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妮
“釘頭磷磷”的“磷磷”釋義平議
□呂丹妮
對于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敝小傲琢住币辉~,學(xué)界有不同解釋,其中以大學(xué)教材采用的“光彩耀目貌”和高中教材選用的“形容突出的釘頭”這兩種觀點最為流行。本文贊同前一種觀點。通過對“磷”的字義的回溯、對文本的分析以及對“釘頭”的解釋,認(rèn)定“釘頭磷磷”的“磷磷”應(yīng)釋義為“光彩鮮明貌,形容梁柱上方的釘頭光彩耀目”。
釘頭磷磷磷磷磷
一
《阿房宮賦》一文倍受古時文集的青睞,也被當(dāng)今許多大學(xué)、高中教材及其他相關(guān)著作收錄,然而關(guān)于文中“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的“磷磷”一詞,多種解釋俱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rèn)為,“磷磷,原指玉石的色彩映耀,這里是形容梁柱上的釘頭的光彩耀目。”這種觀點多出現(xiàn)在大學(xué)教材中,如王力、袁世碩、潘慧惠等主編的古代漢語、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等教材中。第二種觀點認(rèn)為,“磷磷”一詞是“水中石頭突出的樣子”,因而在文中應(yīng)解釋為“形容突出的釘頭”,如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多采用這種釋義。第三種觀點認(rèn)為,“磷磷”在文中義為“形容釘頭密排的樣子”,如郭預(yù)衡、朱一清等都持這個觀點,但這種觀點比較少見。
可見,當(dāng)今對于“釘頭磷磷”之“磷磷”的解釋莫衷一是。那么,“磷磷”到底該怎樣解釋呢?
二
要弄清“磷磷”的詞義,首先要弄清楚“磷”的字義。
《說文解字》沒有收錄“磷”字。追溯“磷”字的來源,當(dāng)與“粦”“粼”二字有關(guān)。
先說“粦”字?!稄V韻·震韻》:“粦,《說文》作‘?’。”《說文·炎部》:“兵死及牛馬之血為?。?,鬼火也。從炎、舛?!毙戾|注:“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币虼?,通過字形的角度分析造字意圖可知,“?”是會意字,本義是鬼火,即附著在人雙足上的火焰形狀的鬼火。古人對此也提供了實際的證據(jù),張華《博物志》就是這樣描述鬼火的:“斗戰(zhàn)死亡之處,其人馬血積年為燐,燐著地及草木如霜露,略不可見。行人或有觸者,著人體便有光,拂拭便分散無數(shù)愈甚,有細咤聲如炒豆。唯靜處良久乃滅。”引文中的“燐”是“粦”的后起字。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粦,俗作燐、作??!比缃?,科學(xué)也對“鬼火”現(xiàn)象作了研究,認(rèn)為這是由于人骨里的磷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的結(jié)果,因為重量輕,人行走的時候又會帶動風(fēng),因此鬼火伴隨著人的雙足移動。由此可知,“光行著人”這一點是真實的,“粦”的本義是鬼火這一點也是有跡可循的。眾所周知,鬼火不是真正的火,有光無焰;那么,“粦”與“光”會不會產(chǎn)生更多的聯(lián)系呢?
