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倩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學前教育研修室,北京 100097 )
?
關于在幼兒園如何運用獎勵的思考
陳敏倩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學前教育研修室,北京100097 )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幼兒園教師和我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她所在班級的一個小男孩慶慶,是個十分能干、熱情外向的男孩.有一天午睡前,慶慶很早就進入了睡眠室,看到老師在拉窗簾,慶慶也去幫忙.這樣連著好幾天,慶慶在午休準備環(huán)節(jié)都幫助老師拉窗簾.有一次老師特意獎勵了慶慶一顆糖果,慶慶十分開心.誰知獎勵后的第二天午睡前,慶慶卻對老師說:“老師,你要給我糖的,不給我就不拉窗簾了.”老師一時有些愕然,沒想到獎勵似乎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變了味.這位教師感到很困惑,到底該不該給獎勵呢?為什么給了獎勵反而適得其反呢?
獎勵,作為一種對幼兒積極行為的肯定與強化的教育方法,在幼兒園中被廣泛地使用.以上這位教師遇到的問題是教師發(fā)現(xiàn)運用獎勵后的結果與自己運用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由此可見,獎勵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并不一定對幼兒的行為都產(chǎn)生正向作用.如何合理、恰當?shù)剡\用獎勵,是幼兒園教師需要關注并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幼兒園的獎勵是兒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引導和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策略.由于3~6歲的幼兒處于“他律”的道德發(fā)展階段,個人的道德認知直接與外部的獎懲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可以通過獎勵增強幼兒對是非的判別,讓幼兒了解哪些行為是被社會所接受的,是值得贊賞的.當積極的行為發(fā)生時,教師給予獎勵,讓幼兒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他們就會更加愿意重復那些行為,并逐漸內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同時,獎勵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兒童形成對世界、對他人的正面看法,激發(fā)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和情感.
既然獎勵是教育的一種重要策略,那么什么情況下該運用獎勵呢?目前在幼兒園的教育實踐中,基本上教師每天都在運用獎勵,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濫用獎勵的現(xiàn)象.“你真棒!”“你真聰明!”“如果你今天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把飯吃完,老師就給你獎勵一個小貼畫”“只要你今天來幼兒園不哭,老師就給你一個小玩具”……請教師們反思一下,獎勵是否已經(jīng)演變?yōu)榭刂朴變盒袨榈囊环N工具了呢?
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學生解答妙趣橫生的智力難題.開始,對所有學生都不獎勵.而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解答一個難題就獎勵1美元,另一組則沒有任何獎勵.德西發(fā)現(xiàn),被獎勵一組的學生在有獎時解題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動時卻很少有人自學答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無獎勵一組中的許多學生仍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在自由活動時間熱衷于解答未解出的難題.
這個實驗對于教師應該在什么時候運用獎勵給出了很好的啟示.當兒童本身對某一行為或活動具有強烈的內在動機時,外部的獎勵反而削弱了其內在動機.這時候如果外部獎勵消失了,幼兒之前相應的行為也就減少了.德西效應正好解釋了話題中出現(xiàn)的這個問題,小男孩慶慶本身自主自發(fā)的親社會行為——幫助老師拉窗簾,由于教師不合時宜地給了糖果的獎勵,削弱了其為大家服務的內部動機,而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獲取獎勵物上,結果獎勵起了反作用,“老師不給糖,我就不拉窗簾了”.
因此,獎勵的運用一定要適時.適時具體來說是指要根據(jù)需要給予獎勵,當行為或活動本身對幼兒具有激勵意義和吸引力時,運用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反而不利于幼兒專注于行為與活動,減弱了幼兒出現(xiàn)相應行為或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當幼兒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投入一定時間、精力才能完成某一行為或活動時,獎勵能夠更好地強化他的勝任感和滿足感,從而起到積極的作用.
獎勵從類型上主要分為兩類: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在幼兒園中運用較多的物質獎勵包括直接給予激勵物(如糖果、小玩具等)和代幣制*代幣制:是用象征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矯正方法..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托班、小班的幼兒由于有意注意時間短,在積極行為后需要及時給予強化,所以更適宜用直接獎勵物.中班、大班幼兒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對自我行為的調控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合作與競爭行為也逐步增多,因此可以選擇用代幣制進行獎勵.如幼兒園常見的印章墻、獎勵欄等,孩子們可以通過累積小獎勵換取最后的大獎勵.但是總體而言,應該謹慎使用物質獎勵.有研究表明,頻繁的物質獎勵容易導致幼兒在心理上對獎勵物產(chǎn)生依賴和貪求,造成幼兒過分關注獎勵物而非積極行為本身,從而讓獎勵變了味,失了效.
