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春(廣西河池市天峨縣民族中學)
初中古詩詞教學設計研究
黃艷春
(廣西河池市天峨縣民族中學)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藝術形式,是文化經(jīng)典中的璀璨明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使古詩詞發(fā)揮自身的魅力,將詩詞中蘊含的古人智慧、情感和藝術傳承給學生,是值得每個初中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初中;古詩詞;教學設計
要想真正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詩詞素養(yǎng),教師必須從教學設計入手。本文著眼于詩詞吟誦和整體感知兩大方面,力求通過教學設計使學生感知古詩詞的魅力,學會鑒賞詩詞。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中可見,吟誦是鑒賞詩歌最基本的要求。在以往教學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教師和學生都是隨意地讀。對古詩詞來說,它們背后包含了許多背景知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并不適用于古詩詞的學習。因而,教師必須要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正確地吟誦古詩詞。
正確地吟誦古詩詞,要把握詩歌外的韻律,即詩歌的音步、重音和音調。這些規(guī)則,教師不可能完全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一定能在初中階段就學會。但教師可將韻律知識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作示范誦讀時,不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知識都講給學生,但教師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正確、恰當?shù)囊髡b方法,這樣才能使詩歌的吟誦更有古典美和感染力。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吟誦指導教學?;ヂ?lián)網(wǎng)平臺上,有許多優(yōu)秀的古詩詞愛好者以及優(yōu)秀的朗讀人員錄制成的古詩詞朗讀的音頻和視頻,有的還會配上古典音樂和與詩詞內容相映襯的背景畫面,這些對古詩詞吟誦教學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根據(jù)授課內容把握好詩詞的音步、重音和音調,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最佳的吟誦效果,自己錄下來聽一聽能不能從中感受到詩詞的音韻之美,能不能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針對詩詞的吟誦,設計好吟誦知識的切入點。如根據(jù)視頻材料或教師的自我誦讀先請學生感受其中的音韻,之后請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以小組討論為手段,請學生代表吟誦詩詞,教師在每一組學生誦讀之后,針對學生出錯的地方講解韻律知識,對學生讀對的部分進行表揚。學生在自己誦讀之后再得到指導,會對其中的知識記憶得更加深刻,教師的表揚也激發(fā)了他們改正讀法的動力。每組學生出現(xiàn)的吟誦問題各不相同,因而也提供了更多的指正機會,便于教師插入對應詩詞韻律知識的講解。同時,優(yōu)秀的吟誦可以激發(fā)詩詞畫面,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大有裨益,教學設計同樣要設置好如何在課堂上引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在指正錯誤后,請學生根據(jù)正確的讀法再次誦讀詩詞,先自我感受其中意義。接下來通過播放視頻,學生閉眼想象詩詞所描述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開展接下來的教學任務。
《孟子·萬章下》中曾寫道:“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對古詩詞的理解,要知人論世,否則就容易陷入對詩詞表面意義的理解,而忽略了詩人本身要表達的內涵。詩歌所反映的都是詩人在親身經(jīng)歷、感受、理解后的生活再現(xiàn),一部作品的形成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由詩人的思想感情和長久以來的世界觀、價值觀所決定的。因而在鑒賞詩歌時,對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思想感情、個人主張和創(chuàng)作意圖等的了解,對于深入理解詩歌是非常必要的。
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不知道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無法深切體會到詩人溢于言表的苦悶、悲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劉禹錫被貶官后經(jīng)歷了整整二十三年才回到洛陽,在路過揚州時碰到好友白居易時所寫的。在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軍》中寫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痹谶@首詩里,白居易相對比較直白地表達了對劉禹錫不幸遭遇的安慰以及對朝廷不善待人才的憤怒。因此,在教學時,不妨先給學生介紹劉禹錫的創(chuàng)作背景、“八司馬事變”的歷史大事件和白居易的這首詩,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解讀出劉禹錫為什么叫“酬樂天”。在同一事件中,柳宗元也同樣被貶,創(chuàng)作了《江雪》一詩,抒發(fā)自己難以忘懷的悲痛。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才會對劉禹錫豁達樂觀的性格印象深刻。所以,不妨在教學中滲入整體背景,讓學生能從整體感知其意境和意義。
但僅僅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設身處地地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才能進一步引起學生與詩人通過詩詞產生的共鳴。比如,陸游《清明》一詩中,在細雨紛紛中趕路為何會“欲斷魂”呢?教師要先講講陸游所處時代清明節(jié)的習俗,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清明時節(jié)別人都全家團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墳掃墓,而自己卻孤身趕路,你會是怎樣的心境?這樣才能體會“欲斷魂”這樣強烈的情感反應。
這樣的吟誦教學和整體感知教學,對教師來說,提高了課堂上對知識本身的追求,能真正地將個人融入詩詞的海洋中去;對學生來說,沒有應試教育的壓力,也避免了無組織的無效學習,大家在小組討論、教師細化指導、整體感知歷史背景的過程中都收獲了知識,在閉眼想象中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詩人眼前的景象,在設身處地中與詩人共鳴,師生共同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實現(xiàn)了對古詩詞藝術的鑒賞。
胡廳.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D].廣州大學,2011.
·編輯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