古代漢語中,“粦”“燐”“磷”等字代替“?”的情況比比皆是,這是漢字的“一詞多形”現(xiàn)象,即一個字有多種異體。明·張自烈《正字通》:“?,會意,篆作?,俗作燐,舊本米部作粦?!鼻濉ぎ呫洹督?jīng)典文字辯證書》:“?,正。燐,俗?!币徊⒄J(rèn)為“燐”是俗字。然而在后世,俗字“燐”反將正字“?”淘汰了?!盁钡谋玖x是“鬼火”,《淮南子·氾論訓(xùn)》:“老槐生火,久血為燐。”這是名詞義。后來又逐漸生發(fā)出形容詞義“有光彩”,《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瀖濩燐亂,煒煒煌煌?!碧啤だ钌谱ⅲ骸盀m濩至煌煌,言彩色眾多,眩曜不定也?!睍x·潘岳《安石榴賦》:“若珊瑚之映綠水,光明燐爛,含丹耀紫?!碧啤ぴ 逗蜆诽焖涂陀螏X南二十韻》:“曙潮云斬斬,夜?;馃麩!鼻濉ゑ胰双@《堅瓠續(xù)集·石城懷果》:“宿一寺中,是夜四山燈火燐燐然?!睆倪@些注文和例句可看出,“燐亂”“燐爛”“燐燐”三詞都包含了“有光彩”義。“磷”字的使用也是如此,它既有名詞“鬼火”義,如漢·王充《論衡·論死》:“磷,死人之血也,其形不類生人之形也?!庇挚梢隇樾稳菰~義“光彩鮮明貌”,《文選·上林賦》:“磷磷爛爛,采色澔汗?!惫弊ⅲ骸敖杂袷捎酬滓??!绷x謂“磷磷”是形容玉石的文理色彩鮮明。類似的用例還有唐·羅鄴《吳王古宮井》詩之二:“含青薜荔隨金甃,碧砌磷磷生綠苔?!蔽宕R己《道林寺居寄岳麓禪師》詩之二:“兩處煙霞門寂寂,一般苔蘚石磷磷。”馮夢龍《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那龍宮蓋的碧磷磷鴛鴦瓦,圍的光閃閃孔雀屏?!?/p>
再說“粼”字。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粼”單獨出現(xiàn)的情況,只有以“粼粼”重疊式出現(xiàn)的用例。比如先秦典籍《詩經(jīng)·唐風(fēng)·揚之水》:“揚之水,白石粼粼。”漢·毛亨注:“粼粼,清澈也?!彼巍ぶ祆湓唬骸棒贼?,水清石見之貌”。聯(lián)系前文的“白石鑿鑿”“白石皓皓”,可知“粼粼”應(yīng)是指石頭在水中清晰可見的樣子,而非石頭在水中突出的樣子。而石頭的清晰可見又間接表示了水的清澈,因而“粼粼”又引申為形容水清澈的樣子,唐·高適《答侯少府》“漆園多喬木,睢水清粼粼”的“粼粼”即是。至于“磷”與“粼”的關(guān)系,前人早已說明了兩者的通用關(guān)系,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粼,本又作磷,同?!彼巍り惻砟甑取稄V韻·真韻》:“粼,亦作磷?!鼻濉ゎ櫶@吉《隸辨》:“粼與磷古蓋通用?!币虼?,“粼粼”又可寫作“磷磷”,漢·劉禎《贈從弟》:“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碧啤に沃畣枴妒及睬锶铡罚骸熬碓粕浇顷?,碎石水磷磷?!碧啤㈤L卿《別李氏女子》:“漢川若可渉,水清石磷磷?!憋@然,“磷磷”可釋為“形容水、石明凈的樣子?!?/p>
三
通過以上考證,我們知道“磷磷”有“光彩鮮明貌”“形容水、石明凈的樣子”義。在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币痪渲?,若將“磷磷”釋為“形容水、石明凈的樣子”,就不妥當(dāng)。因為釘頭既不是水,也不是石,和“磷磷”不屬于一個語義范疇,它們雖然在語法上能搭配,但在語義上不能搭配。而如果將之解釋為“光彩鮮明貌”,不僅語義上可以搭配,也符合文意,因為在釘頭多的情況下是可以成就光彩耀目的景象的。顯然,“光彩鮮明貌,形容釘頭光彩耀目”這個解釋是最恰當(dāng)?shù)摹?/p>
回歸文本,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發(fā)現(xiàn)這一點。杜牧寫《阿房宮賦》,是為了以古諷今。通過對阿房宮壯麗景象的描繪,說明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的興盛;通過對阿房宮內(nèi)宮人與珠寶的描寫,體現(xiàn)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的生活;轉(zhuǎn)而發(fā)起議論,從“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開始,通過對比得出:統(tǒng)治者生活與人民生活的天差地別。杜牧認(rèn)為這就是秦朝覆滅的原因。他對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告訴他們?nèi)绻活欁约合順?,不愛護百姓,最終會走向滅亡?!笆关?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边@就是統(tǒng)治者與百姓生活的對比。六國百姓人口龐大,他們必需有的東西肯定不可勝數(shù),而阿房宮內(nèi)的事物卻比這更多,這種夸張的說法正體現(xiàn)了秦宮的奢靡。然而,“釘頭磷磷”“瓦縫參差”“管弦嘔啞”都沒有直言其多,“磷磷”“參差”“嘔啞”都是形容詞,只是附帶了“多”的間接意義,因此,不應(yīng)該把它們的含義復(fù)雜化。除此之外,“磷磷”與“粟?!保皡⒉睢迸c“帛縷”,“嘔啞”與“言語”是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不可以相互交換組合。而用“突起”“密排”形容谷倉里的粟粒都不恰當(dāng),所以將“磷磷”解釋為“光彩鮮明貌”更符合文章風(fēng)格。另一方面,在古代賦作中,如前文提到的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潘岳《安石榴賦》、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磷”或者“磷磷”都解釋為“光彩鮮明貌”,杜牧《阿房宮賦》中“磷磷”作此解釋也是遵循語言規(guī)律的表現(xiàn)。
