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每天一早,年過六旬的阿耕便操著一口客家普通話開始了他一天的導游解說。2008年土樓“申遺”成功后,阿耕便成了這里的大忙人,每天要講好多場。
在這里,阿耕接待過胡錦濤、習近平等10多位中國國家領導人,以及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專家,有“?!睂в沃Q。
土樓第一導
阿耕所在的永定縣是土樓的聚集地。從空中看,這些狀似甜甜圈和飛碟的龐然大物是12世紀以來福建客家人給自己建造的房子。這是一種夯土住宅,里面有一排排的木結構房間,當中是一個公共庭院。
永定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西南部,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多為客家人(因古代戰(zhàn)亂而南遷的漢族族群)。在當地,每個族群都會修建自己的土樓。阿耕家的祖屋振成樓就是土樓杰出代表之一,在當地被譽為“土樓王子”,該樓占地5000平方米、擁有200多個房間。
阿耕原名林日耕, 1912年,阿耕的祖父歷時5年建成了振成樓。1985年,振成樓與北京天壇的建筑模型一起送往美國洛杉磯參加國際建筑模型展覽,引起轟動。在永定縣,現存土樓多達23000多座。
阿耕的導游生涯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那個年代,只有零零星星的游客背著背包風塵仆仆來看土樓。當時樓里只住了4戶人家,阿耕牢記“來者就是客”的遺訓,熱情張羅著帶他們游土樓,有時還主動“留飯”。來客中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指點土樓,妙語連珠,只念過小學的阿耕仔細聽,用心記,漸漸地,竟成了土樓第一個導游。
振成樓嚴格按照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八卦的布局建造,阿耕家擁有乾、兌兩卦,占整個振成樓的四分之一。作為一樓之主,他經營著一家小雜貨店,暮色中,三三兩兩的孩子來到這里,喊一聲“阿公,我要買八寶粥?!彼麆t從座位上站起來,笑容可掬地轉身取貨找錢。
和諧小社會
福建的土樓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中國民居建筑。這些民居不僅能看到當地人的傳統(tǒng)手藝,還能看到糊在墻上的1931年的《紐約時報》(據說,這種報紙目前只有紐約國家圖書館才能找到),甚至還能看到描摹得十分精確的羅馬表,顯示著客家人的“留洋”經歷。
生活在土樓里,捧著一只飯碗,可以繞樓一圈吃“百家菜”。客家人有這樣的習俗:小孩出生后,胎盤要埋在樓中,表示根在這里,年紀大了終要回來。過年時,有人會挨家挨戶征收購買對聯的資費,每家出三五元,聯合把整個土樓打扮得漂漂亮亮。假如哪天狂風大作,誰家在外面曬了谷子,全樓人都會出動幫忙。
隨著“申遺”的成功,土樓旅游漸成氣候,阿耕一家的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他每天要接待幾千名游客,最高峰時竟能達到3萬多人。
“土樓申遺前年輕人都在外打工,如今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回來,做生意、開飯店、或者從事導游。一句話,土樓讓居民的就業(yè)和收入都發(fā)生了大變化?!卑⒏f。
傍晚時分,阿耕送走一桌日本客人,又在一桌鋪陳的客家美食前和四方客人談天說地。
“我喜歡這樣,有人氣?!卑⒏f,“現在的人,有了錢,沒了幸福,而我們土樓卻是一個安靜和諧的小社會。”
土樓提供的消費品十分有限,無非茶葉、土樓模型等當地土產,不售賣現代化的東西。為了景觀的和諧,這里的電線全部鋪在地下,水泥路上鋪滿了懷舊的石子。
守護聚寶盆
說起家鄉(xiāng)的變化,阿耕如數家珍:客家民居土樓不僅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還被評選為國家級5A景區(qū),游客從開始的上千人到2014年達到400多萬人次。當年,通向土樓只有幾條羊腸小道,如今政府投入5億元,建成了4條環(huán)土樓景區(qū)旅游公路,把土樓景區(qū)連成了一片。
阿耕所在的村子,土樓旅游帶動了外出人口的回歸潮,600多位外出打工者或遠嫁他鄉(xiāng)的人,紛紛回到老家創(chuàng)業(yè),開飯店、辦旅館、賣土特產。村里常住人口由以前的2350人增加至2015年底的近3000人,甚至出現了外嫁女兒帶女婿回娘家就業(yè)的現象。
阿耕有5個子女,大兒子林尚康做了10年的教師,兒媳婦在旅游公司做導游,幾年前雙雙辭職回家做旅游生意,出嫁的女兒也帶著女婿回到了土樓。家庭年收入從申遺前的4萬多元增長為20多萬元。
阿耕常常對鄉(xiāng)親們說:“土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聚寶盆,隨著旅游成為支柱產業(yè),這個聚寶盆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大,就會不停地為我們和子孫后代招財進寶。”
除了日常的導游工作,阿耕還出版了《振成樓探秘》、《阿耕與土樓》等研究專著。說起土樓,阿耕心懷感恩,他說:“這里是我們的根,現在一家人和和睦睦地住在自己的土樓里,我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