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 進, 錢廣榮
(1.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安徽 蕪湖 241000)
?
·學者專論·
道德悖論基本問題再認識〔*〕
○錢進1, 錢廣榮2
(1.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 安徽蕪湖241000;2.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安徽蕪湖241000)
本世紀初,道德悖論的學術話題曾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褒貶意見皆有。今天,道德悖論問題依然普遍存在,有待人們解釋其廬山真面目。因此,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理,進一步揭示和闡明道德悖論的本質等“說不清道不明”的基本問題,并提出創(chuàng)建道德實踐智慧體系的理論創(chuàng)新話題,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道德悖論基本問題;再認識;歷史唯物主義
十年前,《道德悖論的基本問題》一文(刊于《哲學研究》2006年第10期)就道德悖論基本問題發(fā)表過一些看法,引起學界關注。有學者認為,道德悖論研究“不僅對道德哲學和邏輯哲學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我國的道德建設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薄?〕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和批評意見。2013年,筆者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最終成果《道德悖論現(xiàn)象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中,對一些不同看法和批評意見曾作過回應,同時也指出道德悖論研究尚處在“提出問題”的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入。
道德悖論是道德實踐中提出的一種特殊的道德矛盾,應回到道德實踐中去揭示其本質特性。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一開始就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薄?〕由此推論,馬克思所說的“全部社會生活”無疑包括道德生活,“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自然也適用指稱道德生活的實踐本質。
理解道德悖論問題,需要從兩種思維向度把握道德生活實踐過程的矛盾現(xiàn)象。一是個體道德選擇和價值實現(xiàn)的實際過程及其結果,二是社會道德評價的立場和標準。事實表明,道德上的“做人”如同“做事”一樣,由于受到道德認知、道德能力和具體倫理情境等多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個體道德實踐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的“自相矛盾”結果,當善果與惡果同在的“自相矛盾”結果成為道德評價對象時,由于人們的評價立場和標準不同而會出現(xiàn)“見仁見智”的意見分歧。在這種情勢下,道德悖論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矛盾也就形成了。
就是說,善惡兩種結果“自相矛盾”的事實與“見仁見智”的意見分歧事實,是構成道德悖論的兩個基本要素。所謂道德悖論,簡言之就是“價值沖突事實”和“意見分歧事實”的雙重矛盾統(tǒng)一體。過去,道德悖論作為道德生活實踐中的一種特殊矛盾,是借用張建軍關于邏輯悖論的建構原理直接表達的,即在“公認正確的背景知識”之下,經過“嚴密無誤的邏輯推導”,“可以建立矛盾等價式”——承認A就得同時承認非A,反之亦是?!?〕用這種表達式描述道德悖論問題,其實只是在“形式哲學”的意義上抓住了道德悖論雙重矛盾統(tǒng)一體的一個方面,并沒有抓住“見仁見智”的“意見分歧事實”,因而也沒有全面揭示道德悖論問題的實質內涵和實踐本質,因此一度引起邏輯學界的一些非議和批評是理所當然的。
道德悖論與一般邏輯悖論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道德悖論屬于道德實踐的矛盾范疇,本質上是“客觀事實”;邏輯悖論屬于思維活動的矛盾范疇,本質上是“理論事實”。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邏輯悖論“作為一種理論事實或理論狀況的‘悖論’,其實是不能涵蓋(道德悖論現(xiàn)象)實踐層面之‘行’或‘做’的?!薄?〕
實際上,不能理解道德悖論、不認同道德悖論及其研究的批評意見,也并不是看不到道德生活實踐中發(fā)生的善惡同在這種“自相矛盾”的“價值沖突事實”,它看不到或不承認的是“見仁見智”之“意見分歧事實”存在的合理性。殊不知,正是合理的“見仁見智”之“意見分歧事實”,為開展道德悖論研究之必要性提供了最有力的一種佐證。
道德悖論具有普遍、隱蔽和模糊的特性。由于個體道德生活實踐發(fā)生善惡“自相矛盾”兩種結果的現(xiàn)象是屢見不鮮的,對此評價持有“見仁見智”的不同意見也是司空見慣的,所以道德悖論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隱蔽性和模糊性的特點是因為道德悖論有其“自在的邏輯,不易被人們所認知和把握?!比绻f,“談論實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從反面談論它;特別是談論實踐之看似最機械、最違背思維及話語邏輯的東西”〔5〕,那么,談論道德實踐過程的這種悖論問題,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有學者對道德悖論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道德悖論’問題,‘道德悖論’是一個虛假命題”〔6〕,也是不足為奇的。
