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明
清初戲曲家鄭瑜家世、生平、著述考?
吳秀明
史料所載明末清初時期名鄭瑜者有三人,這三人的籍貫分明是:江蘇無錫、山東諸城和廣東番禺。筆者分別從家譜、方志、詩鈔等梳理了三位鄭瑜的字號,并考證出 《郢中四雪》四部雜劇的作者是無錫籍鄭瑜。目前學(xué)界把 《西神叢語》與 《續(xù)近思錄》歸于鄭瑜名下,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鄭瑜;家世;生平;著述
在明末清初戲曲史上,鄭瑜是比較重要的戲曲家,但是關(guān)于他的生平資料非常少。學(xué)界對于他的家世、生平和著述情況一直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尚有存疑之處。因此,對鄭瑜本人及其作品進行再考證與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鄭瑜家世的研究,至今尚屬空白。一方面是因為鄭瑜處于時代變革的浪潮之中,歷史流變招致文獻資料的流失;另一方面,鄭瑜故國遺民的身份與遺民群體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導(dǎo)致傳記文獻相對較少。所以,與其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就顯得格外寶貴。
鄭瑜家族并非世居無錫,是從中原地區(qū)遷徙到江南一帶的。據(jù) 《鄭氏續(xù)修大統(tǒng)宗譜》[1]序記載,鄭瑜祖上系北宋徽宗朝太宰鄭居中,后來經(jīng)過靖康之變,家族南遷,后裔散居江浙閩楚四省,無錫是他們族人聚居的地方之一?!蹲谧V》并收廟前、徐城、堠山、玉祁、蓉溪等支族世系,鄭瑜祖輩歸屬廟前一支。廟前支始祖懋,是鄭居中的第九世孫,原籍是廬州府合肥縣,元末為無錫州事,居住在無錫城中西北,于是后輩也隨之在此地落戶。按照《宗譜·廟前支世表》卷四所載,鄭氏世系如下:懋 (第一世)→璽 (懋子)→文杰 (璽次子)→叔頤 (文杰四子)→蓴 (叔頤五子)→鉞 (蓴三子)→伯強 (鉞長子)→伯興 (鉞三子)→文臣(伯興嗣子)→邦傅 (文臣次子)→儀曾 (邦傅長子)→若舜 (儀曾長子)、若羲 (儀曾次子)、若旦 (儀曾三子)→宗濤 (若羲長子)、宗淮 (若羲次子)。
廟前支鄭氏家族自元末遷居無錫后,人丁興旺也有不少官宦。從一世祖懋始,至鄭瑜 (若羲)一代已是第十二世。僅從鄭瑜一脈觀之,二世、四世、五世、六世、九世、十世都是生員,有的推薦到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有的贈官至中憲大夫。七世伯興考中進士,據(jù) 《宗譜》載:“鄭伯興,字子振,號南溟。嘉靖庚子科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庚戌會試入貢第二十四名,賜進士及第。原任海寧縣知縣,丁憂后補商丘縣升戶部主事,歷轉(zhuǎn)員外郎中,出任浙江衢州府知府,升任河南道副使轉(zhuǎn)湖廣按察司副使。”[1]14此外,《海寧州志稿·人物志·名宦》 (民國十一年鉛印本)也有鄭伯興的傳記,講述他任海寧知縣期間,恰逢倭寇犯邊,布政司想要百姓多繳納軍餉,強征百姓打仗,鄭伯興為保護生民,損己奉給,補貼官兵。為官期間,他政績卓著,寬厚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傳至第十代,鄭瑜的祖父邦傅邑庠生,后入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父親儀曾也是邑庠生。雖然鄭瑜的祖上算不上是達官顯貴,但是家族的教育觀念與精神氣質(zhì)對后代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鄭瑜而言,他在鄭氏一門中得到了家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他雜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這些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一)字號考
