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蘭(米易縣第二初級中學校 617200)
?
關于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何小蘭
(米易縣第二初級中學校 617200)
摘 要: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今教育普遍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已平常教學實踐,提出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設生動有效的情境、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從中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味道”。
關鍵詞:提高 數(shù)學 教學 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要在最少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文化,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有效課堂。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1]
一切思維活動都是由問題開始的,要想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fā)性、探究性的課堂提問,通過有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所提問題問點準確,要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難度適宜,即提出的問題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或經教師的引導能答出來,防止過易或過難,問面要大,即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到各類學習水平的學生,問機得當,提出的問題要與知識學習的進程一致,提問的時機應在學生似懂非懂、欲說難說之時。如:求直線y=3x+4與兩條坐標軸圍成的面積。問學生一條直線與兩條坐標軸圍城的圖形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再問若要求其面積,應該先求什么?這樣學生就容易得出通過點的坐標來得到直角邊的長度。[2]
數(shù)學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上的內容有機地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以此啟迪學生思維,消除他們對數(shù)學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這樣能起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如在講“合并同類項”或“”合并同類二次根式這兩節(jié)時,我們利用最常見的“牛”和“羊”來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2只羊+3只羊=;2只牛+3只牛= ;2只羊+3只牛=。第三個問題能相加嗎?為什么?學生一般會想到先把它們分類,從而引出同類項或同類二次根式的概念。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3]
很多老師都有體會: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對學生進行講題考題訓練,但落實到學生身上往往是!例題千萬道,解后拋九霄。作為數(shù)學教師,我們需要反思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例題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題講得越多越好, 教學時,教師應該以知識、例題為載體,向學生有機地滲透數(shù)學思想,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初中階段,學生需了解的數(shù)學思想有: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整體思想、方程思想、分類的思想、化歸的思想、類比的思想和函數(shù)的思想等。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類比方程組、方程組的解來理解不等式組、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滲透類比思想,使學生在已有知識上進行遷移,在主動參與、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覺學到新知識。利用數(shù)軸求不等式組的解集,滲透數(shù)形結合思想,直觀、明了。列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滲透建模思想。同時,教師在例題講解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作解題后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guī)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為4,另一邊長為6,求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此題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 ,需要學生先確定哪一邊是腰,加深了學生對等腰三角形幾何特征的認識。但在這里處理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忽略!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基本要求, 通過此題的教學,我們可以將此題進行一題多變,
變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為3,另一邊長為6,求這個三角形的周長。
讓學生知道等腰三角形再特殊,它也是三角形,因此一般三角形對于邊和角的要求它也需要滿足。
變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底邊長為y,周長是14。請先寫出二者的函數(shù)關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畫出二者的圖像。而此題滲透函數(shù)的思想,以函數(shù)為載體,在周長恒定的情況下研究腰長與底邊邊長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也不能忽略一般三角形對邊的關系的要求,訓練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通過有效的變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培養(yǎng)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也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思考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和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
數(shù)學思想是數(shù)學的靈魂,它隱含在數(shù)學知識當中,伴隨知識思維的發(fā)展,只能逐步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在教學中,滲透數(shù)學思想,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我們不可能憑借一兩次課或幾個例子的講解就能使學生完全接受和掌握,要結合教學的內容自然潛移默化地進行。
總之,在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效的情境、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從中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味道”、感受數(shù)學的“抽象之美”。
參考文獻:
[1] 魏會芳.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學周刊》2012年05期
[2]張大華. 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09(10).
[3]沈文選. 中學數(shù)學思想方法.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