當今社會處于變革時期,普遍存在的新舊“倫理觀念”的矛盾和沖突,使得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在碎片之中”,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強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時代,給我們提供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選擇自由,同時也把我們拋入了一種以前從未如此令人煩惱的不確定狀態(tài)”所困擾?!?〕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感到“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德悖論問題顯得更為普遍,卻又更為隱蔽而又模糊,以至于影響人們對于道德價值的信念和道德建設的信心,誘發(fā)更多的社會其它問題。所以,在當代中國,道德悖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學術話題。
研究道德悖問題的重點所在,是要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里科學認識和把握道德評價的立場、對象和標準。道德評價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其立場和宗旨是為了促進社會變革年代道德的發(fā)展與進步,揭示道德生活的實踐本質及其內在的特殊矛盾和規(guī)律;對象是道德生活實際過程中的“實踐理性”及其演繹的實際效果;標準具有體現(xiàn)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不能是千古不變、千人一面的“絕對命令”。如此,道德評價才可能是中肯的,可靠的。過去的道德評價,不論是“動機論”還是“效果論”,抑或“動機與效果兼顧論”,多存在評價立場主觀、評價對象泛化、評價標準絕對化的缺陷,妨礙了人們對普遍存在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實行真正合乎“實踐理性”地把握。這也是否定道德悖論研究必要性的一個基本原因。
進一步探討道德評價,應抓住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道德評價立場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問題,如:是以社會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抑或兩者兼顧的立場?就以人為本的立場而論,是群體的人還是個體的人抑或兩種人兼顧的立場?就個體的人立場而論,是他者還是己者抑或兩者兼顧的立場?不難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場評價同一種道德生活實踐之善惡“自相矛盾”的悖論現(xiàn)象,人們的意見就不會是一樣的,有的視其為道德悖論現(xiàn)象,有的則不然。二是道德評價標準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問題。不言而喻,評價同一種善惡“自相矛盾”的悖論現(xiàn)象,標準不同就必然會出現(xiàn)“見仁見智”的意見分歧。以社會公共生活中的見義勇為為例,一個救援者被反誣為肇事者,陷入一種“講道德的窘境”,本是典型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但是,如果僅站在社會、他者的立場,套用普列漢諾夫的標準而強調“道德總是或多或少要伴隨個人犧牲”的教學道德評價,那么就會視而不見。這種立場,其實是失之于公平、公正的評價原則的。其結果必然是,本來愿意和樂于見義勇為的人將會越來越少,“碰瓷”者反而會隨之漸漸多起來,以至于最終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或者“見義不為”,或者只是將見義勇為作為表達某種道義的漂亮話。
在邏輯學界,研究邏輯悖論的旨趣在于“解?!?,以改進和優(yōu)化人的思維,避免發(fā)生“不合邏輯”的自相矛盾問題。對研究道德悖論的目的自然也應作如是觀,即不是要渲染這種特殊道德矛盾對人的“困擾”,而是要探討為道德悖論“解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理路。但應看到,道德悖論研究是一個帶有原創(chuàng)性質的學術話題,關涉其“解悖”的具體方案和策略的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本文此處要展開的是,在唯物史觀視野里考察道德悖論“解?!迸c人類社會道德發(fā)展進步的邏輯關系。
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在給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描述社會歷史發(fā)展總體上呈現(xiàn)的“自然歷史過程”時指出:“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边@個“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就是一定的經濟制度及“豎立其上”的政治和法制等上層建筑?!暗诙?,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shù)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shù)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總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xiàn)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薄?〕
歷史地看,道德發(fā)展進步也是這樣的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這種過程中,道德悖論作為一種最令人“困惑”的特殊矛盾,既是引發(fā)道德缺失和墮落的一種可能因素,也是催生和推動道德發(fā)展進步的一種邏輯力量,社會處于變革時期尤其是這樣。
