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文(廣東省廉江市塘蓬中學)
政治課堂對中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影響
林安文
(廣東省廉江市塘蓬中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是很強的,處于價值觀正在形成的時期,而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本身就具有德育的功能,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發(fā)揮該學科的德育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從實際教學經(jīng)歷出發(fā),為發(fā)揮初中政治課堂的德育效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可參考的建議,希望真正做到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祖國未來的花朵精心澆灌。
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情境;德育;價值觀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它是進行德育的載體,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德育,以及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做好引導者和輔助者,也就失去了這門課程開設的原本目的。正確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情感的投入,這樣才會使學生產(chǎn)生意識上的共鳴。情感的滲透是思想政治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利于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最終更好地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教學目標。下面筆者重點介紹如何運用初中政治課堂的平臺,發(fā)揮初中政治課堂的德育作用,弘揚正能量,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初中階段教學的客體是富有朝氣和情感豐富的學生,他們在情感表達上有著感性的一面,在思想上逐漸獨立,對老師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和情緒體驗,情緒體驗能夠了解學生心里之所想,也就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和學生多溝通交流,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你。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所以,我們必須主動走近學生、親近學生,真誠地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到你的真摯親切。
案例一:講到七年級下冊的《自立自強》這一課時,我專門在課余時間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幫助那些在班級中略顯自卑,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者叫某些學生到辦公室單獨談心,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產(chǎn)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并耐心開導。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不失時機給予這些自卑的學生適當鼓勵,幫助他們一點點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消除對我的畏懼,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樂于和我進行交流,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久而久之,那些內(nèi)向和自卑的學生在課堂上愿意配合的主動性得到了改善,使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明顯得到提高,幾乎每次我提問,都能看到他們當中有人舉手發(fā)言,這就是一種進步,真正促成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有助于讓學生自信自強,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
以上實例說明,政治課堂通過情感的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是能夠有助于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尤其是七年級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nèi)容,更需要教師運用情感的投入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碑敶袑W生情感豐富,富有想象力,在教學中采用故事敘述的方法,就很容易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寓理于情的教學效果,并指導著學生明白事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思想政治課對價值觀形成的引導效果。
案例二:在七年級上冊內(nèi)容中,筆者講到《我和父母》一課時,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一家三口周末去某山區(qū)旅游,在坐纜車的過程中,不幸發(fā)生了意外,纜車的繩索斷裂,連人帶車即將掉落。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這對年輕的父母用雙手將孩子舉起,形成了降落的緩沖空間,結(jié)果父母當場死亡,而孩子幸免于難。講到這里時,整個課堂非常安靜,學生都陷入了沉思,緊接著筆者還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了《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田世國捐腎救母的情節(jié),于是我又繼續(xù)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播放了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學生在歌聲中紛紛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都為偉大的父愛母愛而感動。播放完畢,我問了一個問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關愛你們的,不妨說來聽聽。此時學生爭先恐后述說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有的說自己生病了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有的說為了讓自己過上美好生活,父母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地打工賺錢;還有的說為了自己的安全,父母天天接送上學等。此時,我及時給學生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yè)“回家后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到了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向我匯報,有的說星期天幫父母上街買菜,有的說幫父母做家務事,有的說幫父母捶背,也有的說為父母制作生日賀卡等等。這樣的課堂效果,才真正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作用,其正確價值觀導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是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否則課堂效率很難保證。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重認知而輕情感,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識記、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結(jié)果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師生角色的轉(zhuǎn)換,注重合作、交流和探究。教師可以恰當利用教材資源,結(jié)合學生實際開展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去體驗、感悟,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生活,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意識。
案例三:筆者在講到《直面挫折》一課時,利用了語文教材中的《七律·長征》作為教學資源,先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電視劇《長征》的視頻片段,劇中展示了紅軍當年爬雪
往會成為以后運用英語過程中的潛在障礙。
所以,在確定了講解過程中有哪些語言難點需要結(jié)合其語用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從英漢文化和語言角度做對比分析,把有可能會造成學生今后跨文化交流障礙的難點找出來,作為課堂教習中應該結(jié)合文化知識所傳授的對象。例如,英美人與中國人對待恭維和謙虛做出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對于家庭關系稱謂的區(qū)別;送禮、宴請、招待方法和方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增強交際文化的敏感性,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
3.因地制宜設置語境,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最好就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因此我們可以在學校中創(chuàng)設英語環(huán)境來配合學生的學習。將我們的校園標語、箴言名句、路標銘牌等用英語編寫,努力營造這一環(huán)境。如用英語編寫門牌、班牌如“Multimedia Classroom”“Art Classroom”;用“Keep of the glass!”“No spitting!”等用以警示師生愛護花草樹木、保持校園衛(wèi)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英語。
在初級階段的英語課堂中,學生必須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文化知識,才能達到《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也為學生今后更高階段地學習文化知識、提高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因此如何恰當?shù)剡M行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漢英文化中的差異,從而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避免交際誤解,將會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1]蔡婷.初中英語教育的文化價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劉曉玲.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4.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