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飛
(安徽省懷寧縣振寧學校)
我是這樣教學“認識角”的
王雪飛
(安徽省懷寧縣振寧學校)
近年來,我們學校提出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注重在課堂上用問題明確學習方向,用練習分層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形成以“問題為串,練習為線”的“十字五環(huán)節(jié)”的成功教學模式。課堂結構為:梳理學習目標—分層練習引導—討論探究新知—評價反思概括—應用拓展升華。
最近,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北師大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角”,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運用以“問題為串,練習為線”的教學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重要的催化劑。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且充滿懸念疑問的情境,點燃學生的“探究”之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學“認識角”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課前準備4根小棒,問題一:“你能用4根小棒擺出什么圖形?”學生只花了幾秒的時間便迅速地擺好了正方形。問題二:“如果拿走一根小棒,你能擺出什么圖形?”這下學生更快,沒等我把話說完就有了答案。而部分學生都沒有擺小棒,因為這些圖形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三:“如果再拿走一根小棒,剩下兩根還能擺出一個圖形嗎?”這時一部分學生沉默了,手拿著兩根小棒擺弄著不敢說,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陸續(xù)舉起了手,有的說是“×”,有的說擺不了圖形,不過,很快有學生說可以擺“角”。我連忙肯定地說:“沒錯!像這樣由兩條線組成的具有公共端點的不封閉的圖形叫做角。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去‘認識角’!”這節(jié)課的導入就這樣水到渠成了,學生興趣很高,臉上充滿著對這節(jié)課的期待。
我通過每次減少一根小棒的方法,將“正方形—三角形—角”聯(lián)系起來,直接又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既復習了舊知,又給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當出示課題“認識角”后,我馬上拋出一個問題:對于這位新朋友——角,你覺得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角的哪些知識?學生爭先恐后、各抒己見,雖然有些學生說偏了,但總有部分學生能說在點子上,最后我梳理歸納,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板書下來:(1)角是什么樣的圖形?生活中有角嗎?(2)怎樣畫角?(3)角有大小嗎?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提問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接下來的教學就是分別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鞍l(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钡拇_,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認識角”屬于“空間與圖形”這個學習領域里的內容??臻g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操作的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和反思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庇纱丝梢?,學生的思維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我在教學中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動,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而找角、摸角、畫角、比角就像是一級級的階梯,讓學生一步步地走向知識的高峰。
1.找角、摸角——感受角的特點
提出學習目標后,我立刻帶領學生達成目標一:角是什么樣的圖形,生活中有角嗎?并提出問題:“我們身邊的哪些物體上有角?用手指出來。”這一問似乎打開了他們思維的閘門,個個爭先恐后、躍躍欲試,而且有些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就像用“角”組了許多詞語一樣。但是因為還沒有真正建立角的概念,有個別物體上不是角的(如圓圓的桌角)也說成了角,這時我沒有馬上否定,只是說:“我們身邊的角真多呀!不過有個別同學說的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樣的圖形,具有什么特征呢?讓我們來摸一摸角,感受角的特點。”于是我?guī)ьI他們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示范摸“頂點”和“邊”)。學生說:角尖尖的、刺刺的,兩條線平平的、直直的……
這時我馬上進行小結:尖尖的、刺刺的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平平的、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并且馬上否定了“圓圓的桌角是角”的說法。
2.畫角、標角——建立角的模型
接著達成目標二:怎樣畫角?教師示范畫角,學生跟著畫角,標出“頂點”和“邊”,并且強調怎樣標記角。角就這樣成型了。
3.比角、玩角——感知角的大小
達成目標三:角有大小嗎?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我是這樣引導的,我拿著大三角板,學生拿著小三角板,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點?生答:一個大一個小。再問:相同點呢?個別同學說:角一樣大。但是其他所有同學都反對他的說法,說老師三角板上的角大,學生的角小,因為老師的三角板邊很長。于是我馬上將大、小三角板放一起比一比,并且強調比角的方法,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豁然開朗,異口同聲地說:“一樣大!”再提問: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關嗎?邊越長角就越大嗎?學生立刻否定了。
“接下來讓我們來玩‘活動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你們覺得怎樣做角就大,怎樣做角就???請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討論!”學生手拿著“活動角”擺弄著,相互之間熱烈地討論著,不一會兒就有了答案。大家一致同意“角的兩條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張口越小,角就越小。”
4.唱角——總結角的特點
課件出示一首兒歌“小小角”——小小角兒本領大,生活當中常見它。一個頂點兩條邊,兩邊直直真的好。兩邊張開角就大,兩邊合攏角就小。
這節(jié)課,學生帶著目標和問題開始學習,又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學習目標,解決了問題,我覺得收獲很多。
閆晶.“認識角”教學與反思[J].黑龍江教育:小學教學案例與研究,2014.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