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芹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九中學)
懲罰
——讓學生負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李長芹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九中學)
當代社會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責任心都不強,無論發(fā)生的各類大事小情,凡是涉及自己利益的事,都避而遠之,甚至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都一推遠之,大人的人生觀已經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人生觀是可以塑造的,也就是說孩子們的責任心完全可以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努力來共同完成,來塑造他們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懲罰教育;時機;責任
當代社會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責任心都不強,無論發(fā)生的各類大事小情,凡是涉及自己利益的事,都避而遠之,甚至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都一推遠之,大人的人生觀已經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人生觀是可以塑造的,也就說孩子們的責任心完全可以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努力來共同完成,來塑造他們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發(fā)現現在學生的一個共同點,學校里玻璃碎了沒有人承認;課本被撕碎沒有人承認;垃圾桶撞扁了沒人承認……類似的例子經常發(fā)生,如果沒有其他人舉報,肯定沒有人承認。為什么現在的學生不敢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經過20多年的班主任實踐摸索,就是因為以下原因:
一、是學生身心發(fā)展局限。學生在生長發(fā)育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著好奇心,總抱著嘗試的態(tài)度,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因為經驗少,所以他們便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磕磕絆絆,推卸責任和人的惰性一樣都是天生的,這是造成孩子們不承擔責任的原因之一。
二、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學生年齡小,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家庭教育以溺愛為主,況且現在的孩子,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留守兒童多,孩子們都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隔代的教育僅管吃飽穿暖,缺乏引導性的做人教育。
另外,學校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沒有進入到養(yǎng)成教育的意識范疇,僅抓學生的紀律衛(wèi)生,對于做人方面的教育,學校干預的極少,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合理。這些方方面面都導致現在的學生責任心差。
我在困惑如果我們一味的遷就,學生的責任心就會越來越淡薄,那我們的教育就會誤了一代人。我很贊成一位教育專家的說法,在提倡表揚、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教育,應該讓學生懂得,做錯的任何事都應勇敢地去承擔自己所應該負的責任,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通過懲罰才能讓學生承擔他所負的責任呢?
首先,懲罰教育不是體罰,這種教育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當教育我們的學生時應該把孩子們當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犯錯誤是孩子們必須經歷的,我們不能對此恨之入骨,他們是人,是可以教育的人。懲罰教育是一種教育藝術,這種教育比賞識教育更能讓學生有自信,因為只有知道自己錯在哪,才能更勇敢地承擔責任,樂于、勇于接受懲罰,恩威并施才是我們真正的教育真諦。但是我們的懲罰不能超過學生所能接受的極限,無論任何懲罰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傷害學生的自信心,否則會導致學生望而卻步。一定記住對學生的懲罰教育不能同情、憐憫,否則是會半途而廢的。
其次,懲罰教育應該抓住時機,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該當機立斷立刻懲罰,指出其錯誤所應該受的懲罰,還有錯在哪,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比如,學生亂扔紙屑,應讓學生撿起,并讓其送到垃圾桶,責罰他將教室、班級分擔區(qū)揀凈,嚴重者揀學校操場。讓孩子們心中有別人因為有我的存在而幸福,而不是我的存在給別人帶來痛苦。
最后,對于學生的懲罰教育應該有禮、有力、有節(jié)。懲罰畢竟只是教育的一種輔助形式,不能動不動就懲罰學生,就像我們對農田打農藥一樣,同一種方法時間長了,學生就有了抵觸情緒,產生了抗藥性,這樣懲罰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我本人的做法就是,對于學生普遍犯的錯誤,大家共同討論獻計獻策,制定可行的方法策略,形成班規(guī)來施行,發(fā)揮輿論的懲罰作用,讓孩子們在同齡人的監(jiān)督下改正錯誤,提高覺悟。將缺乏責任心的孩子一步步培養(yǎng)成有責任心的人。
作為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我們教師的率先垂范作用也不可低估,我們應該做到不爭功,不諉過,在教學上或者在班級管理中出現的過錯,應勇敢地向學生承認。進行家校有效溝通,告訴家長訓練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犯的錯自己承擔,反思自己而不能從別人身上找任何借口,比如,外出游玩,家庭成員都應該背自己的物品,學生的物品不應由大人來承擔,考試成績不理想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而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
總之,我們的國家要有希望,我們的民族要有希望,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應擔負起我們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懲罰,練就他們的責任心,使他們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吳興奇.體罰教育方式探索[D].云南師范大學,20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