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
(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zhèn)中)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策略分析
楊科
(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zhèn)中)
在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并且能夠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以初中語文為例,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策略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問題;手段;學習氛圍
探究式教學,具體而言,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現(xiàn)行的教材內容進行學習和探討,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質疑、討論和探究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將自身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問題的解決中。在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對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策略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對于求知欲旺盛、喜歡追根究底的中學生而言,問題是促使他們展開學習活動的動力,在產生疑問時,他們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探究興趣和動機。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問題為契機,以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為依據(jù),設計出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特點和能吸引學生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和深入的思考,如此既能實現(xiàn)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把握,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學能力。
以《臺階》這篇課文為例,在講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就設計了問題研討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設計的問題如下: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既然父親一生的愿望就是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那么為什么文章不就建造新屋來詳寫,而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筆墨?父親是怎樣造成新屋的?在建造新屋時,作者對父親作了怎樣的描寫?新屋造好后,父親怎么樣了?然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自主合作討論,之后各抒己見,我則從旁進行適當點撥和引導,如此,課堂教學氣氛立即變得熱鬧活躍起來,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學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自主探究能力與自學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最主要的是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討、分析問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變得更為透徹和深刻。
以往應試教育思想統(tǒng)治下的教學課堂,語文教師總是一味地向學生機械地講解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無法凸顯,缺乏自主探究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單向活動過程,不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也不利于高質量語文課堂的構建。因此,我們應利用有效手段來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來對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探索,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主動性,并且實現(xiàn)師生間的良好互動。
以《橋之美》這篇課文為例,課前,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搜索和收集有關各種橋的圖文信息,如威尼斯的石橋、江南水鄉(xiāng)的石橋、趙州橋、烏鎮(zhèn)的石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等,并將其制作成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課堂上,挑選幾個小組到講臺上對本組所精心制作的課件進行講解和介紹。這樣,通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究的機會,且形式新穎,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和熱情,而且也實現(xiàn)了師生間的良好互動,為我們接下來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勤勞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學習思維較為活躍,教師教學方式與課堂氛圍對學生個人學習熱情極大。因此,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廣大語文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濃厚的探究性學習氛圍,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留足空間,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魚,我所欲也》這篇經典的課文為例,魚和熊掌是否兼得可以引發(fā)學生之間的爭議,因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就魚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這一問題進行互動討論,如此便為學生營造了探究性學習氛圍,之后由教師進行適當引導與講解,使學生的辯證思想被引發(fā),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并對接下來語文內容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
綜上所述,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機械沉悶的教學現(xiàn)狀,積極研究和發(fā)現(xiàn)符合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的探究式教學策略,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并且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1]黎薇薇.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模式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23).
[2]裴冠華.淺談初中語文中的探究式教學[J].學周刊,2015(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