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嬋(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初級中學)
與時俱進,讓傳統(tǒng)項目走下殿堂接地氣
周玉嬋
(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初級中學)
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一般以完成一件制作、從事一個任務、形成一樣產品、以項目為載體的形式展開。而其中的大多數項目都與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相關聯,甚至就是傳統(tǒng)手工藝作品制作。因此,在講述此類課程時,老師多會引經溯古,將傳統(tǒng)工藝講得博大精深,好讓學生產生崇拜、熱愛之感。殊不知,這樣的傳統(tǒng)工藝如放在博物館的高高在上古董,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反而容易產生疏離感。而我就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印章的制作》這節(jié)課上,遇到了這樣啼笑皆非的事情。
教了將近十年的勞技課,《印章的制作》我少說也教了3輪,自從北京奧運會《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視頻問世,這段視頻仿佛成了專門為《印章的制作》拍攝的教學片,不僅講了印章的歷史和種類,更講述了印章的用途和意義。每次播放這段視頻,總能成功吸引到孩子們的注意,并讓孩子們產生對中國印的喜愛與崇拜之情。
今年《印章的制作》課堂上,我也播放了這段視頻作為課程導入,孩子們同樣看得十分投入。之后我對視頻的來歷做了簡短的介紹,然后,我問道:“同學們,你們看到的印章,一般蓋在什么上面呢?”之前學生因為看過視頻,都會回答印章蓋在書畫作品上。但這次的答案卻讓我哭笑不得。
有學生答道:“證書上,證書上都要蓋印章,否則是假的。”
“是嗎?觀察真仔細。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答案呢?”我盡量往書畫方面引。
“蓋在獎狀上,獎狀上有印章?!?/p>
“非常好。證書和獎狀上的印章都是一個用途,起到了權威認證的作用。那同學們在視頻中看到的印章都蓋在什么上面呢?”我只能縮小范圍,祈求“書畫”這一答案快點出現,好讓課程順利往下進行。
“蓋在紙上的!”不知道誰在下面喊了一聲。
“哈哈……”全班哄堂大笑。
“我還看到蓋在明信片上的!”
“數學老師給我們打分就是用的印章,老師你看!”
“我們樓道墻上全是印章!”……完全跑偏,還越來越亂。
最終,我只能停下來維持紀律,并自己說出了印章與書畫的關系。
課后,我陷入了沉思,是我的提問有問題嗎?“印章一般蓋在什么上面?”范圍太大?可當我縮小范圍,問到視頻中的印章時,“書畫”這一答案不應該脫口而出嗎?但這幫“00后”不僅沒有,反而越來越跳脫。說明這段視頻根本沒有給他們留下太深的印象。怎么可能?這可是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啊,這可是張藝謀大導演拍的??!之前的學生看到這段視頻都激動不已,甚至開心談論當年的奧運會??涩F在怎么不行了呢?難道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
細細一算,原來本屆初一是地地道道的“00后”,而且?guī)缀跞?002年左右的寶寶,2008年奧運會時,他們最多才讀一年級,對奧運會的印象都有限,更別說奧運會之前的宣傳片啦。難怪視頻開始出現龍紋印章時,不少人在下面驚呼“玉璽……玉璽……”,大概是這幾年清宮電視劇太多,影響太深。原來如此!可即使沒看過,對奧運會沒有任何印象,但這段視頻足以說清印章的發(fā)展及印章與書畫的關系啊,為什么學生就是答不到書畫的點子上呢?
百思不得其解,我想到有學生講數學老師打分用的印章。于是我找到了數學老師,一看,果然,數學老師用的卡通印章,有大拇指“你真棒”,還有拳頭“加油,有進步”,還有哭臉“怎么啦”,好多種。于是,我吐槽道:“就是你們用這種東西,學生連傳統(tǒng)書畫章都不認識了,非說印章哪兒都可以蓋,還能蓋在數學練習冊上!”
“他們講得不對嗎?誰見過書畫上的印章???除了展覽館,電視上能見到,你家有???”
我頓時愣住了。是啊,雖說書畫章是明清印的代表作,但現實生活中真的不多見,而《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視頻只是抽象表示了印章的發(fā)展及傳承,畢竟它不是教科片。之前的學生可能因為奧運會的經歷對視頻的來歷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能弄清視頻中書畫和印章的關系。可現在的學生呢?他們只是和奧運會打了個擦邊球,身邊更不可能有蓋著印章的書畫,因此,看不懂視頻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了。這樣想來,這些“00后”們也沒說錯,如今的印章在證書和獎狀上是最常見的,除此之外,各個旅游景點也很常見,個性印章相當于旅行的郵戳蓋在各種文藝范兒的明信片上。如果說之前運用奧運會宣傳視頻作為印章的制作,這節(jié)課的導入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印章走上了代表了中國的神壇,那么今天,“00后”的學生則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他們更愿意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例子,這樣的印章更加親切,更加接地氣。
是啊,雖然《中國印·舞動的中國》這段視頻非常好,但它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而且它過于抽象,讓人覺得如陽春白雪般不易懂。更何況,任何教學都不能一勞永逸,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注入新的能量。這些新的能量,最好是身邊最常見的,能拉近學生與項目之間的距離。特別是傳統(tǒng)項目,更需要縮短時空感,讓學生覺得它們離自己并不遙遠,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自己密切相關的。
一番思索后豁然開朗,之后的班級,我調整了課程結構,在網絡上找了很多旅游文藝印章,還拍了數學老師批改作業(yè)所用的印章照片作為導入。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印章,一下子就沸騰了,有的還激動地拿出了作業(yè)本上的印章進行展示。之后,大家討論了印章的用途,還批判了蓋在墻上的印章廣告。當然,本次印章雕刻的內容不單單只是文字,還有或卡通或文藝的圖片。在刻完橡皮印章后,我還是放了《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視頻作為拓展,讓學生了解印章高大上的另一面。
和《印章的制作》類似的傳統(tǒng)項目還有很多,如《花燈的制作》《漏窗窗花制作》等。制作這些項目的時候,我們是否總是過于強調傳統(tǒng),而忽視了這些傳統(tǒng)原本就親民的一面呢?每年夫子廟不都有喜羊羊的花燈嗎?而卡通的窗花,人像剪影則更加常見。其實,傳統(tǒng)工藝制作一直在與時俱進,我們不必刻意去尋找,只需留心觀察,它便屬于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徐擁軍,陳百華.古代印章用途社會功用考略[J].湖南檔案,2002(6).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