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陜西人民出版社 陜西西安 710003)
?
不忘初心,追求極致——淺論編輯工作中的“工匠精神”
關寧(陜西人民出版社 陜西西安 710003)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58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xiàn)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因此引發(fā)了眾多的熱議與思考。
“工匠精神”本指手工業(yè)者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雖然此詞自總理提出后一時大熱,但國人對之并不陌生。我國古代的墨子、公輸班,都是有名的工匠,其技藝精巧,即因秉承了“工匠精神”?!肚f子·徐無鬼》中記載楚人運斤成風,削去郢人鼻尖上的白灰。楚人技藝之高超,成為“匠”的典范。
但是,中國自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傳統(tǒng)文化重“道”輕“器”、重“人文”輕“物理”、重意志品格輕科學技術的趨向逐漸形成,千百年以降,使得國人缺乏工匠精神,凡事但求高緲,不求精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及中國在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從國家層面對著一趨向進行的“撥正”。
圖書是思想的重要載體,即便是在受到網絡強烈沖擊的今天,紙質圖書依然是國人最習慣的閱讀載體[1]。正因為這種重要性,在編輯工作中強調工匠精神,強調以堅持、嚴謹、耐心的專業(yè)精神,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入手打造精品圖書,傳遞更多的精神價值,就更有其獨特意義。
筆者以為,要秉承工匠精神,編輯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般而言,所謂的“堅守”,在順境中容易,在逆境中艱難。當前,面臨互聯(lián)網與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壓力,圖書出版業(y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外在來說,這種困境來自新技術急速發(fā)展催生的各種自媒體對讀者注意力的分散,也來自圖書市場份額的逐年減縮;就出版社內部來說,隨著出版社的體制改革,絕大多數出版社從原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事業(yè)單位,變?yōu)榱诵枰载撚澋钠髽I(yè),作為出版社利潤的創(chuàng)造者,編輯承擔了更多的經濟指標,如何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均衡,并最大限度地為出版社獲取利潤,成為編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兼之很多仍處于市場化試水階段的傳統(tǒng)出版社,缺乏有效的扶持與激勵機制,使得編輯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內在外在共同的壓力,令編輯群體產生了自我懷疑: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這個行業(yè)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價值?也正是因為這種懷疑,近幾年出版行業(yè)人才流失嚴重,許多編輯背離初心,跳槽頻頻。
職業(yè)選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既然當初選擇投身圖書行業(yè),除了少數完全因偶然機會進入出版行業(yè)的編輯外,多數做出自我有意識選擇的編輯,其初心不外乎多做幾本好書。但一時的熱愛容易,一世的熱愛艱難?!肮そ尘瘛彼蟮模且皇赖臒釔?。這種熱愛是純粹的,不摻雜利益的考量。它要求編輯從業(yè)者不忘初心,不因外在誘惑而分心,也不因外來的沖擊而灰心,堅守初心,并在從業(yè)過程中不斷強化理想:出幾本好書—贏得越來越多讀者的認可—創(chuàng)立一個獨立的圖書品牌—成為品格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這一從業(yè)理想不斷清晰不斷強化的過程,也正是一個編輯逐漸成長的過程。編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化自我意識,將自己成長的痕跡嵌入每一本自己策劃的圖書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堅守,尤其是在逆境中平靜地堅守,是“匠人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處于一個文明大國最好的時代,有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有全球化帶來的宏大視域,有豐厚的文化土壤,有世界最大的閱讀群體,可以說,文化的亮點無所不在,每一處都為編輯提供獨特的出版價值,但只有能夠堅守的編輯才能擁有慧眼,精心采擷,最終收獲多多。
英特爾前首席執(zhí)行官安迪·格魯夫曾說過:“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按嗽掚m有博人眼球之處,卻與“工匠精神”相通。工匠精神強調“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意味著面對工作,要有偏執(zhí)狂似的追求極致之心,理論上能做到100%的完美,就要追求100%,即算完成了99%,也還認為有努力的空間。
編輯工作的環(huán)節(jié)分明,選題策劃—約請作者—調整作品方向—審讀修改稿件—設計—校對—選材—印制—推廣,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決定圖書的命運。在圖書賣場,無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網上書店,圖書的優(yōu)劣差別都一目了然,層級鮮明:內容與形式皆美,兩者相得益彰;內容形式各有可取之處;內容有可取之處,但形式粗劣;內容無可取之處,但形式精美;內容與形式一無可取。其不同的命運可想而知,第一種類銷量穩(wěn)定,能夠在暢銷之后,持續(xù)銷售,最后成為長銷書,少數還可成為經典,被代代人閱讀;而最后一種,完全無法形成有效銷售,最后成為出版社庫存,化為紙漿。
一本書的面世,是一個奇妙的過程:開始它只是編輯頭腦中的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并非憑空而來,它來自編輯的學養(yǎng)與經驗。從這個想法開始,編輯是否具有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便開始對圖書的命運產生影響。有工匠精神的編輯,會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會與相關營銷人員充分溝通,在此過程中,對選題進行調整。若發(fā)現(xiàn)選題不適合市場要求,他甚至不惜全盤否定,另起爐灶。接著,他會在自己的作者庫中挑選最合適的作者。在作者創(chuàng)作前,充分的溝通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甚至在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方向性的調整還在持續(xù)進行;接著,他審讀稿件,調整結構、推敲字詞,并從中提煉出最適合市場的推廣語;在設計時,他會介入美編的工作,在反復的爭論之后,確定最符合圖書內容的設計方案、印制材料與制作工藝。終于,一個無形的想法,被固化在了有形的實體之上。但工作遠未結束,圖書并非編輯一人的私藏,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這本書,他還需要借助各種有效渠道進行營銷推廣……這樣紛繁復雜的環(huán)節(jié),需要編輯極大的專注度與追求極致的精神。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漏,都會使圖書從第一層級跌至第二層級,甚至第三層級,從而降低圖書的價值,改變圖書的命運。
可以說,只有追求極致的編輯,才能策劃制作出個性鮮明、品質優(yōu)良的圖書。這樣的編輯與圖書,彰顯了圖書的品牌,塑造并固化了出版社的個性與面貌,從而最大可能地推廣了圖書所傳遞的文化價值。
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工匠精神,從國家層面對各行各業(yè)提出了新的職業(yè)要求。出版業(yè)要踐行這一要求,必須不斷培養(yǎng)具有工匠精神的編輯,這些編輯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不忘初心,堅守理想,追求極致,從而以個體的努力改變行業(yè)的面貌,塑造良好的出版社形象,最終使這一行業(yè)匯入時代的潮流。各行各業(yè)的改變形成的合力,終將在未來改變中國。
參考文獻:
[1]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紙質出版物閱讀仍是近六成國民傾向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