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多種嘗試讓幼兒品味彩繪之趣
□陳瑛
幼兒園的彩繪是引導幼兒在多種材料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項活動。彩繪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一定的彩繪技能,還要具有色彩感知方面的知識及一定的想象力,更需要幼兒對彩繪活動本身有興趣,只有有了濃厚的興趣,幼兒才會樂在其中,才會提升能力、促進發(fā)展。
幼兒;彩繪;嘗試;品味
彩繪作為幼兒美術活動中的一種,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幼兒,如多彩、變幻的顏色,平面、立體的材料,自由、隨意的想象,等等。在實踐中,筆者充分運用彩繪的這些特性,在 “趣”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嘗試著從彩繪材料的運用、教學方式趣味化、引導幼兒想象彩繪作品和積極鼓勵的評價方式等方面著手,讓幼兒品味彩繪之趣。
在彩繪教學中,材料和工具是幼兒學習、創(chuàng)作的媒介與橋梁。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敝挥羞\用合適的材料與工具,才會激發(fā)幼兒的活動欲望。比如,小班幼兒美術技能不足,小肌肉還沒有發(fā)展好,用筆較困難,所以,只有通過運用適應其年齡特點的特殊工具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大班幼兒在立體物品上繪畫更有成就感。因此,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和興趣,選擇生活化的材料,以喚起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創(chuàng)作欲望。
1.創(chuàng)新生活材料的變化運用
為激發(fā)小班幼兒的彩繪欲望,開始時可選擇具有美麗圖案的、在印畫過程中能自然成型的生活物品作為彩繪工具,而印畫效果是幼兒始料不及的,這樣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如 “可愛的動物”主題中,創(chuàng)設彩繪活動 “花衣裳”,先準備印畫好的各種動物,同時還準備了一些蔬菜段,如:菜梗、蓮藕、芹菜、胡蘿卜等,引導幼兒通過蘸色給 “小動物穿上花衣裳”。當一塊塊蔬菜的切面在畫紙上呈現(xiàn)出不同圖案的時候,幼兒感到驚奇和興奮,他們沒想到蔬菜能變成小動物如此美麗的花衣裳,紛紛由衷地感嘆:好漂亮??!再如,用幼兒喜歡的玩具小汽車開出長長的彩色軌道,用玻璃彈珠在籮筐里滾出花布,等等,幼兒不僅感受了彩繪的美妙,更體驗了彩繪的樂趣。
2.創(chuàng)新廢舊材料的一物多用
生活中的許多材料都能為彩繪所用,選擇時不妨從幼兒的能力、材料的不同用法等多方考慮,如對于最常見的報紙,就可從它易變形的特點著手來加以運用。以 “雪花飄飄”為例,一開始,筆者就引導幼兒將報紙團成紙團,組合成雪人,壓扁后粘貼在藍色背景的紙上,再用報紙折雪人的帽子,擰成長條做鏡框,最后用顏料裝飾雪人、鏡框,這樣,一幅立體的 “小雪人”作品便應運而生了。簡單的報紙經(jīng)過不同的 “加工”變成了既有創(chuàng)意又有情趣的作品,幼兒在活動中得到了技能的發(fā)展和心情的愉悅。
3.創(chuàng)新多種材料的結合使用
剪剪貼貼的手工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他們常會用不同材料組合創(chuàng)作,結合這些興趣,可巧妙地將彩繪與手工結合。比如,在 “紙袋動物”活動中,事先請幼兒一起收集純色紙袋和一些輔助材料 (如卷筒紙芯、紐扣、貝殼、雪花片等),以紙袋的底部作為小動物的頭。接著,幼兒再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紙袋動物的制作:有的用卷筒紙芯豎起來做長長的兔耳朵,用貝殼做三瓣嘴完成小兔造型;有的則將卷筒紙芯斜放,用紐扣做眼睛、嘴巴,完成小貓、小熊的造型,等等,制作完成后再進行彩繪裝飾。由于材料不同,最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作品都帶有幼兒鮮明的個性特點和趣味性,最后,幼兒還將紙袋套在手上或頭上進行了表演。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能創(chuàng)新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將它們作為幼兒彩繪的工具,便能為幼兒參與彩繪增添許多樂趣。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運用游戲的方式能很好地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之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活動。
1.在游戲中結合彩繪
一般來說,幼兒使用繪畫工具通常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擺弄玩耍——探索使用——創(chuàng)造表達。擺弄玩耍、探索使用是幼兒學會使用工具的過程,把玩具變工具,幼兒上手快,且能有效運用已有的游戲經(jīng)驗加以拓展。如晨間活動提供水槍、滴管、噴壺等玩具,讓幼兒往里面灌進不同色料,再在涂鴉墻上噴射作畫、在紙上染色吹畫,他們都特別感興趣,爭著玩,而且還會隨意地想象,由此,便將玩具變成了彩繪工具。實踐證明,游戲式的活動可以使一些造型能力弱的幼兒更容易獲得成功感,他們很輕松地把心里對世界的感知、對美的感受釋放出來,同時積累使用多種材料的經(jīng)驗和能力。
