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亮(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西安特色美食文化的翻譯策略和原則
褚亮(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新世紀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不僅體現(xiàn)在科技與人才方面,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飲食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收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西安作為中國西部的美食之都,其特色美食的國際宣傳發(fā)展還不盡如人意。本文結(jié)合西安本地的特色美食的中文特點,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和原則,希望對提高西安特色美食對國際名聲做出積極貢獻。
西安;特色美食;翻譯策略;翻譯原則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103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gòu)想,作為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起點城市,西安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yōu)勢,必將面臨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經(jīng)濟層面的合作與繁榮勢必會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與宣傳,根據(jù)英國著名文化研究學者威廉斯對于文化的定義,文化是指整個生活方式,包括物質(zhì)的、知識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在這一文化概念下,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與文化密切相關。對于人類而言,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自然是各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其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安的美食享有盛譽,其特色美食文化也面臨著如何走向世界這一問題。除了其燦爛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資源以外,美食文化已經(jīng)變成西安的第二張名片。因此,在對外報道中如何有效地傳播西安飲食文化已成為增強西安軟實力,發(fā)揮西安“新絲路”橋頭堡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借鑒前人學者的研究理論,探索出符合西安特色美食文化的翻譯策略和原則,將西安的特色飲食推向世界,便顯得尤為迫切。
陳加基(1993)認為中式菜品對翻譯可以遵照如下幾種類型:寫實型(直譯法)、寫意型(意譯為主,直譯為輔)、半寫實型半寫意型(直譯加意譯)、地方風味型、典故型(直譯或意譯加解釋型翻譯)和藥膳型(簡譯加注釋)。在陳加基(1993)所提出對菜肴翻譯分類方法對基礎之上,其他一些翻譯研究者們也分別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見解。任靜(2001)提出了六種翻譯方法:1.直譯法(烹調(diào)法+原料);2.意譯法(原料+with+作料或作料+原料);3.“隨機應變”法(原料+地名+Style);4.直譯+釋義法(英譯時直接按中文菜名譯出其意,再補充說明其內(nèi)在含義);5.參考外國菜名譯法比如蒸饃譯為“steamed bread”;6.音譯搭配釋義的方法。還有學者認為(如劉宓慶,1999)有些時候中式美食的中文詞匯在英語中無法找到對等詞語,有些時候很多中式菜名或小吃通常使用諺語、典故、象征的方式來表達的,因此譯者必須把握好原語和目標語的信息對等,才能對美食名稱進行準確的翻譯。對于中餐中的菜名,學者給予的關注要遠高于地方特色小吃。謝先澤等(2006)認為中餐中的菜名應順應以下三條原則:1.菜名的翻譯應簡單明了,言簡意賅;2.翻譯中要盡可能提供給讀者菜品的原料、烹飪方法、形狀等相關特色信息;3.從構(gòu)成上來看,菜品的翻譯應以名詞性詞組為多可以兼帶介詞短語結(jié)構(gòu)表達出配料或形狀等信息。
綜上國內(nèi)學者對于飲食外譯策略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shù)靥厣朗车奈幕庾g工作,對一個城市的宣傳和魅力的提升扮演者及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前期學者對于中國菜肴翻譯的策略研究產(chǎn)出成果豐富,但就菜名翻譯的標準和所應采用的翻譯理論(異化與歸化,直譯與意譯)還有著很大的爭論。此外,西安當?shù)靥厣朗车姆g,還受方言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期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夠適用。因此, 為了能夠切實推動西安作為新思路橋頭堡城市的國際化步伐,加強西安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本文試圖對西安特色飲食文化對翻譯策略和原則進行探討。
1.直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不將譯文和原文的詞序做過大的調(diào)整的一種翻譯方法。許多由于文化的不對等性而無法翻譯的特色小吃都可以用直譯的方式來處理。比如西安小吃豆腐腦既可以翻譯成“bean curd soup”。
2.意譯指在小吃翻譯中我們要重復考慮到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選用貼近目標語文化背景的詞語或信息來進行對等翻譯。例如西安特色小吃秦鎮(zhèn)大米面皮就被很多人翻譯成“cold noodle”,這種直譯的方法就不如翻譯成為“noodle salad”更能被英美人士所接受理解。
3.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僅靠直譯或意譯也很難表達特色小吃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此時我們就需要釋義來解釋食物的制作原材料、方法、配料等。比如肉夾饃可譯為“marinated meat in baked bun”。
4.音譯也是翻譯小吃常用的策略之一。該策略多用在具有典型中國特色并已經(jīng)被外國人廣為接受的中國傳統(tǒng)小吃。比如餃子譯為“jiao zi”。
5.混合翻譯策略也被經(jīng)常應用于特色小吃的翻譯。其中音譯搭配意譯、直譯搭配意譯的方法就可以被用作翻譯許多的西安特色美食。比如鏡糕可以翻譯成“jing cake”, 涼皮也可以翻作“cold rice noodle”。
基于文獻綜述部分,相關研究者多提出的中式菜名的翻譯原則,本文作者認為西安特色美食的翻譯也應有其相應的翻譯原則。因為菜品的翻譯,從原語上的內(nèi)涵和外延上來看比流行于市井的小吃顯然要更為豐富一些。因此中式菜肴法翻譯原則不一定適用于特色小吃的翻譯。我們認為準確而地道的小吃翻譯不僅能夠傳播彰顯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能調(diào)動起食客的食欲和好奇心。根據(jù)西安特色美食地域性的特點,本文作者特提出三點西安特色美食的翻譯原則。
1.奪人眼球的原則
不可否認,小吃的翻譯承載著一定的廣告功能,換言之,好的小吃翻譯不僅能準確的表達出小吃名稱的內(nèi)涵,更能勾起消費者購買的欲望,促進飲食產(chǎn)業(yè)的大發(fā)展。為了引發(fā)食客的好奇心,對于某些特色的小吃我們可以以適當?shù)胤绞奖A羝?同時要用食客可接受的藝術的語言來描述,以契合其審美訴求,喚起其愉悅感和共鳴, 達到促進消費的目的。例如西安特色美食“Biang Biang 面”的翻譯就保留其讀音, 譯作 “Biang Biang Noodles”, 這樣一種極具特色的翻譯方式就極易引起食客的注意。
2.信息對等的原則
在品嘗特色美食的過程中,食客最關心的其實是這種小吃究竟是用什么做成的,換言之食客非常關心構(gòu)成美食的食材是什么。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將食材的信息對等地翻譯成目標語。
3.言簡意賅的原則
人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這一客觀限制就要求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做到尊重人類客觀記憶規(guī)律。如果我們將小吃的翻譯做的太過冗長顯然不利于大眾的記憶和推廣,容易被大家遺忘。例如西安羊肉泡饃就有人翻譯成“shredded cubic cake in mutton soup”,這種翻譯既不上口也不容易牢記,故不如直接翻譯成“mutton soup”來的更簡單明了。
[1]孫國瑾,嚴濟保.論中餐菜名英譯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8,(3):104-108.
[2]陳家基.中式菜肴英譯方法初探[J].中國翻譯,1993,(2):34-36.
[3]謝先澤等,2006,從“火燒赤壁”與“開門紅”談中餐菜名的英譯[J],《西華大學學報》
[4]劉宓慶,1999,當代翻譯理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本文為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15WL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