最早出現(xiàn)鄭瑜名字并著錄其作品的文獻是鄒式金的 《雜劇三集》,書目錄頁題 “鄭無瑜”著 《鸚鵡洲》、《汨羅江》、《黃鶴樓》、《滕王閣》,每部雜劇作品頁題 “西神鄭瑜著”。[2]之后,傅惜華 《清代雜劇全目》認為:“鄭瑜,一名若羲,字玉粟,一字無瑜,號夕可,別署正誼、西神?!保?]并表示自己的說法是引自鄒式金的 《雜劇三集》。鄧紹基在《中國古代戲曲文學(xué)辭典》中也寫道:“鄭瑜,字若羲、玉粟、無瑜。號夕可,或署正誼,西神?!保?]不同的是,對 “若羲”是鄭瑜的名還是字的看法存在差異?!多嵤侠m(xù)修大統(tǒng)宗譜》卷四 《廟前支世表》記載:“鄭若羲,字玉粟,號夕可。”[1]28初刊于嘉慶元年 (1796)的 《梁溪詩鈔》一書說 “鄭正誼若羲,字玉粟,號夕可?!保?]清末高鑅泉編的《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云:“鄭若羲,字玉粟,號夕可?!保?]宗譜、詩鈔和書目考這三種文獻資料可信度是比較大的,從中我們可以初步推斷,“鄭若羲”當為其名非字號。那么,鄭瑜與鄭若羲是否為同一人呢?陸萼庭 《清代戲曲家叢考》認為:“‘西神鄭瑜’即鄭若羲也。古人名字互訓(xùn),意者鄭字玉粟,系由單名 ‘瑜’字來,號 ‘夕可’者,由 ‘若羲’衍譯而出,故鄭若羲原名瑜。西神非其號,緣無錫惠山一稱西神山而云然?!保?]“互訓(xùn)”是指用同義詞相互注釋,以注釋詞和被注釋詞在詞義上有基本共同點為依據(jù)。筆者也認同陸萼庭先生的這種解說,這種現(xiàn)象在解釋詞義的方式中是很常見的。例如:《爾雅·釋詁》:“疑,戾也?!笔歉鶕?jù) 《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中 “靡所止戾”和《詩經(jīng)·大雅·桑柔》“靡所止疑”兩句詩得來的?!耙伞焙?“戾”都表示 “安定”的意思。 《爾雅》上說這兩個詞在同一語言環(huán)境中曾有過相同的含義,便用為 “互訓(xùn)”。同樣地,這種注釋方法也適用于 “鄭瑜”與 “鄭若羲”二詞。
(二)身份考
明末清初有資料記載名為鄭瑜的人物有三位,分別是:字無瑜的江蘇無錫人氏、字伯昆的山東諸城人氏和字楚玉的廣東番禺人氏。以下將從三位鄭瑜的字號、生卒年、科舉與為官經(jīng)歷、軼事逸聞四個方面進行比對辨析。
三位鄭瑜,名字相同且時代相當,學(xué)界有把三人的字號混為一談的,這是不可取的。比如周妙中先生 《清代戲曲史》云:“鄭瑜,一名若羲,字玉粟,一字無瑜,又字伯昆,號夕可,別署正誼、西神?!保?]其中所言 “鄭瑜,號伯昆,崇禎十三年進士”有誤。從上表可以看出,號 “伯昆”的鄭瑜是山東諸城籍,與 “鄭若羲”并不是同一人。關(guān)于 “崇禎十三年進士”的說法,筆者查閱了 《明清進士題名錄碑錄索引》和 《江蘇省通志稿·選舉制》,《索引》載:“山東籍鄭瑜考中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入榜三甲,第一百六十三名。”[9]《選舉制》[10]中 “崇禎庚辰科 ‘常州府’” 一列并沒有鄭瑜的名字,說明當時 “常州府無錫縣”的鄭瑜并沒有考中過進士。除此之外,《諸城縣志·列傳六》中出現(xiàn)了字 “伯昆”的鄭瑜。書載:“鄭瑜,字伯昆,性坦平,與人無溪壑,崇正十三年進士,授儀征知縣。”[11]綜上可知,號 “伯昆”,考中崇禎十三年進士的是山東諸城籍鄭瑜。同一個問題,趙景深 《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分別從《諸城縣志》和 《儀征縣志》中鉤沉出鄭瑜的資料,認為 “方志中所說的鄭瑜不詳是雜劇作家西神鄭瑜否,姑存其傳以俟博考”[12]筆者認為,雜劇作家西神鄭瑜不是方志中所說的鄭瑜,而是江蘇無錫籍鄭瑜。理由如下:(一)鄒式金 《雜劇三集》中著錄的四部雜劇,作者是 “鄭無瑜”、 “西神鄭瑜”。而字 “無瑜”或署 “西神”的只有無錫籍鄭瑜;(二) 《梁溪詩鈔》中說鄭若羲 (即鄭瑜)妻子是 “周氏”,與 《鄭氏大統(tǒng)宗譜》中 “配周氏韞玉公女”剛好吻合?!对娾n》卷十八又記載 “鄭正誼若羲……妻周氏沒,年止三十……凡鰥居二十六年而卒?!保?]16可推算出鄭瑜卒時56歲,而方志中明確記載山東籍鄭瑜卒時52歲,廣東籍鄭瑜卒時82歲 (見上表)。后兩者的生卒年與 《梁溪詩鈔》中鄭瑜的生卒年相悖??梢?,《詩鈔》中所說的鄭正誼若羲就是無錫籍的鄭瑜;(三)筆者翻閱了山東《諸城縣志》和廣東 《東莞縣志》,方志中并沒有記載這兩位鄭瑜的戲曲作品情況,可以反推出著有四部雜劇作品的是無錫籍鄭瑜。