2.在彩繪中運用游戲
猜謎語、趣味兒歌等都是幼兒喜歡的游戲,在彩繪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所畫對象的特征,創(chuàng)編成簡單的謎語或有趣的兒歌。幼兒猜出謎底后,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由此,教師就巧妙地將幼兒引導到彩繪活動中。比如,畫西瓜時,就請幼兒猜謎 “個兒大大,體兒圓圓,身穿綠衣裳,肚里紅彤彤”,幼兒猜出是西瓜。掌握了西瓜特征,就能輕松進行彩繪,學畫不同形狀的西瓜:整個的,半個的和小塊的。再如,引導幼兒畫小魚,以趣味兒歌 “一個橄欖兩頭尖,小花作嘴葡萄眼,長著翅膀月亮尾,滿身波浪似花邊”導入;畫蘑菇時,則以 “一個大饅頭,吐出小舌頭,吃下兩根蔥,辣得汗?jié)M頭”導入。在兒歌引導下,幼兒很輕松地掌握了基本畫法。
《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倡: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其圍繞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表現(xiàn)。在彩繪活動中,幼兒常常天馬行空地想象和創(chuàng)作,再經(jīng)過他們的描述就會成為生動有趣的主題作品。
小班幼兒還處于學習、掌握技能的基礎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以材料代替工具作畫并想象添畫。比如,在認識了小刺猬的模樣后,可設計 “可愛的刺猬”,如將紅薯切成兩半,引導幼兒印畫小刺猬的身體,再用棉簽添上一根根小短線,一只只可愛的刺猬就形成了。為了使畫面更具趣味性,教師還可再引導幼兒用棉簽在短線一頭畫上小圓點,將之變成 “刺猬背果子”的情景。
大班幼兒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想象能力也越來越豐富,因此對彩繪想象畫的興趣更濃。如用潑墨的方法隨意在紙上潑灑,根據(jù)潑灑的圖形再進行想象添畫,于是,《公雞報曉》《奔跑的小馬》等作品便躍然而生。再如,在玻璃上隨意地涂水彩顏料,而后用紙拓印、想象創(chuàng)作,幼兒都樂在其中,將想象創(chuàng)作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往往以 “像”與 “不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而 《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則要求: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xiàn)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肯定幼兒作品的優(yōu)點,不能用教師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
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活動內容和材料的不同,用不同方式展示、評價幼兒作品。比如,教學平面作品 《海底世界》,就直接將畫張貼在展板上,引導幼兒一起去參觀 “海底世界”;教學立體盒子上的 《三棵樹》,則將作品貼在主題墻上,組合成 “森林壁畫”;而蛋殼、鵝卵石畫就放在瓶蓋或橡皮泥等上,使之成為一件件 “工藝品”;對于管子、柱子類材料,則由幼兒自由拼接造型……
在形式多樣的展示中,教師讓幼兒說說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要求從畫面的布局、構圖、色彩、內容想象等方面去評價。有時是幼兒自我評價,說出滿意在什么地方,還有哪里不太滿意需要改進;有時是同伴評價,評價同伴作品的優(yōu)缺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加以適當引導,并以積極評價為主,同時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使幼兒在被肯定的同時明白什么地方還可以提高,在被肯定中提高自信,感受彩繪的樂趣。
幼兒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引導幼兒一起挖掘生活中的多種材料,有效地創(chuàng)新運用,擯棄傳統(tǒng)美術教育中的不足,采用合適的方法、手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傾聽幼兒的真實想法,相信幼兒定會品嘗到彩繪的樂趣,并喜歡上彩繪。
[1]吳春紅.淺談主題背景下大班幼兒彩繪活動內容的選擇[J].江蘇教育研究:實踐(B版),2014,(11).
[2]付妹.大班美術活動:臉部彩繪[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4).
(編輯:朱澤玲)
G613.6
A
1671-0568(2016)09-0115-02
陳瑛,江蘇省昆山市北珊灣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