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石
“掩耳盜鈴”成語源考
□羅石
從詞義上看,“掩耳盜鈴”與“掩耳盜鐘”兩個成語并無什么區(qū)別。清代鄭志鴻的《常語尋源》認為,“訛鐘為鈴,自隋已然”。今人的一些成語故事源流辭典也把“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發(fā)明權歸于唐高祖李淵。根據避諱學的相關知識和一些文獻資料,可以看出,上述說法是沒有根據或者不合情理的。據已掌握的資料看,“掩耳盜鐘”訛為“掩耳盜鈴”大約出現在北宋時期。
掩耳盜鈴;掩耳盜鐘;成語源考;避諱學
《呂氏春秋·自知》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故事中的范氏即范昭子,春秋末年晉六卿之一,公元前490年為趙簡子所伐,出亡齊國。(另一說是晉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智伯與韓、趙、魏分范氏領地,范氏滅亡。)范氏既亡,盜賊則乘虛而入,盜得一鐘,可惜鐘太大,便想以椎毀而負之,然而鐘聲大作,情急之下,便做起自欺欺人的勾當,留下了千古笑料。
這就是成語“掩耳盜鐘”的出處,只是后來逐漸被“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替代了,然而兩者的意義并沒有什么不同?!把诙I鈴”這個成語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這個成語源流的記載。
清代的鄭志鴻的《常語尋源》中“掩耳盜鈴”條云:“……《隋書》:突厥欲李淵為帝,則以兵相助,淵不可。裴寂請尊天子為太上皇,立代王為帝,改易旗幟。淵曰:‘此可謂掩耳盜鈴,然逼于時事,不得不爾?!S之?!睍邪丛疲骸扳徯∑?,鐘大器。大則有聲,情急掩耳,訛鐘為鈴,自隋已然。”
今人竟有把“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發(fā)明權直接歸于唐高祖李淵的。如崔宗云編寫的 《常用成語故事選》中這樣寫著:“……后來,宋朝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里說:‘唐高祖李淵讀到這個故事時,覺得可笑,就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薄缎虑嗄辍冯s志社出版的《中國常用成語典故名言故事源流辭典》這樣說:“‘掩耳盜鈴’這一詞歸功于唐高祖李淵。當他見到《淮南子·說山訓》的故事時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p>
上述說法是否可信呢?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進行了一番考證。
《隋書》乃唐人魏征等所撰,自然要避高祖李淵的名諱,所以《隋書》中多稱“唐高祖”、“唐公”或“唐王”,因此鄭志鴻的記載中出現“李淵”,“淵云”顯然不合情理。即使鄭志鴻是間接引用《隋書》的資料,但《隋書》也根本沒有與上述“突厥欲李淵為帝”事件的相關記載。
鄭志鴻所謂的“突厥欲李淵為帝”這一事件的大致情況是這樣的:李淵趁隋煬帝南巡而攻取長安后,與裴度等人先迎立代王楊侑以為幌子,并改易旗幟以爭取突厥的策應。李淵明知這是自欺欺人,以“此可謂掩耳盜鐘”自我解嘲。宋人編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此事均有記載。鄭志鴻說“突厥欲李淵為帝”一事見于《隋書》,簡直是空穴來風了,因為《隋書》是魏征所編,他對高祖所做的不光彩的事自然要有所忌諱了。
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于李淵為帝一事的記載大致相同,現僅舉《資治通鑒》一八四卷“隋恭帝義寧元年”中的一段史料:“(裴)度等乃尊天子為太上皇,立代王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縣;改易旗幟,雜用絳白,以示突厥。(隋尚赤。今用絳染之以白,示若不純于隋。)淵曰:‘此可謂掩耳盜鐘,然逼于時事,不得不爾。’”李淵的“此可謂掩耳盜鐘”一語與新舊《唐書》同。
《常用成語故事選》和《中國常用成語典故名言故事源流辭典》的說法也是無稽之談。因為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中均沒有李淵讀《說山訓》一書的記載。因此說,把“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歸功于李淵是沒有什么根據的。
再從唐代文獻看,鄭志鴻的“訛鐘為鈴,自隋已然”說,也不足為據。如唐代吳競的《貞觀政要·公平》云:“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者,只以取消,將何益乎?”劉知己在《史通·志史》中說:“掩耳盜鐘,自云無覺?!?/p>
當然,鄭志鴻注意到“鈴小器,鐘大器”,這一發(fā)現還是有價值的。據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大詞典》解釋,“鈴”是“以銅鐵為圓殼,下面微裂,置金屬丸于內,搖則發(fā)聲”,并“多懸于車衡上、馬頸下或旗桿頂。也有作為服飾的”,或是“形體似鐘而小”者,或是“打擊樂器。無舌,用單簽敲擊或兩鈴碰擊發(fā)聲”。“鐘”,則指“古代樂器”,祭祀或宴享時用,西周中期開始有“十幾個大小成組的稱編鐘,大而單一的稱特鐘”之分;還可指“佛寺懸掛的鐘”,用以報時、報警、集合之用;也泛指“擊以報時的鐘”或“鳴鐘”。因此,“鈴”和“鐘”兩者區(qū)別是很大的。從故事中“鐘大不可負”可以看出,那傻瓜所偷的應該是“鐘”,大約是范氏用以祭祀宴享或者報時用的。鐘大不可負,他就企圖用椎擊破之,鐘突然發(fā)出了聲響,他就掩上了耳朵,以至于人家過來,抓了個正著。試想,那人偷的如果是鈴,他簡直不需要費很多的力氣,他完全可以把鈴鐺握在手里,或藏在身上,就是鈴鐺響了,估計發(fā)出的聲音也不足以驚動人的。
“盜鐘”變成“盜鈴”這一現象,南宋時的吳曾(1162年前后在世)就已經注意到了。他在《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掩耳盜鈴”條云:“諺有掩耳偷鈴,非鈴也,鐘也。亦有所本,按呂氏春秋:‘范氏亡,有得其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聞其過,亦由此也?!边@說明在南宋就出現了以“鈴”代“鐘”的情況。
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看,“掩耳盜鈴”這個成語差不多是在北宋時出現的。如北宋重顯(986-1052)的《雪竇四集·頌古集》云:“是即是兩個賊,只解掩耳偷鈴?!眲⒊ǎ?019-1068)《公是先生弟子記》(《知不足齋叢書》本)亦云:“夫不忍克己為德而謀害人之臣,猶竊鈴掩耳也,智至于自欺而已?!?/p>
“鈴”代“鐘”的情況,會不會出現在更早的時候,因為沒有更多的史料可資,故不敢妄加推測。不過,五代宋初時陶谷的《清異錄》中有這樣一條記載,五代時,人們曾為避朱全忠的“嫌名”而“時號鐘為‘大圣銅’”。這或許會是解開成語 “掩耳盜鐘”衍變?yōu)椤把诙I鈴”的一條重要信息。
[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崔宗云:《常用成語故事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63年。
[3]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
[5]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6]若鷹等:《中國常用成語典故名言故事源流辭典》,《新青年》雜志社出版1985年。
[7]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8]陶谷:《清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2001年。
[9]魏征等:《隋書》,中華書局1982年。
[10]吳競:《貞觀政要》,中華書局2003年。
[11]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鄭志鴻:《常語尋源》,光緒三年刻本。
(作者單位:安徽省靈璧縣第一中學)
[責編 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