如此理解,首先就應當看到,道德發(fā)展進步既不是遵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演繹的“線性邏輯”軌跡,也不是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著述家之文本描述的思想史軌跡。它是由各種道德意志之“平行四邊形”整合和凝聚的辯證邏輯軌跡。在這種過程中,道德悖論始終充當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或“邊”的一個構成要素;社會選擇為道德悖論“解悖”的實踐理性(不論這種選擇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自覺的還是盲目的),勢必會參與整合和凝聚“平行四邊形”之“對角線”——“合力”的全過程,因而充當“合力”的一種基本要素。如果仍以見義勇為導致的道德悖論為例,那么就會推論出這樣的結論來:因選擇“勇為”而屢屢出現(xiàn)“事與愿違”“適得其反”之類的“自相矛盾”,勢必會引發(fā)人們對區(qū)分“見義莽為”與“見義智為”之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最終會在真正“實踐理性”的意義上提出推動道德發(fā)展進步的策略。這是在道德發(fā)展進步之“自然歷史過程”中的一種必然之勢。在這里,道德悖論研究對于推動當今人們如何理性選擇和踐履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因而從一種視角展現(xiàn)推動社會和人道德發(fā)展進步的價值,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道德悖論之“解?!迸c道德發(fā)展進步的這種必然性的邏輯關系,需要借助亞里士多德的必然觀。亞里士多德說到事物的必然性時指出:“必然性有兩種:一種出于事物的自然或自然的傾向;一種是與事物自然傾向相反的強制力量。因而,一塊石頭向上或向下運動都是出于必然,但不是出于同一種必然?!焙笠环N必然不同于前一種,是因為它緣于人“為了某一目的”或“為了某種目的”?!?〕道德發(fā)展進步“自然歷史過程”之“自然”,并非“自然而然”的自然,而是“人為使然”的“自然”。如果說,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必然性,那么,適時發(fā)現(xiàn)和研究它并創(chuàng)新應對的“實踐理性”,就是“人為使然”的必然性。由此看來,道德悖論之“解?!睙o疑是構成道德發(fā)展進步之“自然歷史過程”的一種重要的邏輯力量,在社會處于變革時期尤其是這樣。
這是因為,社會變革必然引發(fā)新舊道德觀念的突出矛盾和價值沖突,有因生長著的新道德不易得到及時梳理和切實倡導,而致使舊道德獲得“沉渣泛起”的機會,以至于演化為如同當代中國社會那樣的“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所謂“突出問題”,就其性征來看并非都是違背基本道德準則的“低級錯誤”,其間有一些實則是新舊道德矛盾和沖突呈現(xiàn)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而就其成因來看則與社會未能適時提出應對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理論智慧不無關系。在這種情勢下,社會為應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而動用各種措施開展專項治理,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時也應通過審慎分析,認知其間與道德悖論現(xiàn)象相關的問題,并立足于科學“解悖”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不識“自相矛盾”和“見仁見智”這種雙重矛盾體的道德悖論真面目,直接的危害多表現(xiàn)在給“講道德”的人造成某種“惡果”,使之陷入“講道德窘境”,根本性的危害在于影響人們對于道德價值的信念和道德建設的信心,致使社會道德教育和道德評價疲軟,功能缺損,制約社會和人的道德進步。因此,走出宣示、宣講式的“道德理論指導道德行為”的思維窠臼,立足于道德生活實踐創(chuàng)建道德實踐智慧,應是為道德悖論“解?!钡幕纠砺?。
道德本是一種智慧,或本應是一種智慧。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道德理論及其衍生態(tài)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作為意識形態(tài)應是適應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及“豎立其上”的整個上層建筑之客觀要求的智慧結晶。人類至今浩如煙海的道德哲學和倫理學著述,多為試圖表達這種智慧的產物,盡管其中不少因缺乏真理性并不是這樣的智慧。然而,有史以來道德作為一種智慧卻很少有關于道德生活實踐的,致使關涉道德生活實踐的道德要求都是“應當”的絕對命令,而缺乏“如何”的指導意見,所謂“實踐理性”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并不是那么合乎實踐理性的。近些年來,哲學界關于實踐智慧的研究引人注目,雖然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或許觀照道德實踐,但其著述成果卻多不問津道德生活的實踐,更不關注道德生活中的道德悖論問題,不能為道德悖論“解?!眴栴}提供實踐智慧。因此,創(chuàng)建道德實踐智慧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遵循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理,建構道德理論智慧及其衍生態(tài)社會道德準則。在此前提下,貫通道德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實現(xiàn)道德生活實踐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其次,立足于道德生活實踐,圍繞“要講道德”的核心把“為什么要講道德”“講什么道德”“怎樣講道德”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如上所說,傳統(tǒng)道德理論及其衍生態(tài)所蘊含的“實踐理性”,在許多方面并不能真正(充分)反映其與道德生活實踐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式”,因而不能在基本學理上詮釋道德悖論現(xiàn)象屢見不鮮的成因,真正把握道德生活實踐中的理論與實踐的邏輯關系。列寧在分析“邏輯的范疇和人的實踐”的關系時指出:“對黑格爾說來,行動、實踐是邏輯的‘推理’,邏輯的式,這是對的!當然,這并不是說邏輯的式把人的實踐作為自己的異在(絕對唯心主義),而是相反,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這先人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薄?0〕最后,不要迷信思想史上一些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唯意志論的道德學說和主張。如康德的“實踐理性”,其實是脫離道德實踐的自在規(guī)律、片面強調道德意志之“絕對命令”,用以指導道德實踐是難以真正奏效的,但因其適時反映了特定時代統(tǒng)治者的意志而被推崇備至。德國當代道德哲學家W·T·阿多諾在分析康德道德哲學的內在邏輯缺陷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道德哲學應是與人們社會實踐密不可分的學問。在他看來,實踐的不確立性決定包括道德實踐在內的實踐只能是“可能的實踐”,康德關于“實踐理性優(yōu)先于理論理性”的命題是將兩種不同理性的關系“完全顛倒了”,必然會在道德實踐中呈現(xiàn)“一個大的悖論”。〔11〕
