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恩慈
(陜西省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119)
淺析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
雒恩慈
(陜西省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119)
古典音樂史中將意大利歌劇產生的1600年左右到著名作曲家巴赫逝世的1750年的這一歷史時期稱作“巴洛克音樂時期”,這也是一段重要的音樂過渡期。在這個音樂時期,大批偉大的作曲家層出不窮,如亨德爾、蒙特威爾等。在西方古典時期藝術音樂的發(fā)展中,巴洛克時期絕對稱得上是藝術發(fā)展的經典時期。
巴洛克 聲樂 亨德爾
在西方音樂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社會生活、文化思潮音樂觀念和音樂表現(xiàn)手段的變化,音樂風格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人們把風格大致相同的階段劃分成一個個風格時期。今日仍然放射異彩的音樂,巴洛克就是一個聲樂輝煌的年代。
1600年是歌劇誕生的年代,到1750年,德國偉大作曲家巴赫去世的這 150年間,被冠以“巴洛克時期”的名稱?!鞍吐蹇恕币辉~可能源自葡萄牙文巴羅可”barroco”,指形式不規(guī)整的珍珠,是藝術史上用以稱呼17世紀美術和建筑風格的用詞,當人們在觀察同一時期的音樂時,感到與視覺藝術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形式豪華壯麗、感情充沛奔放。于是,就將它用于音樂。經過這 150年,音樂自身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形成許多新的音樂體裁,涌現(xiàn)出眾多杰出音樂家和優(yōu)秀音樂作品。
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社會上充滿了矛盾。標志近代史開端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反復斗爭,于1688年完成,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英國得到確立。此后,歐洲繼續(xù)醞釀著另一場更加深入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1789年)。法國從波旁王朝到路易十四統(tǒng)治期間,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制,社會矛盾加深。
在音樂方面,藝術史上最顯著的一個轉折點發(fā)生于17世紀初的意大利。古代風格雖然繼續(xù)風行,但后來僅用于圣樂,而現(xiàn)代風格則逐漸用于非宗教音樂。由于音樂語匯的擴大、圣樂與非宗教音樂之間、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之間以及民族之間的差異日益明顯。因此,音樂領域中的巴洛克時期,如同其他藝術領域一樣,也體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風格。 這段時期的音樂中沒有太多的思想,講究韻律的優(yōu)美。歌劇、清唱劇和大合唱是聲樂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新形式,而奏鳴曲、協(xié)奏曲和前奏曲則是為器樂而創(chuàng)作的。
這個時期在音樂領域中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使得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至今仍是深受廣大國際聲樂愛好者的喜悅。
亨德爾,是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少年時期曾跟隨當?shù)仫L琴師、作曲家學習音樂,后來擔任了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并開始創(chuàng)作。1703年,亨德爾遷居漢堡,并擔任了漢堡歌劇院的提琴師。1705年,他的歌劇作品《阿爾米拉》和《尼羅》在漢堡歌劇院上演并獲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爾在當時世界歌劇中心意大利四處游歷,廣泛接觸了意大利的音樂文化,開闊了藝術眼界。1709年他新創(chuàng)作的歌劇《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劇界的一致好評,但亨德爾并沒有感到滿足,不久他又遠走英國。1712年定居英國后,對英國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亨德爾從3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清唱劇。他的清唱劇使用英文歌詞,由英國人演唱,是一種為英國觀眾而寫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經過了十多年時間,才受到普遍的歡迎,亨德爾在英國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亨德爾的曲風雄偉、崇高,所創(chuàng)作的清唱劇是戲劇性的英雄史詩。作為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彌賽亞》、《猶大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劇四十六部,管弦樂《水上音樂》、《森林音樂》、《煙火音樂》各一套,管弦協(xié)奏曲十一首,大協(xié)奏曲四十二首,還有室內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皇家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流傳最為廣泛。
亨德爾都以英文的腳本為依據(jù)。取材大多出自圣經。至于《彌賽亞》卻是獨樹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修、思考有關救主「彌賽亞」的作品,寫的是關于基督的誕生,受難,復活,但沒有故事情節(jié),用一種間接,象征性的方式敘述。其詠嘆調豐富而獨創(chuàng),旋律常加上非常動聽的華飾和拖腔,以加強情感的抒發(fā);合唱簡樸深厚,常讓復調與主調織體交替出現(xiàn),和聲堅實有力。這部清唱劇的全部曲譜是在一個月內完成的,這實在是神速。
亨德爾的「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òㄒ杂⑽募捌渌S多語言,當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shù)氖?;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許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團、圣歌隊唱過或試著去唱,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而演出的人數(shù),首演時有18人詩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 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樂器──12支小提琴、 4支中提琴、 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雙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組定音鼓、1架管風琴。這是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編制。
《彌賽亞》公演之夜,當演唱到第二幕終曲《哈里路亞大合唱》時,包廂里的英國國王肅然起立跟著合唱,于是全場隨之起立合唱。因此形成一個慣例:此后《彌賽亞》每次公演到第二幕終曲時,都是全場起立齊唱《哈里路亞大合唱》。
亨德爾的清唱劇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個個音符之中?;仡櫤嗟聽柕囊簧?,他確實是樂壇上的常青樹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樂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國乃至全歐洲都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作品熔德國嚴謹?shù)膶ξ环?、意大利的獨唱藝術和英國的合唱傳統(tǒng)于一爐,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他同巴赫、維瓦爾第一起,為輝煌的巴洛克時代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