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摘 要:“功”的教學是實現(xiàn)“機械能守恒定律”全章教學的基礎,教師應在完成知識學習目標的同時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探究、生成的過程,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真正使學生通過課堂達到好學、會學、樂學的成效。本文將為大家呈現(xiàn)一堂成功課例,供同行學習研討。
關鍵詞:“功”;教學課例;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09-28
“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二節(jié)內容,是奠基性的一節(jié),對于后續(xù)學習影響頗大。本文是筆者在視導聽課中發(fā)現(xiàn)的一堂較成功的教學課例,進行整理評析后呈現(xiàn)如下。
片段一:新舊銜接,引入課題。
師:初中我們學習了能量,請問什么是動能?什么又是動能?
生:物體由于被舉高所具有的能量叫勢能;物體由于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叫勢能。
師:上節(jié)課討論了什么是能量,各種能量可以相互轉化。那么,如何來度量勢能、動能,這需要一個定量的表達式,而根據(jù)功能關系,要想得到定量表達式,我們就需要研究功。
片段二:方法拓展,判定做功。
師:試判定教材圖7.2-1中甲、乙、丙三種情況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生:做了功。因為在力的方向移動了位移,滿足做功的兩個條件。
師:能不能換一種角度判斷,做功過程也是能量轉化過程,能不能從能量的變化,來判定是否做功?
片段三:對稱分析,歸納統(tǒng)一。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個力中,誰做了功?試用兩種方法分別判斷,進而推導出做功表達式W=FL。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個力中,誰做了功?試用兩種方法分別判斷,進而推導出做功表達式W=-FL。你所理解的負功是什么?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個力中,誰做了功?F做的功用W=FL表示對不對?應該怎么求?
生:對F正交分解,推導出W=FLCoSθ。
師:除了對F正交分解,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生:對L正交分解。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個力中,誰做了功?試用兩種方法分別判斷,進而推導出做功表達式W=-FLCoSθ。
師:四種情形,每種進行分解,推導出來的表達式都不一樣,缺乏簡潔性,能否統(tǒng)一起來?
生:W=FLCoSθ。
評析:對于做功表達式的推導,教師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四種典型情況,從特殊到一般,運用對稱分析,輕松突破認知難點。此環(huán)節(jié)教師重在設計引領,學生重在思考分析、得出結論,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
片段四:合作討論,探求方法。
小組討論:物體在幾個力共同作用下發(fā)生一段位移,如何求這幾個力的總功?談談你的依據(jù)是什么;是否只有一種方法?
評析:對于幾個力做功的總功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對此教師很合理地將此問題作為小組合作討論的內容對象,通過合作討論,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思路、方法,集思廣益地、創(chuàng)新性地思考解決問題。
片段五:變式分解,逐層深入。
例:一質量為110kg的貨箱,在500N的以θ=37°斜向上拉力作用下,水平移動了5m,求力的總功。
評析:對于這個例題,教師巧妙地進行了變式分解,從光滑到粗糙,由淺入深,降低了學生解題的難度;同時通過變式讓學生了解到題目的可能變化,活化了思維。
總的來看,本節(jié)課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fā),根據(jù)知識內容的邏輯關系自然生成課堂,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注重方法指導,有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認知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好學、會學及樂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