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瑩
(湘潭市園林管理局,湖南 湘潭 411100)
網絡時代下群體性事件與主流媒體關系之重構
戴瑩
(湘潭市園林管理局,湖南 湘潭 411100)
現(xiàn)今,群體性事件呈現(xiàn)出多發(fā)且頻率較高的態(tài)勢,如農地矛盾、干群矛盾、官民矛盾、貧富矛盾等。但在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媒體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是我們應當深思的問題。主流媒體應以探索真相為使命、以平等與正義為價值底線、以溝通與對話為解決路徑來重構群體性事件和主流媒體之間的關系,消弭矛盾,促進共識,防止群體性事件愈演愈烈。
群體性事件;主流媒體;關系;重構
現(xiàn)今,隨著群體性事件愈演愈烈,主流媒體在事件發(fā)展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應當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地報道?這是主流媒體首要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誠如亨廷頓所言:“現(xiàn)代性孕育著穩(wěn)定,現(xiàn)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現(xiàn)代性,而在于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所進行的努力?!保?]在當代中國,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便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群體性事件?,F(xiàn)今,群體性事件呈現(xiàn)出多發(fā)且頻率較高的態(tài)勢,如農地矛盾、干群矛盾、官民矛盾、貧富矛盾等。其中尤以官民矛盾、貧富矛盾最為嚴重,其突出表現(xiàn)便是仇官仇富。但值得深思的是,在當前中國群體性事件中,主流媒體卻表現(xiàn)出了與傳播主流意識相偏離的報道傾向,這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例如,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趙鼎新就多次在不同場合表達了當代中國媒體缺少主流價值觀引領,也缺失了整合社會功能的深度憂慮:中國媒體與社會運動的緊密關系,根源于中國政府沒能建構一個廣為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2]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社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偏激的氣息與媒體的追隨和放大網絡事件有密切關系。
在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主流媒體易與網絡輿論形成不同的輿論立場,這兩種輿論立場的形成,實質在于意見領袖的較量,歸根結底在于社會權威的爭奪,而爭奪的關鍵就在于探求事實的真相。長期以來,群體性事件作為一個敏感的詞匯,宣傳部門和我國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一直諱莫如深,很少公開報道。例如,在2003年公開刊發(fā)的《不得隨意報道農村暴力和群體性事件》一文中,就明確指出新聞媒體要從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大局著眼,不要隨意公開報道農村群體性事件,也不得刊發(fā)與此有關的評論性文章。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施行以及網絡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原有的封堵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尤其是近年來發(fā)生的“甕安事件”“東明事件”“寧波PX事件”等一系列群體性事件,主流媒體應轉變觀念,積極披露真相、引導公眾輿論。
群體性事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解讀為現(xiàn)代化社會轉型期間由于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拉大導致的弱勢群體的抗爭。弱勢群體在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問題方面,不能通過正常的渠道予以反映,轉而尋求極端暴力的手段尋求利益的滿足。他們通常會利用網絡傳播的廣泛性、互動性來提高抗爭事件的可知度,從而使互聯(lián)網成為有效的動員平臺。那么,在網上和網下相結合,網絡已經深深嵌入群體性事件發(fā)展的過程中,主流媒體的角色地位就變得非常突出。
平等和正義作為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構筑中國各階層、各民族信任的基石,是主流媒體正確引導輿論的指導思想,是主流媒體客觀、負責報道應當堅持的基本原則。
(一)以透明公開為手段
在群體性事件中,一些政府機關和管理部門語焉不詳、遮遮掩掩,常常成為網絡民意中最為詬病的一環(huán)。其實,群體間的矛盾和沖突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不能給民眾提供一個群體利益沖突表達的渠道。在社會轉型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群體利益分化的現(xiàn)象,改革必然伴隨著利益的重新調整、舊有平衡秩序的打破。主流媒體必須在報道的過程中伴之以透明公開的信息披露手段,甚至是允許激烈的利益表達,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有序。
從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實踐經驗來看,在重大危機事件中仍然要遵循一般危機信息披露的“三T”原則:“Tell your own tale”(政府危機信息公開的主動性);“Tell it fast”(政府危機信息公開的“第一時間性”);“Tell all”(政府信息公開的全面性)。[3]主流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受傷和知情的弱勢群體進行采訪,還要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受傷警察以及企業(yè)公司進行報道,做到全面透明地勾勒出沖突的起源、經過和各方立場。
(二)以公平對待為基礎