道德實踐智慧,作為指導社會和人們道德生活的實踐理性,其創(chuàng)建在“學宮”而功能和價值實現(xiàn)則在大眾道德生活實際過程之中。因此,為道德悖論“解?!钡牡赖聦嵺`智慧,應具有可為廣大人民群眾掌握的理論和知識品質。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力量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當包含人民群眾對于道德生活實踐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因此衡量社會和人的道德發(fā)展進步,應以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實際的道德水準為標準。唯有如此,道德生活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和人全面發(fā)展進步的正能量。由此觀之,有助于推動道德實踐智慧大眾化應是道德實踐智慧體系的題中之義。
為此,需要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和道德評價的理念、目標、對象和實踐途徑。道德教育尤其是學校道德教育,應以把握道德生活實踐的規(guī)律與特性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重在“傳道”和“解惑”,在“解惑”中“傳道”,讓道德教育的內容充滿實踐智慧的意蘊。不作如是觀,道德教育培育出來的學生其實多為“道德書生”或“道德寶貝”,雖可愛卻難以在道德上“成人”,當他們走出校門面對復雜的道德現(xiàn)象世界時,就可能會因缺乏應對道德智慧而把腦子里裝的道德知識“還給他們的老師”。社會道德評價,應在堅持動機與效果相統(tǒng)一之原則的前提下,著重對“講道德”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同時不回避評價面臨具體倫理情境存在多種道德選擇方案的可能性。如此,便可以盡可能地引導人們在“講道德”時避免發(fā)生道德悖論的問題。
道德悖論研究,作為一個當代共同關注的學術話題被提出來絕非偶然。在中國,它緣于應對社會改革與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出現(xiàn)嚴重而又復雜的道德問題的理論自覺,不謀而合地與當代西方學界相向而行,走上“非形式邏輯”和“哲學實踐轉向”的學術創(chuàng)新之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唯有始終關注現(xiàn)時代的社會生活,才能合乎哲學應當具備的精神品質。
兩百多年前,康德哲學的追隨者費希特在其著名的《論學者的使命》演講中曾說:“學者的使命主要是為社會服務,因為他是學者,所以他比任何一個階層都更能真正通過社會而存在,為社會而存在。”又說,學者應當把自己的知識“真正用于造福社會。他應當使人們具有一種真正需求的感覺,并向他們介紹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薄?2〕這種至理名言是具有橫亙意義的。
注釋:
〔1〕孫顯元:《“道德悖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走向》,《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
〔3〕張建軍:《邏輯悖論研究引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8頁。
〔4〕王習勝:《“悖論”概念的幾個層面》,《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5〕〔法〕皮埃熱·布迪厄:《實踐感》,蔣梓驊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第124頁。
〔6〕周德海:《“道德悖論”質疑:與錢廣榮先生商榷》,《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4期。
〔7〕〔英〕齊格蒙特·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xiàn)代道德》,郁建興、周俊、周瑩譯,學林出版社,2002年,第61頁。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593頁。
〔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工具論》,余紀元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28頁。
〔10〕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6頁。
〔11〕〔德〕W·T·阿多諾:《道德哲學的問題》,謝地坤等譯,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3-74頁。
〔12〕〔德〕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梁志學、沈真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2、43頁。
〔責任編輯:流金〕
錢進(1977—),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博士生,蕪湖市鑫誠公證處公證員,主要研究方向:司法道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錢廣榮(1945—),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基本原理、中國道德國情與道德建設。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及應對研究 ”(13AZX02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