對比上述三位鄭瑜,無錫籍鄭瑜的生平資料相對較少,對于他的科舉和為官經(jīng)歷,筆者也進行了推斷?!读合娾n》卷十七、十八目錄云:“唐戶部德亮一首、嵇司理永福六首,華侍讀亦祥四首、鄒行人象雍三首、薛秀才旦五首、鄭正誼若羲三首、華處士天衢四首……”[5]1按照體例所言,所選詩人依朝代編次,同朝代以科第先后為序,未考科舉者則按行年排列。對比目錄稱謂,其中的戶部、司理、侍讀、行人都是官職名,而鄭若羲署名 “正誼”則是堂號。此外,邵涵初輯 《錫山游庠錄》[13]記錄了明萬歷三十年到咸豐五年共254年的歷次科考名錄,是無錫一地較完整的秀才學(xué)籍檔案。其中所載無錫明清兩代的秀才名錄中并無鄭瑜名字。由此可見,鄭瑜很可能是沒有做過官的。而且,鄭瑜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雖然影響較大的幾家 “遺民錄”中沒有鄭瑜的傳記,但是他的雜劇作品帶有明顯的遺民情懷。研究清初雜劇的專著如杜桂萍的《清初雜劇研究》、孫書磊的 《明末清初戲劇研究》也把鄭瑜歸到 “遺民作家”一類。作為遺民作家的鄭瑜,他的雜劇創(chuàng)作對黑暗政局的諷刺與他不仕新朝的意志也是吻合的。
(一)四部雜劇的著錄情況
鄭瑜擅長作詞曲,所作雜劇五種:《汨羅江》《黃鶴樓》 《滕王閣》 《鸚鵡洲》和 《椽燭修書》,前四種雜劇總稱為 《郢中四雪》。 《椽燭修書》一劇 《遠山堂劇品》著錄,并列入 “雅品”,今無傳本?!佰兴难钡姆Q呼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根據(jù) 《汨羅江》雜劇的內(nèi)容引申出來的。 《汨羅江》雜劇中屈原將 《離騷》編成新曲歌詠,與漁夫笛聲相和。填成22支曲子之后,屈原說:“我那宋大夫,慣作詞曲。上等的引商刻羽,中等的陽春白雪,下等的下里巴人。他要做那雅俗共賞的,我只做那中等的,這也算做 ‘郢中一雪’ 了?!保?]18劇中人物屈原用 “郢中一雪”來對應(yīng) “陽春白雪”,事實上是作者借鄭瑜之口對 《汨羅江》的自我評價。如果 《汨羅江》是 “郢中一雪”,鄭瑜的四部雜劇合起來就是 “郢中四雪”了。對此周妙中先生根據(jù) 《鸚鵡洲》的眉批,認為這四種劇本也和《四聲猿》 《四嬋娟》一樣,原是一個整體,總稱《郢中四雪》。推測作者在湖北江陵作過地方官。[8]88周妙中先生的觀點還待進一步考證。
對于 《郢中四雪》的存目情況,清代戲曲文獻有以下著錄:清李斗 《揚州畫舫錄》所引黃文旸 《曲海目》云:“《汨羅江》 《黃鶴樓》 《滕王閣》西神鄭瑜作……共雜劇四十二種,傳奇二十六種?!保?4]清管庭芬校錄 《重訂曲??偰俊?“國朝雜劇”部分稱:“鄭無瑜:《鸚鵡洲》《汨羅江》《黃鶴樓》 《滕王閣》?!保?5]清支豐宜編 《曲目新編》云:“《汨羅江》《黃鶴樓》《滕王閣》右三種西神鄭瑜作?!保?6]清姚燮 《今樂考證》著錄四 “國朝雜劇”云:“西神鄭瑜四種:《鸚鵡洲》 《汨羅江》《黃鶴樓》 《滕王閣》。鄭瑜字無瑜?!保?7]王國維《曲錄》卷三 “雜劇部下”云:“《汨羅江》一本、《黃鶴樓》一本、 《滕王閣》一本。右見 《曲考》,右三種國朝鄭瑜撰,瑜西神人?!保?8]
上述這些著錄的內(nèi)容雖然不盡相同,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西神鄭瑜所著雜劇四種,即 《鸚鵡洲》、《汨羅江》、《黃鶴樓》與 《滕王閣》。這四部雜劇文本現(xiàn)存于清初鄒式金所編 《雜劇三集》中。有順治十八年 (1661)原刻 《雜劇三集》所收本、康熙元年 (1662)重刻 《雜劇新編》所收本、民國三十年 (1941)誦芬室重校翻刻 《雜劇三集》所收本。
對于這四部雜劇,時人及后人都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鄒式金在 《鸚鵡洲》卷首眉批云:“《郢中四雪》,才情橫溢,舌藻紛披,真可嗣響臨川。老瞞翻案,狡獪作戲耳,莫向癡人說前夢。”[2]1清初戲曲家尤侗評價 “西神鄭瑜著 《汨羅江》一劇殊佳。”[19]清中期的戲曲理論家焦循評價:“《黃鶴樓》末尾 〈收江南〉一曲,柳問呂答,與徐文長《醉鄉(xiāng)夢》末同?!躲枇_江》則以 《離騷》經(jīng)作曲,讀原文一段,歌曲一段,立格甚奇,得未曾有。”[20]近代曲家吳梅論及張堅的 《懷沙記》時也稱:“自西神鄭瑜之后,無此奇作也?!保?1]從尤侗、焦循和吳梅的評價中,我們也看出,無錫籍西神鄭瑜確是四部雜劇的作者。
(二)其他作品歸屬獻疑
1.《西神叢語》與 《西神叢話》
學(xué)界大多把 《西神叢語》歸屬到鄭瑜作品名下,張增元 《明清戲曲家考略》(《戲曲研究》第二十四輯)則認為:“鄭瑜作 《西神叢語》,實誤?!段魃駞舱Z》為清黃蛟起的著作,鄭瑜所作的當為《西神叢話》?!保?2]筆者翻閱了民國三年侯學(xué)愈木活字印本 《西神叢語》和 《昭代叢書》道光世楷堂刊本所收本,兩個版本皆題署:“《西神叢語》,錫山黃蛟起孝存著?!秉S蛟起 (1654—?)字孝存,號曉岑,清無錫人?!墩汛鷧矔匪毡疚哪┯邪险Z:“錫山黃君孝存著 《西神叢語》,記邑中佚事也。首述忠孝、繼以節(jié)烈,忠孝者……次又分品行、才干、智略、古道諸目,位置悉當,即其附載碑板傳記,亦有益于世道人心。然則孝存以為一隅之文獻者,實則人人宜讀之。書其終之,以解經(jīng)者不忘本業(yè)也。