平等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生性概念,其蘊含的自由和權利理念對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平等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社會公正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實現(xiàn)媒體客觀公正報道的前提。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其背后往往蘊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糾葛。在處理這些利益糾葛時,主流媒體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預和利益的誘導,就會陷入迷失的境地。平等理念的核心價值在于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近年來,一些主流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只問身份不問是非,標榜為窮人代言,為底層背書。但真正的平等正義,應當是只問是非而不問身份。在報道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事實真相為導向,不考慮當事人的身份地位,做到只唯理的傾向。對待一方是官員的事件,不要帶有標簽化色彩進行報道,一味地揭示行政人員的缺點和錯誤,放大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給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例如,在“我爸是李剛”事件中,一些媒體就故意夸大事實,渲染不必要的情節(jié),對司法審判施加壓力,就有可能導致審判的不公,媒體立場的不穩(wěn)固。在群體性事件中,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應當起到明辨是非、公平對待、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站在客觀、平衡的立場上,以是非重于身份、真相大于情感為報道原則。
媒體在報道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與當事人進行溝通,了解事件第一現(xiàn)場的情況,發(fā)動民眾的積極性,客觀公正地報道事件的來源、經過和進展。
(一)鼓勵公民有序參與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網絡信息媒體的普及,公民的權利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民眾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尋求法律以及媒體的手段予以解決。但在這個過程中,公眾表達利益的渠道還不夠暢通,參與方式仍比較單一,被動參與到媒體報道進程的情況仍占大多數(shù)。主流媒體的實際報道情況遠遠不能滿足公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期望。雖然主流媒體設置了很多的制度,如提供新聞線索、舉報制度,來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方便度,但這些制度大多數(shù)仍流于形式,達不到制度設置的預期效果。同時,我國民眾的力量仍然薄弱,沒有結成一個具有穩(wěn)定規(guī)模和眾多人數(shù)的民間自治組織,來自公民的力量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公民的聲音得不到及時的回應。
為此,主流媒體應當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發(fā)揮民眾的力量,動員公民有序參與到新聞的宣傳活動之中。因此,應重點加強三個方面的建設:第一,這里所提到的公民有序參與主要是指公民的政治參與功能,要鼓勵公民參與到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第二,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主流媒體要打通新舊媒體的溝通渠道,建設新舊媒體互動平臺,將其作為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以權威性和開放性把更多的公眾從商業(yè)網站中吸引過來,積極引導公眾參與主流媒體的宣傳活動;第三,主流媒體在報道關于公共事務方面的新聞時,應當倡導公民理性有序地參與,建設社會主義參與型文化,堅持程序正義,實現(xiàn)報道的真實、客觀、公正。
(二)注重雙方的對話與協(xié)商
在地位相對差異較大的群體之間,如官民之間、貧富之間以及在實踐中普遍存在并被人嗤之以鼻的城管和小販之間,對話和協(xié)商的重要性在“尋租擴大和貧富差距拉大”的情境下就會變得愈來愈突出。正如吳敬璉先生所說的:“人們由于社會背景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往往對這些矛盾的由來作出不同的解讀,提出不同的解決之策。他們之間的分歧,完全可以通過自由和切實的討論來求同存異和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在這種社會矛盾凸顯、不同政治訴求之間的爭辯趨于激烈的時刻,如何正本清源,重聚改革共識,防止各種極端思潮撕裂社會,避免‘不走到絕路絕不回頭’的歷史陷阱,就成為關系民族命運的大問題”。[4]
相對于網絡的自主選擇性和人員的復雜性,主流媒體更適合在不同群體之間展開集體和個人的反思、對話、討論、辯論等交流過程,如報刊的評論版、電視臺的脫口秀、網絡的自制頻道等,通過群體和個人的傾訴,讓更多的人能聽到來自不同群體的聲音,了解不同群體的處境,明晰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最終重聚共識,防止社會撕裂。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應直面矛盾和爭議,對群眾代表進行采訪,與其他媒體、科學界和政府進行溝通,體現(xiàn)對公眾參與的尊重和重視,真正發(fā)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發(fā)現(xiàn)事實、解決糾紛的作用。
[1] 塞繆爾·亨廷頓(美).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31-32.
[2] 林芬,趙鼎新.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6):93-119.
[3] 石國亮.國外政府信息公開探索與借鑒[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192-196.
[4] 吳敬璉.改革尚在半途 中國的兩種前途[DB/OL] . http://www. iceo.com.cn/com2013/138/2013/0910/270784.shtml,2013-09-10.
G212
A
1674-8883(2016)13-0210-02
戴瑩(1972—),女,湖南湘潭人,研究方向:黨建或紀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