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華(安徽省懷寧縣振寧學校)
?
淺析新課程標準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些許問題
何少華
(安徽省懷寧縣振寧學校)
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的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jié)合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應用語言指導、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豐富多彩,特別是“新課程教學模式展評”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很多優(yōu)質(zhì)的范例。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不少有待改進的做法與認識上的偏差,以下是筆者總結(jié)出的問題和一些膚淺看法,供大家商榷。
心理學表明,對人的良好思想行為做出肯定和贊許,能使其產(chǎn)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得到表揚和鼓勵,會煥發(fā)出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現(xiàn)如今,特別是觀摩、賽課等教學中,教師濫用鼓勵性語言,學生探討與回答問題的答案即使與問題風馬牛不相及、甚至錯誤時,授課教師仍予以“肯定”,諸如“你的見解很獨特”“你很有想法”……而不是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讓回答問題的學生樂此不疲,更令其他學生迷失了方向。這是教師錯誤地理解了“賞識教育”的精髓所致,“賞識教育”不只是一味地表揚與鼓勵,而重要的是賞識學生的行為過程,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以指明其發(fā)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以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課堂上只一味贊賞,學生的思維嚴密性會受到極大影響,思維惰性隨之增強,再次提問時,不免會出現(xiàn)胡亂回答的情況。逐漸地,學生就不去積極主動尋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作業(yè)完成情況更是可想而知了。課堂上學風、紀律必會出現(xiàn)混亂,不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眾所周知,課程改革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長期如此,從學生成長大局來看,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符合課改要求。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堂教學確實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但預設要適度、要留有空間,過度的設計必然導致對教學的控制,導致對學生活動和發(fā)展的包辦、強制和干預。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設計的過程,課前教師精心預設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牽著學生走,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累。在學生分組探究“鎂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zhì)量的變化”時,某教師設置的八組實驗中有七組按預設“燃燒后質(zhì)量減輕”完成了實驗,有一組學生得出了相反的結(jié)果。此時該教師沒有因勢利導去分析會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而是要求該組學生課后重做一遍。諸如此類超出預設程序的問題,教師或不予理睬,或不做正面回答,這不僅打消了學生興趣,更可能抹殺了化學人才的涌現(xiàn)。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中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僅有預設、沒有生成是不夠的,缺少生成的課堂必然會呆板缺憾;兼有預設和生成的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現(xiàn)課堂的動態(tài)美,才符合現(xiàn)代課程理念。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是其他學科無與倫比的?!读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將“科學探究”作為義務教育課程內(nèi)容標準的主線,單獨設立為一級主題。由于學生知識儲備、學習時間等因素的制約,《標準》中將“科學探究”僅設置了“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完成基礎的學生實驗”四個二級主題。初中化學中的科學探究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而非將獲取知識作為唯一途徑。然而部分教師對任何化學知識都設計學生探究活動,但初中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能力去進行全面探究。筆者認為,只有核心的知識、能夠探究、值得探究的問題,才適合學生去探究,不可任何問題都去探究或冠以“探究”之名。在學習上,不能懷疑一切,不是任何知識都需要親自完成探究,這也符合“合作學習”理念。
另外,實驗探究設計不合理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如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探究”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在給定儀器與藥品范圍內(nèi)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方案,這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禁錮在特定范圍,談何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失去了探究本色。
“學案導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現(xiàn)如今學案導學被教師運用走樣了,實際上僅讓學生對照學案自學,缺少了教師的必要指導。在眾多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學案成了學生自習完成的作業(yè),而課堂上節(jié)省的時間又被教師占去做無謂的拓寬或大搞題海戰(zhàn)術(shù),無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無益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自覺性不強或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上課無異于聽天書。這類學生課上聽不懂,課后有大量無味作業(yè)有待完成,他們的學習興趣何在?我們教師如何完成“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任務?
問題根源不在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而在于教師如何恰當運用該模式。學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學案導學的效果,教師應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認真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認識特征,把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目標、要求、方法等有機融入學習過程,設計出滿足不同層次學習需求的學案。不是知識點的識記、結(jié)論的提前介入、習題的機械模仿,而應是設置相關(guān)的問題情景,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拉近與新知的距離。在設計中應適當留白,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使他們能創(chuàng)造性地提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輕易加重學生學業(yè)負擔,盡可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良好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直接融入學習活動中,親身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氣氛,體驗學習的情趣,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激發(fā)和維持學習的興趣,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強化學習的結(jié)果,促進師生的互動,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皢栴}”是學習情景的核心,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學習情景,一定要考慮情景中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識能力,要抓住和把握學生的思維起始點,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相關(guān)舊知識或已有的經(jīng)驗來積極思考,產(chǎn)生學習新知的渴望。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良好情景的創(chuàng)設,可以把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趣味生動,使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qū)W生的潛能,對提高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故弄玄虛,設置一些華麗、空洞的情景,只追求課堂氣氛熱鬧、形式新穎,學生只是一看過之、一笑了之,卻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欲望,不能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極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例如,在“滅火原理與方法”教學中,有教師截取了一些電視新聞中火災現(xiàn)場視頻,卻沒有進行處理(大家知道這類視頻內(nèi)容一般只涉及火災損失與救援情況),與教學主題還是相差甚遠的。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設計出貼切的學習情景,讓情景為教學服務。
課堂上學生掌聲越來越多,吵鬧聲越來越大,多媒體使用越來越玄,“秀”功越來越高明。課后,聽課教師最大感受是“僅用于表演而已”、學生最多談論是“好玩但不知所云”,足見其實效性值得商榷。這其中不乏對教材的處理、問題的設置、教師的語言……化學教科書的確只是教師的教學范例,教師只用教科書教,不是教教科書,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學素材和課程資源。但有些教師基于這一點,只追求新意,撇開教材,特意選取課本以外的素材(包括新教材摒棄的、后續(xù)將要學習的),殊不知超出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為了活躍氣氛,課中問題設置簡單,追問過多,根本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還仿照明星要掌聲,“掌聲在哪里?”“我們應該給他點什么?”……教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這樣的教學浮于淺表,缺務實之風,如此課堂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是浮躁的,學習絕不會是務實的。為了培養(yǎng)出務實人才,就必須面對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研究采用適合化學學科特點的最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shù),要我們?nèi)フJ真演繹和品味。任何教師都不會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必須認識到: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關(guān)鍵在于化學教師的化學課堂教學理念和化學科學素養(yǎng)。因此,我們應該始終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教學實踐,不能一陣風,盲目跟進,在學習借鑒與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