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赤杰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一中 高二(12)班 湖北宜昌 443500)
淺談高中文科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陳赤杰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一中 高二(12)班 湖北宜昌 443500)
隨著高考的改革,對文科考生的考試要求能力越來越高,特別是歷史題中的材料解析題。如何改變文科生對材料解析題的畏懼心理呢?本文從高一開始學生如何加強辨析史料的能力入手,以興趣引路,激發(fā)對史料的興趣,把興趣與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jié)合,逐步培養(yǎng)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和適當補充,創(chuàng)新設問等方法提高文科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文科生 史料 歷史 教學
歷史知識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研究對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xiàn),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jù)”都是間接來自于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jù)”中,構建關于過去人事的論述。因而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這也是這幾年高考改革的方向。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nèi)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當作一系列難以捉摸的論斷,對這些論斷的學習僅僅是記憶而已。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能被用來應付考試,不能被實際應用,因而也是沒有意義的。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于過去的重建。因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學習中要求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yǎng)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jīng)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nèi)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是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己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惫湃艘嘣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nèi)驅(qū)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chǎn)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痹诮虒W上,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yǎng)自己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處理材料、闡述歷史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jié)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以漁”;并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的目的。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要激發(fā)自己對史料的興趣,培養(yǎng)自己的辨析史料的能力。
高考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重中之重,在歷史課上拿高分,考上理想中的大學,所以,一切都是為了過高考這關,所以對做題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高中歷史教材內(nèi)容,即使是史料,其難度也不會超出高中語文水平的難度。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概念較少,難度適中的章節(jié),放手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閱讀歷史教科書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學會瀏覽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通過教材的目錄(包括總目錄和各章節(jié)的子目錄),對本書和章節(jié)所要求學習的內(nèi)容、線索作大概的了解,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第二步:精讀。就是對各章節(jié)的具體內(nèi)容逐句逐字地讀,弄清楚段落大意、層次、重點、難點,并做好讀書筆記。對某些或某個問題有疑問或有不同見解的作出標記,通過以同學、老師共同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對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簡單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時分析這些信息,用它們做為論據(jù),以做到史論結(jié)合。當然說明論點的論據(jù)可以是教材里提供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的。這也要求學生除教材外,還要在老師的輔導下閱讀其他歷史讀物。而教師則要指導學生圍繞課堂教學內(nèi)容,選擇一些書籍和文章閱讀,通過閱讀多接觸一些觀點,體會各種觀點、各種說法,然后進行比較、鑒別真?zhèn)危欣谔岣邔W生分析、判斷歷史問題的能力。在以上三個步驟的學習中,學生要注意教材中每一個引用的史料。應用史料教學,不但可以活躍歷史課堂氣氛,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都有好處,延伸和拓展歷史知識,還可以實現(xiàn)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
綜上所述,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于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jié)合起來;并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方法,決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