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
摘要:課堂提問,適當地引、尋、深、發(fā)、堵、查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一個好的提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去思維,而且可溝通師生間情感,創(chuàng)造活躍的教學氣氛。提問還須注意切中要害,難易適中,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設置課堂提問,使提問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提問;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97-01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師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橋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與策略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我認為在提問中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1.保持廣度,分層提問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編擬高、中、低水平三個層次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yōu)等生回答,著重引導他們去猜想和類比,在質疑解惑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一般的問題讓中等生回答,讓其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所提升;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讓其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解決基本問題;比較專業(yè)的問題則讓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回答。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yǎng)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等生和后進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當然在每個問題出來之時,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責任盡自己的努力去思考問題。在教學中應避免"先提名,后提問",這是沒有注意廣度而不能激起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的錯誤提問方式。即使學生沒有舉手,也可以問他們,讓他們更好地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把握表現(xiàn)的機會。
2.靈活設問,引導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要適中,若問題設置太容易,學生不用過多動腦思考就能回答出來,若問題設置太難,學生可能會百思不得其解。根據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特點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問題。那些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一定聯(lián)系的,但僅憑已有的知識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最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也最有啟發(fā)性,容易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提出貼近學生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使學生由"學會"數學轉變?yōu)?會學"數學。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前,教師把厚度為0.01毫米的薄紙演示對折,然后問:"請同學們估計,若對折32次后,將有多厚?"學生有的說:"電線桿那么高","五層樓那么高",……。最后教師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瑪峰還高得多!",學生不信,教師及時提出:"如果利用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知識——有理數的乘方,你會很快算出結果的"。這時學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問題產生了一種余味無窮的吸引,學生愿學,自然的引入本堂課的學習。
3.把握時機,連續(xù)追問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要連續(xù)追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問題思考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緊隨著再問學生"為什么?"即你的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得到這樣的結論是根據什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扭轉盲目猜題和想當然的趨勢,特別是在概念的判別和選擇題的解答時更應如此。當學生解決一個特殊形式的問題時,可以通過變式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方法化用,得出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得到新的結論。例如:在講授新課:"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教師首先提問:
3.1過一點可畫多少個圓?為什么?
3.2過兩點可畫多少個圓?圓心的位置有什么規(guī)律?為什么?
這些問題一一解決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問:
3.3過不在同一直線上三點A、B、C.畫圓,這樣的圓要經過A、 B,圓心在哪里?這樣的圓又要過B、C,圓心在哪里?若同時經過A、B、C,圓心又在哪里?
3.4這樣的圓可畫多少個?就這樣教師提問,學生動腦、動手,把自己作為"研究者",步步深入,將已有的知識、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中去,學得輕松,記得也牢。
善教者必善問,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設置課堂提問,使提問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數學教學應該是教和學的行為主體具有一定參與度的活動。數學教學不應該是教師單向、獨白式的教學,它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向交互關聯(lián)的活動體,它通過交往獲得動力,通過互動得到創(chuàng)生這樣,從不同角度提問學生,使學生有新鮮感,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學與研究》2013.7浙江師范大學數學主編.
[2]歐陽芬《做專業(yè)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jié)》.
[3]《中國數學教育》2014年第11期《提高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