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
?
卷首語
散漫、放縱與“自由”①
潘光旦②
任何社會里,總有一部分人在行為上很放縱,很私心自用;但這種人決不自承為放縱,為私心自用;他們一定有許多掩飾自己的設(shè)詞或飾詞,其中很普通的一個,特別是晚近二三百年來最流行的一個,就是“自由”.
中國民族的習性里有許多人都承認的幾個缺點,無組織,不守法,既不能令,又不受命.這些缺點,就其在團體方面的表現(xiàn)說,大概不會有人加以辯護;不過一到個人自己,說不定就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說出不少文飾的話來,而這種話里最現(xiàn)成的一個名詞恐怕也就是“自由”.這“自由”事實上就等于上文所說的放縱與私心自用.
散漫與放縱都不是自由,而都極容易被假借為自由.然則我們是不是就因此準備廢棄自由的名詞與概念呢?近年以來,很有人表示過意見,認為應(yīng)當廢棄.我卻以為不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我們也不能因為世上有假仁假義的鄉(xiāng)愿、政客、偽君子而棄絕仁義.貪官污吏,假民生之名,行自肥之實,我們就得閉口不講民生主義么?這一類偽善的行為越多,我們對于真善究竟是什么,便越應(yīng)當多說,越應(yīng)當說一個清楚,到一般人都能夠明了,而一部分人勢不能再事假托為止.
然則自由究竟是什么?我們姑且不說自由是什么,替任何比較抽象的東西下界說是不容易的.我們先說自由的兩種先決條件,一個人能先具備這兩個條件,則不求自由而自由自至,別人在外表上不容許他自由,在實際上自由還是他的,剝奪不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第一個條件是自我認識.一個人如果對世間事物真有一種智識上的義務(wù)而不得不盡的話,第一個應(yīng)當效忠的對象就是他自己,他自己是怎樣來的,一般的強弱如何,智愚如何,有些什么特別的長處,可以發(fā)展,特別的缺陷,須加補救,如果不能補救,又如何才可以知止,可以自克,可以相安,可以不希圖非分?能切實解答這些問題,一個人就可以有自知之明,古書上一個德字,一個誠字,其實就是自我,就是我之所以為我,而明德、明誠、度德量力一類的話,指的就是這自我認識的功夫.
第二個條件是自我的控制,在科學(xué)與技術(shù)發(fā)達的今日,人人都喜歡談控制,社會的控制,環(huán)境的控制,自然的控制,甚至于自然的征服.在科學(xué)技術(shù)很不發(fā)展的中國古代,我們卻早就在講求自我的控制與自我的征服.自我應(yīng)該是第一個受控制與征服的對象.我認為中國人生哲學(xué)的一大精華,就是這個.中外歷史上的一切擾攘,特別是西洋近代式的大戰(zhàn)爭,可以說是控制了環(huán)境,控制了自然,而沒有能控制自我的必然的結(jié)果.以前所稱格物的一部分,誠意、正心、修身的大部分,所謂自勝者強,所謂無欲則剛,指的就是這一些功夫.
自我認識是第一步,自我控制是第二步.控制的過程中雖也可以增加認識,但兩者大體上有個先后;知行難易,雖可容辯論,知行先后,卻不容懷疑.所以一個人完成他的人格的過程中,學(xué)問的努力比較在前,而涵養(yǎng)與歷練的功夫比較在后.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核心,應(yīng)該就是這些.
孔子自己說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就是自由最好的注腳,最好的界說.孔子到七十歲才做到自由的境界,也可見自由之難了.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我對于自由,也幾乎用同樣的話來說,我甚至可以說,中庸的難能,實就是自由的難能,可立可權(quán)的道理,事實上就等于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理,這在對儒家思想有心得的人自知之,在此無庸多說.
唯難能者彌可貴.中庸雖不可能,而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化里,特別是儒家所代表的那一股主流里,不但從未放棄過,并且是一貫地被認為至精至當.在西洋文化史里,特別是最近三四百年來,自由也占一個相似的地位.我們知道我們中間事實上沒有幾個真正做到過中庸.我們見到的只是許多騎墻的人,模棱兩可的人,與更多的平凡庸碌的大眾,即,全都是假冒中庸的人,西洋史上又有過幾個真正自由的人呢?也沒有幾個.我們見到的是許多各走極端的思想家與行動家,與更多的放縱、流浪、侵奪、爭斗的大眾,即,全都是假冒自由的人.中庸與自由,一個健全理想的兩個方面,都做過不健全的人的護身符.在這種理想的雙重掩護之下,正也不知發(fā)生過多少齷齪卑鄙的行為,但我們能因此而絕圣棄知似的把這理想放逐到文化以外么?我們斷乎不能.
上文所說的也許陳義過高,不切實際.自由如此其難,豈不是談了也等于不談?那又不然.天下事是比較的,談總比不談好.按照上文的說法而加以談?wù)摰慕Y(jié)果,縱不能教人從心所欲不逾矩,至少可以教人對自己多認識幾分,多控制幾分,而其必然的趨勢是,在個人可以取得比較有分寸有裁節(jié)的生活,在團體可以取得比較有組織而更協(xié)調(diào)的秩序.我們厭惡放縱,歡迎節(jié)制,應(yīng)知只有講求自由后的節(jié)制才是真節(jié)制,是內(nèi)發(fā)的節(jié)制,而不是外緣的遏止.我們厭惡散漫,歡迎組織,也應(yīng)知只有講求自由后的組織才是真組織,真秩序,是自動發(fā)生而有機的秩序,而不是外鑠與強制的機械的秩序.我們?yōu)榇龠M個人生活的節(jié)制與團體生活的整飭計,近年來也下過不少的工夫,只可惜這種工夫全都是外鑠的而不是內(nèi)發(fā)的,強制的而不是自動的,所以各式各樣的規(guī)條、法制、運動、集訓(xùn),盡管一天多似一天,究有幾分成效,即身歷其境的人也還不能斷定.
①摘選自《自由之路》,商務(wù)印書館,1946年9月,有刪節(jié).
②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會學(xué)家、教育家,著有《優(yōu)生學(xué)》《人文生物學(xué)論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