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云
(吉林省通榆縣蘇公坨學校 吉林通榆 137200)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分析研究
馬鳳云
(吉林省通榆縣蘇公坨學校 吉林通榆 137200)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的方法與藝術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講究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高小學教師語文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是教師要解讀好課本,在教法上要力爭靈活簡便,要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時學生要讀透教材,體會之間的感情。
小學語文教學 自主合作探究 語文教學 語文教法 實效性
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要不斷地進行改革,樹立現(xiàn)代教育觀念是教師的核心,只有不斷地改革,才有不斷地進步。作為一名身在一線的教師,我本著“以學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嘗試著從多方面進行改革。尤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上,我做了一些嘗試。
準確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教師要潛心研讀文本,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nèi)涵。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例如:三年下冊課文《可貴的沉默》,這一課由文中老師提出兩次問題,使同學們有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在教學上我以現(xiàn)有的課堂作為設計情景,讓閱讀課回歸文本。通過學習,孩子們在感受愛的同時也懂得回報父母的愛,學會理解和關愛別人。新課改的教材,每一單元,每一篇課文都有文質(zhì)兼美的特點。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網(wǎng)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優(yōu)美的課件制作,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課堂只是學習語文、激發(fā)興趣的一個平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才能將興趣保持長久。在我的課堂上每天請一名同學講一個小故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去找課外知識,訓練口頭表達能力。課堂上的三尺講臺變成了臨時的舞臺,一年訓練下來,每個同學都給予機會,既有豐富知識儲備,又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經(jīng)常讓學生改課文成課本劇,并讓學生表演。例如《皇帝的新裝》一文,角色多,故事通俗易懂,于是我讓學生們自創(chuàng)劇本,表演此劇。這樣既鍛煉了能力,又增加了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們合作意識。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總是容易低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學生往往已經(jīng)理解了,甚至發(fā)表了見解,老師還不斷地問,學生只好強打起精神答,磨來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課前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找準最近發(fā)展區(qū),十分重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以往的教學設計,有的環(huán)節(jié)繁雜,設問多多,搞得自己都迷失了,學生則被老師牽著在迷宮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現(xiàn)在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設計成幾大板塊,清清爽爽,一目了然,體現(xiàn)出教與學的層次性。如:古詩教學四大步:讀正確、明詩意,悟詩情,得學法。借景抒情的課文:初讀,讀通順——再讀,讀出境(讀文章想畫畫)——三讀,讀出情,談感受。三年下冊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在設計上我分為三大版塊,第一版塊,初讀課文,讀通順,把字音讀準確。第二版塊,整體感悟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是如何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學生在讀中想象原來那美麗的小村莊及被大雨沖毀后畫面,這兩幅反差強烈的畫面不禁讓學生提出探討性的問題:這到底是誰造成的?第三版塊,讀出情感,體會亂砍伐樹木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喚醒人們愛護樹木,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環(huán)保思想。
陽光雨露禾苗壯。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課堂中教師要堅持“少講多學”,即教師少講,學生多學。堅持放手原則: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讀書時間和練習時間。并結合教材實際,創(chuàng)設條件,留足時間空間,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三年級下冊課文《媽媽的帳單》,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我給足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兒子給媽媽的帳單和媽媽給兒子的帳單里為什么是兩種不同的數(shù)目?從交流的情況看,討論有一定的深度,學生不僅認識到兒子在拿取媽媽給他的報酬時認識到了自己錯誤的做法,而且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不少學生學得主動、從容,自讀自悟慚成風氣,通過這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教學方法,教師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1.讀出情。閱讀教學第一要務是讀。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要反復誦讀。葉圣陶的文章《荷花》文字不深,篇幅不長。我教學這篇文章時,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形象,體會感情。如:“荷花已經(jīng)開的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弊屚瑢W們反復誦讀,品味荷花的美麗,從而體會作者喜歡荷花的感情。類似的還有朱自清的優(yōu)美散文以及魯迅的散文作品包括古典文學和詩詞中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和詞句等都要求我們要從中體會情感。
2.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味詞句的表達效果。如:“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樣一來就讓學生感覺到美好的語句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3.邊讀邊想,邊畫、批、注,是閱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讀書要從整體入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绻f只是從局部或一個小的方面去理解文章,難免會發(fā)生這樣和那樣的錯誤,導致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知半解。一個學生能夠從語文課外或課內(nèi)閱讀中找出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就要對此進行批注和解讀,這些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和就業(yè)等相關水平。
4.發(fā)散思維,充分運用想象力,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對文中的美文和美妙的詞語進行分析,還要讓學生們學會在實踐中如何更好的應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通過語文課堂上的內(nèi)容的學習和消化,在語文寫作和今后的習作中能夠運用這些美文和美妙的詞語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寫作水平,增強學習興趣。有的時候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余味未盡,樂在其中。第二節(jié)課還追著教師花樣翻新,期待著給他們新的驚喜,因此語文課的教學絕不是簡單的講授而能成為的一個部門藝術。
馬鳳云,女,1964年出生,蒙古族,吉林通榆人,現(xiàn)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蘇公坨學校,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