諧景象都遠遠比不上見到毛絨樹所帶來的驚喜。那個摸起來比絲綢還柔軟、聞起來比新鮮的蝴蝶奶(butterfly milk)還甜美的味道的毛絨樹,是他一生都在追尋的東西。他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立即跳下車,很快建好了一個小店,然后拿出斧頭一下子就砍倒了一棵毛絨樹,用極快的速度,極為熟練地把毛絨編織成一塊布料。文斯勒在向老雷克斯解釋為什么砍樹時,反復強調的一個詞是“有用”(useful)。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文斯勒還招來他的家人和親戚一起來砍樹、織布,晝夜不停。當他發(fā)現一次砍到一棵樹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時,他很快發(fā)明了一種超級斧頭,一次可以砍倒四棵樹。蘇斯博士連續(xù)使用了八個“bigger”對文斯勒的貪婪進行了詳細的描述:“grow bigger, so bigger I got, bigger my factory, bigger my road, bigger my wagons, bigger the loads, bigger selling more, bigger my money.”“bigger”代表了人類的欲望,是每個人的需要。當老雷克斯批評他因為貪婪而沖昏了頭腦時,他卻嘲笑老雷克斯愚蠢,“永遠都不會知道人們可能會買些什么”。當老雷克斯警告他動物們由于樂園遭到破壞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時,文斯勒對代表自然發(fā)聲的老雷克斯的警告不屑一顧甚至于惱羞成怒,他說“我有權利……我要繼續(xù)做我想做的事情”,在他的眼里,人是自然的主宰,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是一切價值的尺度,為我所用才是其他生命存在的價值,絲毫不顧及其他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
當文斯勒還沉浸在毛絨樹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狂喜中時,自然也開始向他展開了報復?!爱斎祟愊蛑娴恼鞣笞匀坏哪繕饲斑M時,他已寫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這種破壞不僅僅直接危害了人們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與人類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以毛絨樹果實為食的Bar-ba-loot,由于食物匱乏而逃離了家園;工廠的煙霧傷害了愛唱歌的天鵝的嗓子,它們無法歌唱還整日的咳嗽,天鵝也逃走了;工廠產生的污水排入池塘中,歌唱魚也不得不逃離,可憐的魚兒只能用魚鰭走路,虛弱不堪。更糟糕的是文斯勒砍倒了最后一棵毛絨樹,他的貪婪也受到了懲罰:親朋好友離他而去,只剩下他一人在充滿了惡臭氣味的天空下守著空空的工廠,噩夢連連,擔心著未來。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預言中,文斯勒是人類文明社會的縮影,他身上展現了由于自我意識膨脹所帶來的征服力量,他利用源自社會的文明和技術不斷挑戰(zhàn)自然,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他卻讓自己和自然都陷入了深淵,無法解脫。人類對地球不計后果的掠奪并因此給自己造成了困境,對于我們現已選擇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不能主動地限制,那么自然將會以更殘酷的方式來限制”。
當人類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斷地消滅其他物種和生命時,正在成為“生命的孤獨者”,難以享受到與其他物種和生命共存共娛的歡樂。自然之間應當和諧共處,破壞自然的人終將受到應有的懲罰。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再思考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日漸深入,60年代環(huán)境危機的出現促使人們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思考,哲學家們開始用倫理學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史學家懷特(Lym White)在其《生態(tài)危機的歷史根源》中指出猶太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教義將人與自然分離,人類超越自然并利用自然的信念是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人類應當給非人類的自然界賦予價值,并給予道德考慮。生態(tài)中心倫理觀(ecocentric ethics)從生態(tài)整體的角度討論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倫理關系,并認為自然生態(tài)有自身的價值,應受到人類的尊重與道德關懷,這些認識反映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考,倫理關系突破了人際關系,整個自然環(huán)境列入了倫理范圍。
蘇斯博士在文中多次強調多種生命平等性,尊重自然,追求各種生命的共生性。老雷克斯代表不發(fā)聲的毛絨樹質疑文斯勒的編織物是什么,文斯勒自負地認為這個編織物是所有人類都需要的東西(A Thneeds a Fine-Something-That-All-People-Need)。他嘲笑老雷克斯是“可憐、愚蠢的老東西”,“永遠都不知道人們會買什么樣的東西”。老雷克斯指出這片樂園是動物和植物的家園,它們有權利在此嬉戲、唱歌和生存。他憤怒地譴責文斯勒砍伐毛絨樹,污染土地、空氣,動物們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沒有了毛絨樹,動物的樂園很快變成了荒漠,自負、貪婪的文斯勒也孤老終生?!独侠卓怂埂肥侨伺c自然的預言,從生態(tài)學角度看,是自然報復人類的悲劇。從一開始文斯勒就無視樂園其他生命的存在,一心只為實現自己的財富夢,看似證明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勝利,但是這種勝利之后的結局卻使文斯勒又變成了一無所有。
但是蘇斯博士還是不忍心讓小讀者們失望,在故事的最后給讀者留下了希望的種子。老雷克斯走后,給文斯勒留下了一個詞“除非”(unless),面對一片荒蕪,文斯勒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他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仔細體味著老雷克斯“除非”的意義,最終他明白了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他們之間有著密切、重要的聯系,要把這片荒漠恢復成樂園,就要重新建立這種依存的聯系。老雷克斯的用意是除非顧及到世界上所有生命(cares a whole awful lot),人們才能重建樂園,于是他把象征希望的最后一顆毛絨樹的種子送給小男孩,讓他種下并要求他悉心照管,保護好樹木,讓它長成森林,到那時老雷克斯和他的朋友就會回來了。
蘇斯博士借助文斯勒的深刻反省表達出自己的生態(tài)觀: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生態(tài)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和內在價值,都值得尊重;人類不是環(huán)境的征服者,應當是生命共同體的成員,人類只有改變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才能挽救生態(tài)危機,同時拯救自己。正如電影《快樂的大腳2》所言:“這世上的一切,無論多么巨大,無論多么微小,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出乎我們意料?!?/p>
參考文獻:
[1] Dr. Seuss.The Lorax[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2004.
[2] 蕾切爾.卡.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3.
[3] 楊冠政.環(huán)境倫理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 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 者:武小慶,碩士,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英美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