內(nèi)述吳覲華謂 《史記·貨殖傳》,不能脫世俗之見旨哉!斯言讀書不可無此巨眼。辛丑十月,吳江沈楙惪識?!保?3]題署和跋語都明確指出《西神叢語》是黃蛟起所作。另外, 《西神叢語》內(nèi)容里面 “朋友”條談及鄭瑜:“鄭瑜,字無瑜,與曹履垣、胡慎三、嵇憩廬為酒友;與黃心甫、顧野臣為詩友;與堵禾齋為文友。”[23]2874如果此書是鄭瑜所作,不可能把自己列在 “朋友”這一條目內(nèi)?,F(xiàn)代學(xué)者傅惜華、周妙中等說鄭瑜著有 《西神叢話》,但是由于材料所限,筆者尚不能考出 《西神叢語》與 《西神叢話》兩者的關(guān)系,只能確定黃蛟起曾作 《西神叢語》。鄭瑜是否也寫過同名作品,或作 《西神叢話》,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續(xù)近思錄》
清末高鑅泉的 《錫山歷朝書目考》記載鄭若羲著有 《續(xù)近思錄》。 《續(xù)近思錄》是仿照 《近思錄》的體例,將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和張載的言論加以摘錄,分類編集而成。對于 《近思錄》系列的仿作、續(xù)作和集注,朱子學(xué)專家陳榮捷先生作過統(tǒng)計:注釋 《近思錄》的總共有 “朱子門人一人,再傳弟子四人,宋代七人,元代一人,明代二人,清代十一人,共二十一種”[24]。從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可以看出,含有 “近思錄”之名的著述大概有七類,三種集注,四種仿作續(xù)作,它們分別是 《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清茅星來撰;《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清江永撰;《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清李文炤撰;《續(xù)近思錄》二十八卷,清鄭廣羲撰; 《廣近思錄》十四卷,清張伯行撰;《續(xù)近思錄》十四卷,清張伯行撰; 《近思續(xù)錄》十四卷,清劉源淥撰。其中,書名是 《續(xù)近思錄》的撰者有鄭廣羲和張伯行。那么 《錫山歷朝書目考》記錄的鄭若羲著 《續(xù)近思錄》,有把鄭光羲與鄭若羲混同一人的可能。
綜上,根據(jù)現(xiàn)有的確切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對同時期名為鄭瑜的三位人物進行區(qū)分,并確定 《郢中四雪》雜劇的作者是江蘇無錫籍的鄭瑜。關(guān)于《西神叢語》、《續(xù)近思錄》兩部著作,據(jù)目前可見的版本與內(nèi)容,并不能證明是出自鄭瑜之手。鄭瑜是否也編著過同名的作品,或者這些作品已經(jīng)散佚,還需要新的材料進行支撐。
[1]鄭炳泉編.鄭氏續(xù)修大統(tǒng)宗譜[M].民國30年 (1941)書帶草堂木活字本.
[2]鄒式金.雜劇三集[M].民國三十年 (1941)誦芬室重校翻刻 《雜劇三集》所收本.
[3]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16.
[4]鄧紹基.中國古代戲曲文學(xué)辭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1020.
[5]顧光旭輯.梁溪詩鈔[M].清嘉慶元年 (1796)刻本.
[6]高鑅泉編.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M].光緒二十八年(1903)木活字本.
[7]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5年版.
[8]周妙中.清代戲曲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86.
[9]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18.
[10]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通志·選舉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13.
[11]宮懋讓,修;李文藻,撰.諸城縣志[M].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刻本.
[12]趙景深、張增元.方志著錄元明曲家傳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1.
