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德
雪 花
二十四節(jié)氣,有小雪和大雪。每到這時就進入了隆冬季節(jié),天上紛紛飄落下不同形狀的雪花,有片片飛舞的鵝毛大雪,也有像米粒般的沙雪。這雪花有時跳著優(yōu)美的舞姿而來,有時伴著大風而至。落在屋頂上,掛在樹枝上、樹葉上,鋪滿大地、廣袤山野,茫茫環(huán)宇,銀裝素裹。
在吉林農(nóng)村,小時候,雪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拉雪爬犁。十四五歲時大雪天三五成群到野地里攆野雞、套野兔。野雞的飛翔能力不強,飛起來僅能飛幾百米遠,就得落地喘息,野雞靠跑得快躲避追捕。下大雪時它跑不動,只有靠飛,飛不動就把頭鉆到雪里,孩子們很容易抓到它。野兔在土里盜洞而居,它出外覓食有固定路線,跑一圈又回到洞口。下雪后兔子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腳印,在它跑的線路上下套子,或下夾子,都能捕到它。這些樂趣都是雪花帶給我的少年時期的歡樂。
雪,是寒冷的象征。它是由于云霧遇冷凝結(jié)而成。由于它的晶瑩剔透、純白圣潔,人們稱它為天使,說它是玉皇大帝派來給人們降福的。是啊,它給冬小麥蓋上了厚厚的棉被,讓麥苗美美地睡一冬天,春天反青快、分蘗多、長勢好,磨出白白的面粉,人們說這不是雪花變的嗎!就連現(xiàn)在的霧霾也懼怕下雪,一場大雪過后,藍天朗朗,空氣清新,呼吸一口像在吸氧吧一般舒服。雪花是如此佑人,與人為善。
雪花是美的化身。它奇異的六角形,不知它在天上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制作”的。六角形的空間中和周邊上還有合理的點綴,毛絨絨的更招人喜愛。記得小時候想看雪花什么樣,用小手接住它,不等看仔細,它像害羞的少女一樣,很快就融化了。后來用衣襟接住它,才看清了它的真面目,還驚叫著“六個角,真好看”。下課時,還考問同學雪花幾個角。自然自得自己先知了一步。
雪花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它不僅有美麗的形狀,有潔白的身軀,而且,它有磅礴的氣魄,博大的胸懷。那鵝毛大雪,鋪天蓋地轉(zhuǎn)瞬間就把大地曠野改變了顏色,讓交通阻塞,讓牧羊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時把松柏壓垮,讓蔬菜大棚難以支撐。大雪在風的配合下,還會描繪出許多畫卷。如雪鄉(xiāng)的美景,房檐下的雪舌,木樁頂上的雪蘑菇,紅燈籠高照的大雪庭院,高山滑雪的驚險,登山運動員遇到的雪崩……
雪花已形成了冰雪文化。在冰城哈爾濱,冰雕、雪雕千姿百態(tài),氣勢磅礴;冰燈雪景玉宇瓊樓,中外馳名。雪城牡丹江,年年在江心島舉辦大型的雪堡游園活動,游人如織,美不勝收。
啊,雪花!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一曲《北國的雪》唱出了雪鄉(xiāng)人的驕傲和情懷;一首《沁園春·雪》吟出了偉人的懷古幽情和胸懷天下的豪邁。一次2022年即將舉辦的冬奧會,龍江健兒定會大展英姿,為國爭光。
楓 葉
記得那是1975年的深秋時節(jié),我在鐵道部運輸局調(diào)度處駐勤,幫助籌備全路調(diào)度工作會議,住在鐵道部北蜂窩招待所。
一個周日的早餐后,和老梁乘公共汽車去北京西山風景區(qū)閑逛。老梁叫梁寒冰,名字很冷,但人很熱情。他是烏魯木齊鐵路局公安處的某科長。他出生在北京,是在京城的紅墻根下長大的,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對北京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了如指掌。去西山觀景就是他動議的。
在汽車上,他向我介紹了西山紅葉的壯觀景象,詩人的贊美和感嘆;介紹雙清別墅的歷史悠遠;介紹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的趣聞。這些,都是我知識的空白點,讓我聽得心馳神往。
車到西山,人們各奔去處。而我卻停住了腳步,凝神遠眺山巒,只見滿山紅葉,有的紅在半山腰上,有的紅在低矮的山崖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既壯觀又爛漫,這是我有生第一次見到。老梁領(lǐng)我走進楓林中,紅葉剛剛開始飄落,他說,再晚來幾天,地面就會鋪上紅地毯了。我慶幸來得逢時。
我俯身拾起一片楓葉,紅紅的葉片好像是用紅色染過的一般,葉脈呈網(wǎng)絡(luò)狀,葉形像人的手,有五個小葉尖,中間的較長,兩側(cè)依次稍小些。這小巧玲瓏的葉子,我愛不釋手,把它放到鼻尖上,似乎聞到了它的芳香。
老梁在我陶醉著迷之時,選了兩片最完美的楓葉,夾在筆記本中。
在返回的路上,老梁又拉起了關(guān)于楓葉的話題。一是說楓葉只有傲霜時,大約在農(nóng)歷白露節(jié)氣過后,才開始逐漸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紅,人們這時才把楓葉稱為紅葉的。二是由紅葉到落葉的觀賞期,僅有短短20天左右,因此顯得格外珍貴。紅葉期還要看當年季節(jié)趕早或趕晚而定。
和老梁相處20多天。當我們分別時,他把夾在筆記本中壓得板板正正的酷似書簽的紅葉,給了我一片,他自己留一片,作為來自大西北和大東北的兩位偶遇朋友的紀念。這是何等珍貴的禮物??!它來自著名的北京西山紅葉風景區(qū)的楓林中,我一直珍藏至今。
去年,我們地區(qū)離退休辦公室為推動文化養(yǎng)老活動的開展,成立了文學活動小組。我們把50多位老年文學愛好者的作品,編輯成一本16萬字的老年文學作品集。在給這本書起名時。我靈感而至產(chǎn)生了一個小火花,打開了塵封的記憶,想起了那片楓葉。
我的回憶和講述,引起了文友們的共鳴,讓楓葉從書本中走出來,成了這本書的書名。
大家異口同聲地贊美它,說楓葉形狀美麗,風動時婆娑多姿,沙沙作響;說它越到深秋越紅,喻比老年人的夕陽紅;還說紅葉落地,漫山遍野,俯身即拾,喻比我們的作品是山寨版,大眾水平,自我欣賞,老有所樂。
書印了400本,《楓葉》得到了更多老年朋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