那么,“釘頭磷磷”的“釘頭”又是什么呢?《說文·頁部》:“頭,首也?!薄搬旑^”在《辭源》中的解釋為“釘之鈍端”,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釘帽”,而“釘帽”為“釘?shù)捻敹耍浅惺苠N打或旋轉(zhuǎn)的部分?!保?]從《阿房宮賦》的上下文可知,釘頭與柱、椽、瓦、欄、檻等應(yīng)該處于同一建筑上,至少相離不遠。在戰(zhàn)國時期的燕下都遺址,已有“瓦釘”出現(xiàn),是用來固定瓦件的鐵釘,瓦釘雖然在后世隨著建筑業(yè)的發(fā)展逐漸消失,在唐以前卻是存在的,并在屋面上普遍使用。同樣,其他諸如椽釘、蔥臺釘、腰釘?shù)纫财毡檫\用在建筑物中,就如《營造法式》卷十二“鉤闌上蔥臺釘,每高一寸,即徑二分,釘頭隨徑,高七分”中提到的,各種釘?shù)尼旑^也隨之存在,正配得上“多于在庾之粟粒”的比喻。
綜合上文的論證,再看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可以明白,其中認(rèn)為的“釘頭”是指“梁柱上的釘頭”,說的并不是梁柱本身的釘頭,而是梁柱上方椽、瓦等地的釘頭。這些釘頭多為鐵制,色澤鮮明,因此,將“釘頭磷磷”釋義為“形容梁柱上方的釘頭光彩耀目”是有一定依據(jù)的。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四冊(校訂重排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3]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2[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
[4]潘慧惠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修訂版)[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4.
[5][唐]杜牧著,吳鷗譯注.杜牧詩文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
[6]廖昌祺.“磷磷”釋疑[J].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1999,(10).
[7]袁行霈主編.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馮其庸等編.歷代文選(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9]黃肅秋、李知文選注.歷代散文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10]丁帆、楊九俊主編.語文·必修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11]童慶炳主編.語文·必修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12]王水照編選.唐宋散文精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3]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等選注.歷代名篇選讀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張日銑.古文注釋商榷三則[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1995,(11).
[15]郭預(yù)衡主編.絕妙散文[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16]朱一清主編.古文觀止鑒賞集評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
[17]吳世英.釋“釘頭磷磷”[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12,(5).
[18]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呂丹妮浙江杭州 杭州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