[13]邵涵初輯.錫山游庠錄[M].清咸豐四年惠山尚德書院刻本.
[14]李斗.揚州畫舫錄[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4:115.
[15]黃文旸原編、管庭芬校錄.曲目新編[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331.
[16]支豐宜.曲目表[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45.
[17]姚燮.今樂考證[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64.
[18]王國維.曲錄[M]//王國維先生全集續(xù)編:五.清宣統(tǒng)元年番禺沈氏刊本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19]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9:934.
[20]焦循.劇說[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59:186.
[21]吳梅.顧曲麈談[M].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6:104.
[22]張增元.明清戲曲家生平事跡考略[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5:270.
[23]黃蛟起.西神叢語[M].昭代叢書道光本:2862.
[24]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M].“引言”.臺北:學(xué)生書局,1992.
(責任編輯:周立波)
Research on the Biography Writings of Playwright Zheng Yu in Early Qing Dynasty
WU Xiuming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books,there are three persons called Zheng Yu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ey respectively lived in Wuxi of Jiangsu Province,Zhu Cheng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Pan Yu of,Guangdong Province.The author research the alias of these three traditional opera artists by consulting a number of books from genealogy,chorography and poetry anthology.It can be certain that the one lived in Wuxi created four classical dramas of Ying district.At present,the two works Xi Shen Cong Yu and Xu Jin Si Lu were under the name of Zheng Yu.This conclusion is questionable.
Zheng Yu;genealogy;extraction;biography writings
J803
A
2016-10-02
吳秀明 (1990— ),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師范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典戲曲研究。(南京 210097)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全清戲曲》整理編纂及文獻研究”(項目編號:11&ZD1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項目 “清代善本戲曲敘錄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13YJA76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