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鳴
(開魯路幼兒園 上海 200438)
均衡發(fā)展與尊重幼兒的差異性
王鶴鳴
(開魯路幼兒園 上海 200438)
幾乎所有的理論都將3-6歲的年齡階段作為兒童發(fā)育的黃金階段,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也都基本以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為目標。幼兒的各項能力會隨著年齡的發(fā)展自然提升,而對于這一發(fā)展過程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一發(fā)展過程平緩而持續(x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一發(fā)展是呈階段性增長的,即一部分能力在一定時期內(nèi)保持不變,而另一項能力突然增長。
事實上,每一個幼兒的發(fā)育程度都是不同的,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善背詩詞,有的喜好運動,在整體素質(zhì)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擅長的能力在發(fā)育過程中會略顯突出。而當一項能力明顯低于其他能力時,其他能力的發(fā)展也會顯露疲態(tài)。因此,均衡對于幼兒發(fā)育過程而言至關(guān)重要。
誠宇是那一批入園的孩子中最弱的一個,盡管身高在班級里排行前三,卻這一優(yōu)勢絲毫沒有帶動其他素質(zhì)的成長。外表看上去并不木納的誠宇幾乎從來不會揮動小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操,無論周圍的氣氛有多么熱烈,他始終微笑的看著大家,或略帶靦腆的低下頭,輕輕地說“我不會”。
多番鼓勵,誠宇開始嘗試伸出手跟隨其他孩子一起律動。誠宇總是比其他孩子要慢一拍,他的身體很不協(xié)調(diào),每每受挫,下一次動作就會更緩慢一些,漸漸地,他停了下來,頭也垂了下來,無助的看看四周。
這次嘗試雖然無疾而終,此后我一直暗暗地觀察著誠宇的,他的運動偏弱一些,即便是走路都顯得小心翼翼。但我更擔憂的卻是,運動方面的薄弱影響了他的自信,而自信的缺乏每天都在影響他的情緒,在與其他小朋友游戲甚至課堂之中都隱約可見其影。
天天是一個活潑卻又乖巧的孩子,肉嘟嘟的圓臉粉嫩可愛,每一個看到他的人都會忍不住捏捏他的小臉。天天的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等都非常好,唯獨不善言詞,已經(jīng)到了“每逢講話必詞窮”的地步。每次當天天漲紅了小臉就是說不完整話的時候,老師們都會鼓勵他,別著急,慢慢說,心里打好腹稿再說。
天天的語言發(fā)展過程比較曲折,因為喂養(yǎng)太過精細,造成口輪匝肌松馳,在遇到轉(zhuǎn)折發(fā)音時就會卡住,逐漸的就變得緘默起來,極少說話。語言能力的匱乏阻礙著他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溝通,也讓他的性格變得有些退縮,間接影響到認知、運動等其他能力。
誠宇和天天讓我意識到均衡發(fā)展的重要性,幼兒發(fā)育過程中的各項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也同樣適用于木桶理論的短板效應:當一項能力特別短板的時候,其他能力的上限也會受到限制,同樣,每一項能力的成長都會帶動其他能力的成長,他們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我們可以將幼兒階段的“體、智、德、美”幾個大項分為運動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情商、精細動作幾個大類,延展之后可以分成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身體協(xié)調(diào)、手眼腦一致、表達力、理解力、推理力、判斷力、專注力、記憶力、想象力、構(gòu)建力、自理能力等小類。
與家庭教育不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需要將一些知識點以游戲、故事、活動等形式來傳遞給孩子們,而非刻板的直接教學。
金波編寫的許多故事書中都會有一些故事帶著一些巧心思,或是將謎語等內(nèi)容融入故事增強互動,又或是將各類知識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娓娓道來,總能讓幼兒在閱讀之后收獲良多。這讓我從中獲得借鑒,并嘗試運用于日常教學中。
