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晴
陳超歷作品 白色的廊柱-2 58x78cm 2014
女子和花豹 66x66 2014
憶昔邊初晤言,公子翩翩,我見猶憐。逶迤春水碧于天,詩酒留連,行遍千山。
豈得人生再少年,日月驚丸,一夢邯鄲。感君萬里寄新翰,何日尊前,各笑蒼顏。
這是去年超歷兄寄紙筆給我時,我贈予他的一首小詞。詞的小序寫得有點長,記述了我們初識的經過,有點戲劇化,但卻是挺真實的。那一年,我二十八歲,剛進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個年頭;超歷兄二十五歲,正是碩士二年級吧。他和我的師兄萬木春一個宿舍,所以很快就熟稔了,而且性情也相投,很快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后來他畢業(yè)留校任教,搬到距學生宿舍不遠的一處地方,我們仍然經常有來往。我讀博的最后一個學期,為了寫論文清凈,干脆就搬到他那里住。我畢業(yè)后,回廣州工作,但每次去杭州出差,總會得到超歷兄的熱情接待。相識以來,匆匆十多年過去,轉眼都漸近中年,雖然不至“兒女忽成行”,但彼此感慨“少壯能幾時”卻是有的。超歷兄最近讓我給他的作品寫點文字,勾起了我對杭州生活的許多美好回憶,因此,也就不以人微才拙而推辭了。
沒有霧霾的天空 135x33cm 2016
我想,要理解超歷兄的作品,最好能了解一下作者的性情。而超歷這個人,一兩句話還不好概括。怎么形容好呢?他是一個典型的江南人,糯糯的,性情特別的溫和善良。在我的印象里,從未見他發(fā)過脾氣,整日價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樣子。這種溫和的性格,是特別受女孩子喜歡的吧,總之,他是頗有些閨閣知己的。并以身邊的女性朋友入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其實,這事情還真的沒必要從中國古代文學的“美人香草”傳統(tǒng)中去尋根。那根本不是一回事,超歷兄的作品,應該沒有傳統(tǒng)文人的所謂寄托,他只是把身邊的某些事、某些人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然,他不只是簡單地機械記錄,而是轉換一個角度從藝術層面上進行了詮釋。
中國傳統(tǒng)戲曲有所謂的“男旦”,演員雖為男兒身,但通過觀察揣摩,長期訓練,在舞臺表演時多能惟妙惟肖,甚至還能比女人更像女人。超歷兄選擇女性題材為主攻方向,自然也離不開這種長期的觀察與揣摩,那可不是在課堂上隨意畫點人體寫生就能得到的。記得他碩士畢業(yè)那一年,他以當下都市女性為題材的作品《冰香沉屑》獲得了全國美展的銅獎,這是藝術界對他的努力嘗試的一種肯定。而他此后的重要創(chuàng)作,基本上也是圍繞都市女性這一主題而展開的。
相伴 66x46cm 2015
蒙德里安 55x85cm 2014
沙發(fā)上的女子 51x86cm 2014
超歷兄的作品偏重于觸摸人心靈中尋求庇護安詳?shù)囊挥?。他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關注現(xiàn)實,關注平凡生活中的動人形象,同時融自我性情與情感于其中。他對光色和人性的雙重傾注,使其作品超越了普通情境,富于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在他的水墨圖式中,水墨的淋漓滲化營造出具有個性張力的空間意蘊和結構意蘊。在沒有割舍與傳統(tǒng)筆墨范式的聯(lián)系的前提下,他化解了傳統(tǒng)的筆墨范式,從中尋找出與當下體驗契合的因素,在色墨情緒性發(fā)揮和人物形體結構保持相對嚴謹?shù)木庵惺谷宋镄蜗蟮靡愿‖F(xiàn)并與背景環(huán)境相得益彰,從而也使得古典式的感傷情愫有效地介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寂寥無奈的人物形象當中,渲染出一幅幅人類“現(xiàn)代性”精神失語的生存圖景。超歷兄也做過借用西方藝術語言樣式的種種嘗試,然而,他所建構的形色體貌又完全是中國式的,是一種符合中國人情感的自我言說。他的獨創(chuàng)性還在于打破了以墨為主的傳統(tǒng)水墨體例格局,實現(xiàn)了向以色為主的新水墨體例的轉換,從而也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水墨材料表現(xiàn)光色效果的空白,給水墨畫現(xiàn)代轉型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新途徑。
超歷兄以一種不加修飾也不加評說的視角自然呈現(xiàn)身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情態(tài),但又不是那種隱逸者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積極的入世情懷、現(xiàn)實形象與心理形象相結合的方式,使他摒除了水墨人物畫所常見的要么淡出當下體驗、孤芳自賞,要么膚淺地圖解生活場景作臉譜式演說的弊病,從而為水墨人物進入當代提供了有資可鑒的案例。
作者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