因此,我們建議幼兒園教師可以更多地使用精神獎勵,具體包括點頭微笑、眼神關注、親近擁抱、口頭表揚等.幼兒都渴望教師的關注與親近,因此教師對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牽手、一個擁抱往往比小紅花、小印章更能夠給幼兒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起到正強化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口頭表揚的形式對幼兒進行獎勵.但是在運用口頭表揚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表揚的語言要真誠,符合實際.其次,表揚的內容要指向過程,具體到行為,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內部歸因.比如大班幼兒在科學區(qū)反復嘗試一個實驗終于成功了,教師可能會說:“你真聰明,好棒!”“太好了,終于成功了,你太棒啦!”“你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多種方法,始終堅持探索,沒有放棄,老師覺得你真的很棒!”以上三種表揚中,第三條更多地指向幼兒的行為過程,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什么行為受到了老師的贊賞,是因為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是聰明或者實驗成功的結果,從而引導幼兒在以后的科學活動中更加勇于嘗試,不斷努力,不輕易放棄.最后,表揚應該注重增加幼兒的自主感和勝任感,減少對幼兒行為的控制.如針對上面慶慶小朋友的自發(fā)行為,教師可以在集體中提出表揚:“慶慶你真能干,幫助老師把睡眠室的窗簾拉好,為全班小朋友服務,老師代表小朋友們謝謝你!”這樣的表揚能夠讓慶慶更多地體驗到自我效能感——“我很能干,可以幫全班小朋友做事情”,這樣的精神獎勵比糖果的物質獎勵更能強化慶慶為集體服務的行為,使其萌發(fā)為集體做事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獎勵標準對于獎勵的正確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確立了明確、科學的獎勵標準,才能促使幼兒不斷地按照要求積極改善自己的行為,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1.與幼兒共同制定獎勵標準
目前幼兒園的獎勵標準通常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成為獎懲的權威,正因如此,獎勵常常演變?yōu)榻處煿芾砗涂刂朴變旱氖侄?,而不是教育的手段.建議教師能夠將獎勵的主權回歸兒童,帶領幼兒共同討論、制定獎勵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判別哪些行為是被集體所接納的,哪些行為是要受到約束的,制定標準的過程就是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幼兒作為主體參與了獎勵標準的制定,進一步理解、內化了標準要求,從而加強了幼兒實踐積極行為的內在動機,也就是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2.獎勵標準區(qū)分集體與個體
教師在實施獎勵的過程中,應該面向全體兒童,關注個體.因此既需要面向全體的統(tǒng)一獎勵標準,又需要針對個體的差別化獎勵.在集體中,那些相對能力比較強的幼兒總是能更多地獲得教師的獎勵,而其他幼兒相對易受到忽視,因此關注個體差異的獎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針對個體獎勵時,教師應該將幼兒原有的能力水平作為參照標準,將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縱向比較,及時發(fā)現(xiàn)每一個幼兒的進步與發(fā)展,讓更多的幼兒獲得認可.
3.獎勵標準保持家園一致
獎勵的標準還應該盡可能做到家園一致.因為家庭和幼兒園是對幼兒行為影響最大的兩個環(huán)境.家長和教師對幼兒的行為獎勵標準一致,有利于幼兒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判斷,其積極行為也就更具穩(wěn)定性.如果家長和教師的獎勵標準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那么幼兒就容易產(chǎn)生觀念認識上的混亂,從而導致幼兒道德認知與行為的脫節(jié),影響幼兒道德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師要明確獎勵是一種強化幼兒的積極行為、幫助幼兒形成良好道德認知的教育策略,而非控制幼兒行為的手段.在運用獎勵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當幼兒在從事一件需要付出較大努力、不容易完成的活動時,獎勵更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由于幼兒的道德認知正處于發(fā)展階段,教師應當更多地使用精神獎勵,避免造成幼兒對物質的貪戀.在制定獎勵標準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與幼兒共同協(xié)商、制定標準;其次,在一個集體中,標準應具有面向全體和關注個體兩個維度,盡可能讓更多的幼兒獲得獎勵;最后,為了讓獎勵發(fā)揮更大的效用,應盡量做到獎勵標準家園一致,共同塑造幼兒的積極行為.
(責任編輯: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