比如,一個故事中出現(xiàn)幾個不同特征的動物人物,并配給他們不同的物品,在講述的過程中結(jié)合故事情節(jié)逐步出示這些動物和物品圖卡,之后將圖卡隱藏起來,詢問幼兒之前聽到和看到的動物和物品。在幼兒卡頓時間較長的間隙,可以以剪影提示。最后再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討論生活中是否見過外形或功能相似的物品,并說一說這些物品有什么樣的用途。在這堂課上,展示圖卡的過程是傳授認知知識的過程,讓幼兒復述聽到和看到的圖卡過程也是鍛煉記憶力的過程,圖卡和剪影對幼兒的視覺專注力有一定幫助,而開放性的問題則主要針對幼兒的表達能力。
傳話游戲?qū)τ谟變簣@階段的孩子而言原本是一項很難的活動,但稍作改良之后,則可以變身為一項兼顧動手、動腦、極具感染力的多人游戲。首先,將寫好的詞匯貼在乒乓球上,并集中放置在教室的一邊的臉盆內(nèi),然后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4人,每次2組對抗,其中一人到老師處聽取“電報”,并傳遞給自己的組員,隨后一同出發(fā)去找對應的乒乓球,最先找全乒乓球并用勺子撈起的那組為勝利方。
在這項活動中,老師告知的信息首先是幾組詞語,這需要聽取“電報”的幼兒有很好的記憶力,可以順暢的傳遞給自己的組員。其次找乒乓球的過程其實是對注意力的鍛煉過程,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得到相應的鍛煉機會。最后,用勺子撈起乒乓球是對手部精細動作的一種鍛煉??梢愿鶕?jù)幼兒的情況,用圖案替代字,或者用筷子替代勺子,以降低或增加游戲的難度。這項活動本身也可以充分的調(diào)動幼兒的游戲熱情,并增強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
授課也好,游戲也好,我們遵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讓幼兒的各項能力都可以得到鍛煉,幫助其均衡發(fā)展,也會以此為原則設計日常備課的內(nèi)容。
均衡發(fā)展是我們對于每一位幼兒的美好愿景,而事實上,每一位幼兒都會有他的短板和特長,這樣的差異性普遍存在于每一所幼兒園的每一個班級內(nèi)。幼兒的差異性給帶領(lǐng)他們成長的老師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盡可能幫助他們均衡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兼顧幼兒的差異性?我的答案是“適度和鼓勵”。
所謂適度,就是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為較弱的幼兒提供難度適中的環(huán)節(jié),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來。難度太大,孩子的參與熱情相對較低;難度太小,達不到提升的目的,如何把握住度是非常重要的。光是適度還遠遠不夠,大部分的幼兒在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項目時都會有畏難的心理,這時候需要鼓勵他們?nèi)L試,當幼兒完成項目之后要及時給予夸獎和鼓勵,強化自信。
萱萱是一個很活潑的小女孩,她總是顯得非常熱情,每一位老師都曾被動接受過她的幫助。萱萱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她在數(shù)學方面的天分簡直糟糕透了,在班級里其他孩子都能很自然的數(shù)到20以上的時候,她連5以內(nèi)的點數(shù)都搞不定。這令她十分懊惱,每次只要涉及到數(shù)學的課,她都會一反常態(tài)的特別沉默。
盡管我一直鼓勵她去參與一些數(shù)學類的游戲,大多情況下都收效甚微,她也總是顯得特別的束手無策。而后我將萱萱的角色設定為活動的輔助者,將一個數(shù)學能力較強的孩子安排為她的隊友,共同去完成一項任務。角色的轉(zhuǎn)變讓萱萱松了一口氣,她整個人都放松下來,此后的幾次表現(xiàn)都非常不錯,而在輔助的過程中,她也最終通過參與游戲?qū)W會了數(shù)的基本概念。
對于萱萱這樣的孩子而言,單獨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退一步的做法顯然讓她獲得了更好的成長機會,從側(cè)面佐證了均衡教育過程中尊重孩子的差異化特性的重要性。
“你教室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某些人的整個世界?!弊鹬赜變禾匦?,努力幫助孩子們成長,是我們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應當堅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