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會
摘要:由于聽力障礙,耳聾學生只能以手代口,作為他們的"母語"——手語——既有其獨特的詞匯表達,又有其獨立的語法規(guī)則,并且有很多地方不能與健聽人的口語、書面語相一致。因而,聽力障礙直接導致了聾人語文學習的障礙。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學生,走進生活,本文試圖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入手探討聾校語文課如何聯(lián)系現實生活,加強聾生語文實踐,提高聾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語文生活;內容;過程;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22-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新課程強調了語文教育要回歸生活,要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突破"書本世界"的束縛而成為"生活語文"。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聾校語文教學也應滲透在聾生的生活中進行,只有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聾生生活這本大書融合為一體,讓聾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中悟生活,這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大語文教學觀。
聾校語文教學聯(lián)系現實生活,一般來說,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境等教學要素入手,促進聾生語文素質、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
1.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的整合,表現在兩方面:聯(lián)系生活,由生活導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決定教學。一方面,由生活導向新知,是指通過再現生活這一環(huán)節(jié)走向課堂。如聾校語文第五冊課文《10 到海邊去》這篇課文,涉及到許多新詞難詞及難以理解的句子。我就把以前去舟山春游拍攝的大海的影像、學生在海邊玩耍、拾貝殼的照片讓學生欣賞,從而更快的理解生字、新詞,更深的理解課文的內容。特別是課文里"海浪一個推著推著一個,發(fā)出'嘩,嘩,嘩'的響聲,向海灘涌來。"通過影像的播出,難句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從聾生今后的走向來看,他們多是走向工作的第一線。由生活決定教學,是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他們感興趣的,他們今后發(fā)展所需要的內容為重點進行教學。實際上,短短40分鐘,也是無法把所有的知識將全面講透徹的。把常用的、必須的知識與方法教給學生,如詞語教學,對一些常用詞可以展開來講講,造造句,說說話。而不常見的,生僻的字詞達到理解的程度則可。這樣,實用性與有效性相結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2.教學過程生活化
2.1用生活化的手段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教師若想使抽象的語文問題具體化,就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聾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的特點,采用直觀手語、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溝通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課堂的生活情境,激發(fā)聾生的學習興趣,如詞語"差點兒"對聾生來說是個新詞,一時又很難表述清楚,教師即可舉生活中的"差點兒摔倒"這樣的例子,輔以形象動作讓聾生來感悟。以更便捷的途徑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lián)系,是語文教學情境設置的一大藝術。
2.2以生活化的學習過程發(fā)展聾生語文能力。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手段、方法與過程。要發(fā)展聾生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概括能力……教師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具體說來,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如在語文課堂中,變單純的問問答答為其他多種形式的學,《老山羊請客》一課中讓聾生演演、教《秀秀明白了》時讓聾生議議。生活化的學習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激情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聾生好學情感、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這樣,從人的發(fā)展角度看,用生活的方式來學語文,更有利于聾生語文能力與生活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2.3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培養(yǎng)聾生自主性學習的品質?,F代心理學表明,看到事物,提到事物,我們健聽者,腦海里首先產生的便是它的字符名稱,即抽象的字詞符號,而聾人腦海里首先產生的則是它的手語名稱,即形象化的手語。聾人的思維模式如此,這就導致許多聾生書面語詞不達意的現象產生。
語文化的生活,就是要幫助聾生溝通語文思維與生活現象之間的聯(lián)系,開展"生活-語文"實踐,培養(yǎng)聾生用語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語文和語文中的生活。比如面對校園新事物,以及聾生生活中的參觀、比賽等活動,教師就可因勢利導,讓他們用漢語言的表達方式來思考,培養(yǎng)聾生在生活中自主發(fā)現語文、研究語文的能力,并使之內化為自身的需要。
2.4讀語文學習材料,擴大語文學習范圍。語文學習材料廣泛多樣,現有的教材只是學習材料的一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好課外書籍,同時向學生推薦、選擇、提供一些適當學習材料。如: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報刊、童話、科普讀物,象《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神話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等等,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yǎng)。
3.教學的環(huán)境氛圍生活化
教學的環(huán)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長期以來,聾生都處以狹窄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中,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教室成了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為了使學生隨時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氛圍,我在布置教室時盡量做到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的空間。學期一開始就發(fā)動學生精心布置,設置書報角、寫話展示欄等等。讓學生有一個收集鍛煉的機會,也給了他們展示的舞臺。比如在上學期的植物角,讓聾生學到了不少名稱,,展示欄張貼了學生許多優(yōu)秀的習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聾校語文教學與生活存在著互動的關系。"語文教學生活化"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將現行教材中的語文問題還原為聾生生活實際,從而激發(fā)聾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聾生的語文能力、生活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引導聾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將使我們的語文從封閉走向開放,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聾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成為可能,更將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獨特的靈氣與活力!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學習的資源,走進生活學習語文,就要熱愛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