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平 翟爽 劉丹 劉婷婷
【摘要】 目的 探討肢體語言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50例兒科患兒, 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75例。對照組入院后行常規(guī)護理, 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肢體語言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護理質(zhì)量、患兒對醫(yī)療護理的接受程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結果 干預組患兒接受行為評分、護理質(zhì)量評分、患兒對醫(yī)療行為的接受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0%, 對照組為74.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肢體語言能夠提高患兒的醫(yī)囑依從性, 幫助患兒更好的接受醫(yī)療服務, 并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質(zhì)量的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肢體語言;兒科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75
肢體語言溝通是借助行為、動作、眼神、表情等表達自我的思想、情感、興趣的一種方式。肢體語言溝通常用于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中, 如咽喉疾病無法發(fā)音者[1]。近年來, 隨著人文醫(yī)學發(fā)展的深入, 有學者提出將肢體語言護理運用于小兒的護理當中。本科將肢體語言交流運用于兒科護理工作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兒科進行治療的15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 男89例, 女61例;年齡1~11歲, 中位年齡5.7歲。病因:肺炎65例, 腹瀉47例, 腎病綜合征20例, 哮喘18例。按照患兒入院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75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構成、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患兒根據(jù)自身病情, 接受相應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患兒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肢體語言的干預,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行為動作 護理人員注意自身的姿態(tài)、表情等, 與患兒交流中表情親切, 面帶微笑, 不應當過分嚴肅, 以免與患兒產(chǎn)生距離感??蛇m當?shù)膿崦肀У龋?用肢體行為鼓勵患兒, 增強其內(nèi)心的成就感, 以更好的配合治療。與家屬交流期間, 也應注意行為動作, 尊重家屬, 積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 2. 2 眼神交流 日常工作中, 與患兒或其家屬交流時, 注意眼神誠懇, 不應冷淡處理。要多以善意的眼光鼓勵患兒, 增強小朋友的信心。
1. 2. 3 撫觸護理 在注射、抽血、換藥等醫(yī)療操作中, 可輕輕撫觸患兒額頭、手臂等, 安撫患兒的情緒和心理, 給患兒一些安全感, 拉近患兒與醫(yī)生之間的距離, 增強患兒配合的積極性。
1. 3 療效評定標準 醫(yī)囑接受行為評分標準:①完全抵觸:0分, 拒絕醫(yī)治, 就醫(yī)時大聲哭鬧, 不合作, 拒絕醫(yī)治行為。②部分抵觸:2分, 愿意接受醫(yī)治, 但不配合, 表現(xiàn)為部分抵觸情緒, 但沒有大聲哭鬧, 不逃避。③部分接受:6分, 接受醫(yī)治, 但表現(xiàn)為部分謹慎, 愿意聽從醫(yī)生的建議, 但有時會保守, 能夠正確接受醫(yī)生的建議。④絕對接受:10分, 能夠與醫(yī)護關系和諧, 對治療過程、環(huán)境不恐懼, 能夠良好配合。自制調(diào)查問卷進行護理質(zhì)量評估, 滿分100分, 分數(shù)越高, 護理質(zhì)量越高;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 分成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層次,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質(zhì)量與患兒接受行為評分比較干預組患兒接受行為評分(7.5±1.2)分、護理質(zhì)量評分(84.2±9.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2.0)、(70.4±12.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 干預組患兒完全抵觸4例, 占5.3%;部分抵觸13例, 占17.3%;部分接受15例, 占20.0%;完全接受43例, 占57.3%;對照組完全抵觸9例, 占12.0%;部分抵觸16例, 占21.3%;部分接受17例, 占22.7%;完全接受33例, 占44.0%。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患兒及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情況比較 干預組非常滿意53例, 一般滿意19例, 不滿意3例, 滿意度為96.0%;對照組非常滿意38例, 一般滿意18例, 不滿意19例, 滿意度為74.7%, 干預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科患者年齡較小, 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限, 且理解能力也無法到達成人的層次。因此, 在小兒護理過程中常常需要借助肢體行為來幫助患兒理解要表達的意思[2, 3]。小兒往往缺乏安全感, 進入醫(yī)院這個陌生環(huán)境后, 一般會有很強的心理障礙, 抵觸非常明顯。因此, 護士在面對患兒時, 要保持微笑, 樹立親切自然的形象, 這對于小兒恐懼感的消除意義重大[4]。在和小兒或家長交流期間, 可從眼神中鼓勵、默許、贊揚患兒, 幫助小兒建立配合治療的信心[5]。對于入院后哭鬧厲害, 抵觸情緒非常強烈的患兒, 也可讓其觀摩年齡較大、表現(xiàn)良好的患兒治療過程, 一方面用最直接的感官消除小孩的害怕,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患兒的一種鼓勵。就診期間, 適當撫摸小兒的額頭, 手臂等部位, 拉近患兒與醫(yī)生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組患兒接受行為評分、護理質(zhì)量評分、患兒對醫(yī)療行為的接受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0%, 對照組為74.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 良好的肢體語言交流完全可以消除患兒的恐懼, 提高患兒的配合度, 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雁.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20):3187-3189.
[2] 彭書芹, 呂振環(huán), 王敏, 等.影響兒科護患溝通因素及對策.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27):113-114.
[3] 顏君素, 施玲玲.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健康必讀(中旬刊), 2013, 12(7):368-369.
[4] 張玲.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對的臨床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24):89-90.
[5] 陳麗鷗, 鄔燕平.非語言溝通在咽喉疾病語言障礙患者的應用88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0):5027-5028.
[收稿日期:2015-08-17]