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毅祥
(灌云縣陡溝中學)
激發(fā)興趣,提升質量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建構策略研究
陸毅祥
(灌云縣陡溝中學)
初中歷史課堂是一個學生剛開始系統(tǒng)學習歷史的時期,關于如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及激發(fā)其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是討論的重點。
質量;高效課堂;策略
學習興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于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及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建構的相關策略,都應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總結近年來新課程改革趨勢下的教育經驗,提出以下策略。
初中生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相比,好奇心更強,對于新鮮事物、新知識的渴望更加強烈。而歷史學科恰好可以滿足學生這一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歷史雖然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但是由于歷史學科的外延非常廣闊,古今中外,時空跨度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歷史對于很多人來說也是新鮮事物、新知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是真實存在的,但由于時代因素影響,與當代有非常大差異,也為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此外,歷史中的人物與故事大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關于歷史事件的評價,學者、教授、普通人的評價和認識都是有區(qū)別的,這也是歷史的魅力之一。
既然如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不是難事。因為歷史本來就是神秘而吸引人的。但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同時還需要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兩項要求就比較難了。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較為豐富的語言特色與文化涵養(yǎng),是一門見證社會發(fā)展的學科。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時候,不應只從課本中挖掘課本知識,還應該從各種渠道挖掘知識,聯(lián)系課本、聯(lián)系實際,將豐富的歷史知識傳播給學生。在豐富了歷史教學素材之后,教師應該注重授課形式。一方面,初中階段的學生還尚未成熟,對于理論知識并沒有很大的耐心,也很難獨立思考;另一方面,歷史知識的廣闊外延在課本中的展示是有限的,并不能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歷史?;诖?,教師應該在聯(lián)系課外相關歷史知識的前提下,使用更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即講解歷史故事。故事的形式與歷史課本中的陳述間的主要區(qū)別是,故事是有情節(jié)與人物性格特點的。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產生興趣的要點,也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更愿意自己挖掘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突破口。
除此之外,應用多媒體教學形式,播放相關歷史影像、錄像、紀錄片、電影等資料,能夠增強故事的代入感以及學生對故事背景的熟悉感。關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主要還是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八課《辛亥革命》時,教師在播放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影像資料之后,幫助學生了解孫中山這一歷史人物的革命事業(yè)過程,在激發(fā)學生對孫中山這一人物的興趣之后,簡述其革命貢獻,鼓勵學生做出相關討論,互相交流意見與看法,以達到更立體的認識,引發(fā)學生對軍閥混戰(zhàn)時期中國國情的好奇心。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同時,應積極進行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
1.授課形式的優(yōu)化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應該突破以往“一言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死板模式,多分配一些學生交流、學生提問、學生討論的實踐,讓學生能夠有比較充足的時間思考,這是深度學習歷史、提高知識厚度、提升學生知識質量的關鍵。
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許多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是背記能力比較強。當提到某一事件或人物時,能夠講述相關的歷史事件,但是問及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時,學生無法給出比較成熟的觀點。這樣的歷史教學是比較失敗的。例如,筆者有一位學生,比較喜歡歷史,也背記了許多歷史資料,有一次在問及學生“鴉片戰(zhàn)爭”相關知識的時候,他背誦了一大段鴉片戰(zhàn)爭是如何進入中國,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毒害。最后我希望他用自己的理解告訴我,當代中國,是否還存在其他形式的“鴉片”,他并不能給我相關的解答。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并不希望學生只對過去的歷史達到熟記的目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能夠有一定的看法。這也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目的所在。這一切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多交流、多討論,而不是背誦課文了。
2.端正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
當下許多老師對優(yōu)等生及語、數(shù)、外成績較好的學生過于重視,忽視了其他對歷史感興趣的中等生或學困生,這是十分錯誤的。歷史本身在初中學習中不屬于分值較高的課,許多老師已經自己肯定地認為歷史是副科。
歷史學科本身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特點是,該學科對于先天智力等因素的要求遠低于其他學科,良好的學習興趣就能夠支撐學生好好學習并能學好。而且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也不局限于得高分,其內涵在于明辨事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既然如此,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就不應該輕視“弱勢”學生,而應該“保護”他們,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愿意學好歷史、有興趣學習歷史的學生給予充分重視和鼓勵,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
與此同時,因材施教,采用更加適合這類學生的教學方式。這并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區(qū)別對待,而是真正意義上做到為每一位學生“對癥下藥”,采取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提出適合各自的教學要求,以此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劉向東.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0(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